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地方体育频道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我国地方体育频道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地方体育频道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_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我国地方体育频道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曾兰平 朱 琪由于内容生产、制度问题、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我国体育频道呈现央视5频道一台独大,京、沪、穗各领风骚,其他地方频道举步维艰的非均衡发展现状。

我国地方体育频道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曾兰平 朱 琪

【摘要】由于内容生产、制度问题、区域经济差异等因素,我国体育频道呈现央视5频道一台独大,京、沪、穗各领风骚,其他地方频道举步维艰的非均衡发展现状。地方体育频道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地方特色,关注民间体育、休闲体育,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内容生产,合理定位,立足本土特色走品牌建设之道。

【关键词】非均衡发展 内容生产 制度安排 品牌建设

随着传播媒介分众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电视频道专业化发展也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体育专业频道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各地体育专业频道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专业化发展机会。与央视5台相比较,地方体育频道虽然有其发展的优势,但却又有明显的先天不足,如何在后奥运时代进一步发展地方体育频道值得深思。

1 我国体育频道非均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在世界体育地位的不断提升,1995年1月1日CCTV-5正式开播,拉开了我国体育专业频道发展的历史序幕。之后,我国申奥成功,各地体育专业频道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我国名为“体育频道”、“文体频道”的专业频道有17个,其中省级13个,市级4个。从体育节目播出量超过50%的频道来看,地方专业化频道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西部和北部除陕西和辽宁省各有一个频道外,显得相对匮乏(见表1)。与我国体育迅猛发展的现状相比,我国体育专业频道却呈现出央视5台一台独大、京、沪、穗各领风骚、部分地方体育专业频道易弦更张、部分举步维艰的非均衡发展状态。

表1 2008年1季度17:00~24:00体育节目播出比重大于50%的地方频道(1)

img100

续表

img101

1.1 央视5台频道一台独大

CCTV-5是国内创办最早、规模最大、拥有世界众多顶级赛事国内独家报道权的专业体育频道,自开播以来,通过亚太1A卫星覆盖全国,每天平均播出16小时以上,集中了最优秀的体育资源和播出优势。据统计,CCTV-5播出的体育节目占其总播出量的90%,收视比重占其所有节目收看时长的92%(2)(见图1)。

img102

数据来源:CSM媒介研究

图1 2007年、2008年上半年各级频道体育节目人均总收视时间的比重

据2004年央视—索福瑞《中国电视体育市场报告》显示:我国电视体育频道的设置及竞争现状表现为非均衡的市场特点。截至2003年底,全国各地可收看的体育类频道共42个,除CCTV-5和个别境外频道外,57.1%集中在省级电视台,38.1%集中在市级电视台(包括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全国体育节目收视份额中,CCTV-5高达88.8%,其广告创收位居央视所有频道的次席,成为全国独大的体育专业频道,其他41个地方体育频道总收视份额不足12%。(3)2007年1月1日频道全新改版后,央视体育频道在全年不同频道类别体育节目的收视份额中,依然是当家花旦,保持着不易动摇的霸主地位(见图2)。

1.2 京、沪、穗各领风骚

央视—索福瑞《2007年全国体育节目收视分析》显示,央视体育频道的霸主地位一直不断受到地方台的强烈挑战。2007年省级非上星频道在编排频道节目时,为迎合2008年奥运会更侧重了体育类别,同时在制作、引进各档体育节目和精选赛事上下了大力气、花了大本钱。省级非上星频道体育节目的播出份额从2006年的40.7%大幅提高至58%;收视份额从14.4%上升到17.4%。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频道更为突出。(4)中央台五套除在北京地区排名较高,排在第10位之外,其在上海和广州地区表现较为劣势,不敌地方频道(参见表2)。

img103

图2 2007年体育节目在不同频道类别的播出份额与收视份额

表2 2007年北京、上海、广州能接收到的体育频道竞争力比较(5)

img104

1.3 其他地方频道举步维艰

相比之下,其他地方体育频道由于在资金、技术、人才、覆盖率等方面的劣势地位,基本陷入发展的瓶颈,多半成为“有节目,无市场;有市场,无节目内容”的“空壳频道”。部分地方体育频道考虑到资源和市场的因素,为生存而易弦更张,融合其他内容,形成了体育节目与电视剧、综艺、财经、音乐等类节目共处同一频道的现象,已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频道。例如浙江、新疆、河北等与医学健康相结合;江苏、深圳、贵州等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安徽、广西、沈阳等与文化娱乐相结合。

