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问题

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问题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问题本文不是描述鲁迅先生的批判,而是重点指出本身具有看客传统的受众如何与媒体互动中培养起不断强化的看客心态。看客形象自古就有,这主要是由于封建专制和贫穷落后造成的。虽说过去鲁迅先生对穷苦百姓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和改进国民性的目的去呐喊,但几十年过去了,国民的看客心态仍没有太大的改变,今天反而借着大众传媒有加速之势。

一、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问题

本文不是描述鲁迅先生的批判,而是重点指出本身具有看客传统的受众如何与媒体互动中培养起不断强化的看客心态。看客形象自古就有,这主要是由于封建专制和贫穷落后造成的。积贫积弱的中国人几千年来就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从物质到精神都很贫乏,遭受着极端严酷的封建高压;再加上愚民政策使得穷苦百姓日益麻木,文人忙于致仕追求功名利禄。由此,普通百姓对于一些微小异常景象就怀有好奇之心,“看稀奇”也成为中国人心理匮乏的普遍表现,路上、街头的吵架打斗,乃至囚徒的砍头示众都会当成极大的新闻。但他们只是看,满足一己的好奇,并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仅此而已。万事不关己,也从不关心,即使革命了,只要不触及自身利益,也是无所谓的。所以这种看客心态即使经历了政权更迭、时代冲击依然进化缓慢,至今仍有根深蒂固的心理基础。虽说过去鲁迅先生对穷苦百姓抱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和改进国民性的目的去呐喊,但几十年过去了,国民的看客心态仍没有太大的改变,今天反而借着大众传媒有加速之势。今天的大众作为媒体受众,已经演变为消费者,他们在前者的引诱下已经更倾向于追求感官刺激,使麻木空虚的神经获得安抚。这样一来,受众也成了媒体希望的看客,曲高和寡、高雅、严肃的内容愈加不受欢迎,因为受众更喜欢看热闹,而不是从中获得思考。受众喜欢媒体提供的热闹是由于克服了时空障碍,真正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记者从千万里之外记录的事件都形象逼真地呈现于眼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在自己家里安全而又舒适的欣赏别人的苦难与不幸,泪水与痛苦,这算是看热闹的“快乐境界”了。为此,受众对热闹总是看不够,因为热闹会不断刺激自己的神经,使看客们兴奋起来,并从中获得快感。这一切都是媒体为迎合他们的欲望而提供的,受众被培养了这种看热闹的心理,欲罢不能,而媒体也顺水推舟,当起了“看热闹”的提供者,担当了一个解闷的角色。但这是一个有违道德的倾向,因为媒体记者助长了“看热闹”而不参与的冷漠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