首页 理论教育 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

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就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它分为自然灾害事件和社会问题事件两种类型。此外,突发事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重大的影响。策划突发事件报道要有大局意识。③火速实施报道。

四、突发性事件报道的策划

突发事件,顾名思义,就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它分为自然灾害事件和社会问题事件两种类型。

自然灾害事件,包括山洪、地震、海啸、雪灾等。例如,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2003年我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非典,2004年我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禽流感,2005年印度洋大海啸,2007年我国南方的雪灾和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等,均属于突发的自然灾害。

社会问题事件,包括车祸、空难、矿难、恐怖事件、各种危机,以及群体斗殴、群体闹事等。例如,2001年美国发生的“9·11”恐怖事件,2008年我国发生有毒奶粉事件、山西临汾发生特大溃坝事故和美国金融海啸等,均属于突发性社会问题事件。

1.突发性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由于事先没有预兆,思想没有准备,结果难以预料。例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房屋倒塌,造成9万多人死亡和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2)震撼性

突发性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给人心灵的撞击是震撼的。这种震撼性,既可以激励人的斗志、坚定人的信心,也可以伤害人的心灵、削弱人的士气。此外,突发事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重大的影响。

(3)关注性

由于突发事件多为天灾人祸,对受众而言,这种关注性,一方面表现为急切地关心事件的进展和结果,另一方面深深地关怀受灾地区人民的生活生产。例如,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引发了包括台湾地区人民在内的血浓于水、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振兴中华”的决心,以及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同情与关爱。

(4)负面性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伴随而来的是它的负面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正常生活、正常秩序的破坏;二是容易导致次生灾害的发生,加大灾情损失;三是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四是容易诱发社会矛盾的激化,形成新一轮社会问题。

2.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重点

(1)分清性质选好“点”

一起突发事件发生以后,首先要弄清事件是天灾(自然灾害事件)还是人祸(社会人为事件)。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是人为的社会事件,则还需要区分是对抗性的事件,还是非对抗性的事件?是过失性事件,还是恶意性事件?是犯罪行为所致,还是非犯罪行为所致?等等。只有分清了事件的性质,才能采取不同的报道方式。

这里的“点”,是指报道的“切入点”,即从哪个角度来切入报道。一起事件的发生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报道。不同的报道角度,会产生不同的报道效果。报道角度的实现,一般是通过选取某一事实为基点,进而展开报道。

(2)依据政策把握“度”

这里的“度”,是尺度、分寸的意思。突发事件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矛盾性大,又有很强的政策性,往往容易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热点问题。策划突发事件报道尤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度”:

①从全局高度上把握“度”。策划突发事件报道要有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意识,就是要站在“中南海”的高度,用党的基本路线、总任务,分析审视事件的性质、特点和事件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中南海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所在地,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面对变化莫测的突发事件,用“中南海意识”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才能胸有全局、总揽大局,并按照“团结、稳定、鼓劲”的要求,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与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审视眼前发生的事件,“密切注视前方来往的船只,天上的风云和水下的暗礁”,应对与策划突发事件报道。

②从具体选材上把握“度”。这里的“材”,是指事实素材。我们知道,材料支撑观点。从具体选材上把握“度”,就是选取反映时代精神风貌,反映党和人民意志和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问题解决的新闻素材。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不仅反映策划者的理论政策水平,而且事关受众接受与否和报道效果的问题。

③从报道口径上把握“度”。策划突发事件报道尤其要重视报道口径与中央有关政策保持一致,不得乱提说法、各执一词,避免因为报道口径的不一致,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

(3)抓住时机行动快

突发事件是突如其来、瞬间发生的,抓住时机,快速行动,是策划突发事件报道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它包括思想快速反应、迅速策划方案和火速实施报道三个方面。

①思想快速反应。思维决定行为。思维的迟缓必然导致行动的迟缓。只有思想上快速反应,追赶并报道突发事件才成为一种可能。

②迅速策划方案。思路决定出路。策划报道突发事件行动不能迟缓。特别是那些自然灾害事件,要发动和组织群众迅速行动起来,奋起抗灾。这样,宣传报道的策划就更要及时,否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③火速实施报道。心动不如行动。火速实施报道就是快速调兵遣将,采写制作报道。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央电视台记者随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当天就发回了报道。此后的第二天,中央电视台就调整了节目安排,抽调精兵强将,全力以赴,组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特别报道,先后组织了上百名记者深入灾区采访,全方位、多层面、多环节地系统报道了我人民子弟兵和灾区各级党政组织、人民群众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起抗灾的英雄事迹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思考题

1.简述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类型。

2.怎样理解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文本特点?

3.简述消息导语与消息主体的关系。

4.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是什么?

【注释】

[1]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2]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3]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7页。

[4]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99页。

[5]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7]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8]《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988页。

[9]转引自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10]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11]陈果安:《新编写作学教程》,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页。

[12]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144页。

[13]熊高:《采访行为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14]《2008年度·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页。

[15]《2007年度·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02页。

[16]胥亚:《新闻名作三百篇》,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7页。

[17]《2007年度·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18]《2002年度·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80页。

[19]张莉、张君昌:《中国十佳新闻栏目》,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70页。

[20]《2008年度·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21]《2008年度·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345页。

[22]《2008年度·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6~347页。

[23]《2008年度·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349页。

[24]郭光华:《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0页。

[25]郭光华:《新闻写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4页。

[26]江欧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32页。

[27]江欧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241页。

[28]《2007年度·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页。

[29]张莉、张君昌:《中国十佳新闻栏目》,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30]朱菁:《电视新闻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31]石长顺:《电视新闻报道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32]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33]石长顺:《电视新闻报道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34]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35]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3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37]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38]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7页。

[3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40]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41]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42]蒙南生:《新闻传播策划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7页。

[43]蒙南生:《媒体策划与营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44]蒙南生:《新闻传播策划学》,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

[45]谭天、王甫:《电视策划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出版社2001年版,第344页。

[4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