另一部分地方体育频道则采取另一种生存方式,走联合抗衡的道路,但其经营状况也不容乐观,前央视体育中心主任马国力说它们“变成了ESPN的转播台,相当一部分地方台的体育频道,在重大赛事的时候,是通过打擦边球,或是侵中央台的权来维持自己”。

2 地方体育频道经营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方体育频道复杂现状的出现,究其原因,内容生产和国家的制度安排问题是地方体育频道发展难以逾越的两道门槛。

2.1 内容生产——地方体育频道发展的软肋

众所周知,媒介的生存和发展离开丰富的内容必将寸步难行,内容生产成为媒介生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也是地方体育专业频道发展的软肋。

2.1.1 过度依赖购买进口节目,自我生产能力低下

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是我国唯一有实力参加国际体育赛事竞标的电视媒体,在对国际重大赛事电视转播权的竞标中,国内各地方体育频道只能以央视为代表进行竞标,中标之后再由央视转卖给地方台。2004年雅典奥运会、2004年亚洲杯足球锦标赛的转播,都是央视凭借国家级电视台的实力和覆盖全国的优势拿下独家内地版权,然后用市场化手段运营,最终独享饕餮大餐。各地方体育频道则成为2004年雅典奥运会、亚洲杯足球锦标赛的“看客”或录像转播者,无缘直接参与策划、制作节目。

从节目制作来看,除央视五套外,地方体育频道自制节目比重过低。2003年全国共制作了12500小时的体育节目,而购买国外的体育节目达到32500小时。而自制节目中,央视五套占80%以上。地方体育频道除了北京、上海、广东尚有相当比重的制作节目外,其他体育频道主要依靠购买。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体育频道出现了全天插转央视五套、ESPN频道的奇特现象。

相比之下,国外成功体育频道大多具有自己制作的体育节目,有的甚至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节目特色,以ESPN为例,它们在年轻、时尚的体育节目制作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某些体育项目一经它们播出,往往形成一种社会时尚。

2.1.2 本土体育赛事资源紧缺,商业化程度低

作为体育专业频道,维系其生存的根本内容自然在于体育的竞技、娱乐、强身健体、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而真正能够吸引受众注意的内容又在于精彩的体育比赛。

从全球范围来看,按重要性排序,除奥运会、世界杯等四年一遇的大赛外,位于中国体育电视金字塔顶端的比赛只有NBA、意甲、英超、西甲、冠军杯、中超等有限的几种。一方面,这些比赛的时间相对比较集中,即使是所有这些比赛都能播出,对于每个单独的电视台来说,每年也不过300场左右,何况并不可能;另一方面,这些赛事大多在体育产业化程度、赛事商业化程度极高的国外举行,要想获得直播或转播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可见,体育频道的节目资源,尤其是吸引受众眼球的赛事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6)

就本土的赛事资源而言,除乒超、中超、排球联赛等能吸引一定的受众外,其他的项目由于比赛水平的层次偏低,受众市场非常狭小。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赛事商业化开发也尚不成熟,国内联赛商业化程度严重偏低,缺乏吸引广大观众眼球的能力,无法吸引企业的眼球,自然也就不能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整个赛事的规模也受到很大限制,能够提供商业转播的资源也就极为有限。

2.1.3 虽有横向联合,但结构松散,不具竞争力

“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是传媒市场价值的重构。任何一种单一媒介的单一市场价值正在衰减,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战略就是媒介的组合即实现媒介融合。”(7)面对国家电视台的优势,地方体育频道认识到实施跨地域携手联合,建立地台体育联合体是它们的最佳出路。2001年始,由北京、上海、广东等几家区域性电视台牵头,成立了全国体育新闻协作网(CSN),随后四川、山东、辽宁等电视台纷纷加入,实现体育新闻资源共享。但由于节目定位、形态、利益、权利、监督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地方台体育联合体虽具备雏形,也偶有赛事的横向联合播出,但形具神散,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因此,很难与中央台体育频道形成地域特色的“互补”,更谈不上“抗衡”。(8)

2007年10月1日,辽宁电视台体育频道联合山东、湖北、江苏、新疆共五家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在北京建立了“省级体育频道联播平台”,简称CSPN。伴随着江西、吉林、内蒙古等体育频道于2008年1月1日的加盟,CSPN已覆盖5亿收视人口。

CSPN平台率先在中国电视界实现了“中央厨房”的制作理念,斥巨资在北京(大兴)建立一流的全网络化数字制作基地,并建立由“中央厨房”统一采购、统一制作、统一播出的最新模式。CSPN打造的体育节目内容囊括国外重大热点赛事的现场直播和实况转播,全球最新最快体育热点资讯的动态采集报道,泛体育娱乐类的竞技综合节目,以及为客户特别量身定做的各类形态体育专栏。除自制节目外,目前已经拥有了中超、CBA等国内顶级赛事,并且强力引进了NBA、西甲、欧冠、欧锦、足总杯、世界杯外围赛等重大国际赛事,以及英超等转播赛事。CSPN平台运营至今,虽然自制节目比重增大,但直播赛事仍然比重较小,CSPN今后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仍然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见表3)。

表3 CSPN省级体育频道联播平台节目比重表

img105

2.2 制度问题——地方体育频道发展的门槛

如果说,内容生产是制约地方体育专业频道发展的软肋,那么,国家在对中央体育专业频道与地方体育专业频道管理上的不同制度安排则是制约地方体育专业频道发展的门槛。

2.2.1 国家对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规定导致不公平竞争格局

按照国际上的商业惯例,一项完整的电视转播权一般分三个方面:新闻报道权,即赛事新闻,所使用的竞赛画面在3分钟以内无须购买,超过3分钟则需购买;以竞赛为主体的节目集锦权,超过15分钟需要购买;再就是比赛的电视直播、录像等转播权。在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西方国家,电视转播权的获得基本上是从市场需求出发,通过自由竞争而获得。

我国在转播权这一核心资源的分配上很大程度不是由市场而是由行政决定的,尤其是重大赛事转播权。国家广电总局2000年1月24日发布的《关于加强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工作的通知》规定:“重大的国际体育比赛包括奥运会、亚运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包括预选赛)在我国境内的电视转播权统一由中央电视台负责谈判与购买,其他各电视台(包括有线电视台)不得直接购买。中央电视台在保证最大观众覆盖面的原则下,应就地方台的需要,通过协商转让特定区域内的转播权。”该规定的初衷是“为维护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的正常秩序,确保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的正确导向,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收看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的需求,防止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电视报道和转播中出现不协调的现象与事故”、“防止哄抬报道权价格,进行恶性竞争”。但事实上,却导致了央视体育专业频道与地方体育专业频道的不公平竞争。因为“央视独家购买版权是受到相关政策保护的,是一种非完全市场行为的操作。但央视买了版权回来,当地方台提出分享时,央视又要求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操作”。这样一来,就地方体育频道而言,其竞争能力首先受到了节目资源的制约,当国家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利用政策与资金优势垄断了国内乃至国际几乎全部的体育赛事转播权,地方性的体育频道的发展却成为无米之炊,严格的媒体管制,使得转播国外体育媒体的节目源也变得相当困难。

2.2.2 频道上星导致的覆盖率差异性,削弱地方体育频道竞争力

入户率是电视频道生存的先天条件和收视保障,我国规模庞大的体育电视市场中,省级频道信号只能覆盖本省区域,唯有央视体育频道可以覆盖全国。抛开央视体育频道国家拥有属性所决定其权威性不谈,仅其不同的覆盖范围也就决定了其竞争强势。

也正因为如此,央视体育频道占据了全国体育节目78%的观众市场,在全国20个省会城市中的入户率超过90%,仅2002年,央视体育频道观众规模接近7.9亿人;在重大比赛的选择率上,更有超过85%以上的观众选择通过央视体育频道来收看体育赛事,“看体育节目就看央视体育频道”早已成为观众的共识(见图3)。

img106

图3 重大赛事观众选择比率(9)

2.2.3 电视台体制制约,产业化程度低

在媒介产业化变革的过程中,报纸媒介走在所有媒介的前沿,电视媒介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依赖性、低自主性的表现依然存在,使得广电传媒的“活力”长期受到抑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少电视台的领导只重视主频道而忽视其他频道;有的地方台上级主管部门的主要领导更替频繁,对广电事业未来发展没有长远规划和良好的科学管理体制,国内绝大部分的电视台体制僵化,缺乏创新能力。据国内知名的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传媒的市场化程度的调查表明,体育报道已成为目前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媒体领域,也是其中发展最充分的一部分。地方体育频道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除了在改变原有的僵化体制外,还应进行市场化,激发从业人员和优秀人才的活力,在专业上发挥他们巨大的创造性。

2.3 经济发展现状导致体育频道的地区发展的非均衡状态

体育赛事转播权在整个电视体育市场中属于稀有资源,是体育频道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环,电视台通过转播体育赛事获得不菲的广告收入。这种天生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从世界范围来看,精彩的体育比赛的转播费也是水涨船高(见表4),转播所需的资金投入也越来越高。花费天价买下中超转播权的上海文广集团为了提高转播质量,一举花费60多万美元购入了大批高科技设备,而这些投入比起国际专业机构来还是小巫见大巫的。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转播机构HBS在小组赛和16强比赛中,投入了20个机位,8强赛以后达到了23个,同时还在每场比赛中投入了3~5台每秒拍摄90个画面的超级慢速照相机。可以预见,因为国内观众可以越来越方便地看到国外高水平的赛事转播,随着观众欣赏口味的提高,国内体育电视转播的投入必将会越来越高。

表4 一些国际国内重要赛事转播费表(10)

img107

与转播费的水涨船高相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同程度的非均衡现状制约着地方体育频道的发展。除央视外,只有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频道表现出独有的竞争力,一方面,这三地的体育频道凭借所处地域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购买赛事资源、招贤纳士、进行节目制作等,凸显自己的特色,吸引受众;而一定的竞争力和收视率又保证了频道的广告收入,从而进一步推动频道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赛事也大多集中在这几个地方举行,这也为它们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赛事资源,增添了竞争优势。

3 地方体育频道优势及对策

尽管地方体育专业频道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资金、大型体育赛事资源、制度安排等方面的制约,但地方体育频道的发展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3.1 地方特色:本土化

人们在相对稳定的群体中生活,形成了群体需要、兴趣、习惯、规范的认同心理。受众更倾向于接受自己所在地的文化,对媒体的选择也是如此。如北京作为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受到万众瞩目,北京电视台在2007年积极筹划和改版,在杨澜等知名主持人助阵下,推出三档奥运时间,以及《通向2008——中国奥运军团》、《奥林匹克人物访》、《我与奥运》等为奥运量身定做的全新奥运节目,更强调一切“在您身边”,吸引了更多北京观众的注意力。

上海市电视台在同年体育节目策划中,也表现出非凡的市场认知力。上海籍运动员近年来在竞技体育方面屡有突破,上海电视台抓住受众自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优越感的心理,重点报道以姚明、刘翔等为代表的上海籍运动员的新闻和赛事,进一步加强了上海观众的热爱和忠诚心理,保证了上海市级频道稳定的高收视份额。可见,充分利用地域性的特殊资源是地方电视台争夺收视份额市场的一个可行措施。

在节目的风格上,重视地域性,突出本土特色也是地方体育频道获胜的法宝。如由于地域、语言特点、传统文化、表达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国内的足球解说逐渐形成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派别:以香港、广东地区为代表的粤派、以华东上海地区为代表的海派,以及以中央台为首的京派。在电视尚未普及,广大球迷仍依靠收音机“听”赛时代,陈维聪一句“从进攻的左手方到进攻的右手方”让他的名字为广大球迷所熟知,而当地俗语,“得就得,不得就回顺德”等名句更迎合了当地球迷的口味。更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无线电视的明星足球主持阵容:李克勤、陈百祥和曾志伟,他们凭借香港明星足球队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加之明星效应,更能吸引众多的受众,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3.2 关注民间体育、休闲体育——娱乐化、非庸俗化

萨马兰奇曾预言:“将来的体育运动会简单地归为两类:一类是适合电视的口味,另一类则不适合,体育项目只有在属于第一类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否则要么衰落,要么踏步不前。”关注民间体育、休闲体育是地方体育频道发展的一个途径。

2005年以来湖南卫视主办的群众性乒乓球比赛“国球大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湖南卫视利用其群众基础优势,创造性地引入了“民间球队对抗赛”,增强了体育赛事的参与感。2008年又将娱乐与奥运元素巧妙地融合,传递快乐奥运、趣味奥运和全民奥运的新鲜理念,其《背后的故事》之《冠军访谈》和《奥运天天奖》获得受众的好评。这种结合中国受众特点,走群众路线,通过特色活动有效地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其实,就体育起源而言,娱乐也是体育的一个本质要素,体育传播娱乐化既符合受众需求,也是体育精神的回归。但体育传播的娱乐化必须要坚持适度原则,即娱乐化而非庸俗化,平面媒体《南方体育》因过度娱乐化而导致消亡的警钟不容忽视。

3.3 强化自我造血功能,增强内容生产

目前国内体育节目制作实力最强是京、沪、粤三地,他们的节目制作量之和占全国电视台体育节目制作总量的1/3,是中国电视体育节目制作的中坚力量,这无疑会为频道品牌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电视台最好能够直接参与赛事,获得第一手的独家体育信息,树立诸多赛事的权威。如湖南卫视开发的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活动开播之前,就推出一系列可视性极强的宣传片并且高密度地播出;活动进行过程中,在整个频道构建起一个立体化多层面的传播框架,充分利用了可能采集到的所有新闻资源,提高了整个频道的市场热度,形成规模传播效果,这样能够增强赛事播出的自主控制能力,降低转播权竞争风险。

在内容生产方面,国外媒体的“季播”(11)经验,值得借鉴。抓住季播中的“体育赛季”,以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美国国家橄榄球联盟超级冠军赛(SUPERBOWL)和美国棒球联赛(MLB)为代表的商业性赛事拥有固定的赛季和可观的电视观众,获得赛事转播权,并将赛事转播固化为电视网年度编排的重要部分,是美国商业电视网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策略。我国的电视体育频道也可以参照这种模式,推出自己的季播表,使电视节目编制与观众市场需求相契合。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特定的目标观众传递合适的节目内容,从而占领更多的市场。(12)

3.4 合理定位,立足本土特色

目前广东台体育频道、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已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地方体育频道。

广东由于特殊的地域,几乎全国所有的境外频道都在广东落地,其竞争市场和别的地方台都不一样,又因广东赌球市场比较大,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主要增加了一些足球赛事的转播,并相应地开播了一些类似足彩的节目。

上海台是目前所有地方台中在购买力上敢与中央台抗衡的。

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则是目标坚定地走“百姓体育”路线的典型代表,用频道主任朱江的话就是“把体育变为老百姓的一种生存方式,体育频道内容应是欣赏加参与,更多地增加文化、文艺、经济、人文成分”。

其实各体育频道间的竞争和制衡只是电视市场化进程日趋加速的一种表现,不管今后央视和地方台体育频道将会以什么样的经营目的转播比赛,只有采取立足本土特色,合理定位,走差异化市场竞争策略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我国地方体育频道的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但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地方体育频道要想突破现有的局限一定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品牌意识。一位资深的广告人曾经说过,媒体品质对广告效果的贡献不是加法,而是乘法,是投射、联想、放大和强化,媒体权威性是无法替代的传播资本。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作为中国电视体育传媒的领袖先锋,其独特、权威、专业的形象和高尚品质为众多品牌注入了只有体育才能承载的内涵延伸和扩张,为企业提供了品牌传播的“制高点”,地方体育频道在品牌建设和品牌经营方面应该向CCTV-5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尘馨、唐磊:《中国体育频道转播面临变局:地方台冲击CCTV-5》,《新闻周刊》,2004年第6期。

[2]梁昌杰、娄辰:《地方体育频道的困境与对策》,《青年记者》,2007年第7期。

[3]肖红波:《我国体育媒体的市场生态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8卷第6期。

[4]王庆军:《体育媒体化:当下媒体与体育的现实关系形态解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3卷第6期。

[5]张进伟:《省级体育频道品牌延伸策略与奥运突围》,《视听界》,2008年第1期。

[6]徐昂:《生存还是死亡——论在夹缝中生存的地方体育频道电视栏目的活动化》,《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9卷第3期。

[7]易非:《萌动的“中国ESPN”品牌——体育频道品牌之路有多远》,《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年第4期。

[8]董奕、夏宁:《论我国电视专业体育频道的生存现状和发展模式》,《现代传播》,2002年第5期。

[9]贺伟:《地方台体育频道的“忧思”》,《当代电视》,2006年第2期。

[10]陈晨:《打造中国电视体育报道的航母——央视体育频道定位分析》,《科技信息》,2007年第25期。

[11]邬晓芳:《策划:体育媒体突围的有效方式》,《新闻前哨》,2006年第2-3期,第113~114页。

[12]张晓争:《ESPN:电视与体育“联姻”的典范》,《传媒观察》,2004年第8期。

[13]范启国、刘家成:《21世纪我国体育媒体产业化发展研究》,《体育科技》,2006年第27卷第2期。

[14]丁学军:《营销,以体育的名义——中央台体育频道价值分析》,《中国广告》,2003年第11期。

[15]俞凡:《中国电视体育频道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

[16]李红玲:《体育频率收听效果与体育频道收视效果比较研究——京、沪、穗三地体育广播/电视媒体案例分析》,《收视中国CSM》,2008年第1期。

[17]左瀚颖:《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特征(下)——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内容竞争》,《收视中国CSM》,2008年第3期。

[18]刘晓华:《2007年全国体育节目收视分析》,《收视中国》,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曾兰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与外语系新闻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媒介经营管理、广告学研究;

朱琪,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硕士研究生。

【注释】

(1)蔡倩:《电视媒体与奥运传播》,《收视中国》,2008年第6期。

(2)李红玲:《体育频率收听效果与体育频道收视效果比较研究——京、沪、穗三地体育广播/电视媒体案例分析》,《收视中国CSM》,2008年第1期,第11~16页。

(3)本图表数据来自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相应报告。

(4)刘晓华:《2007年全国体育节目收视分析》,《收视中国》,2008年第3期,第27~33页。

(5)左瀚颖:《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特征(下)——2007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内容竞争》,《收视中国CSM》,2008年第3期,第5~11页。

(6)俞凡:《中国电视体育频道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第28~30页。

(7)喻国民:《数字背景下的媒介融合需要体制变革的支持》,《新闻与传播》,2006年第1期,第30页。

(8)贺伟:《地方台体育频道的“忧思”》,《当代电视》,2006年第2期,第72~73页。

(9)丁学军:《营销,以体育的名义——中央台体育频道价值分析》,《中国广告》,2003年第11期,第141~142页。

(10)俞凡:《中国电视体育频道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第9期,第28~30页。

(11)受观众收视、市场调查和体育赛事等的“季节性”影响,美国的商业电视从节目制作和节目交易,到电视台的节目编排和评估,乃至商业电视产业链末端的广告销售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产业季”(industry season),其中与节目编排和播出相关的“季节性”操作方法即被称之为“季播”(season broadcast)。

(12)左翰颖:《“季播”再思考》,《收视中国》,2008年第1期,第31~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