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建工作是重要的新闻源泉

党建工作是重要的新闻源泉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党建工作是重要的新闻源泉以全国7 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党的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宣传是各类各级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也是年轻一代新闻记者的重要采访阵地,每一个青年记者都应该在采写党建新闻中经受锻炼并健康成长。

第四节 党建工作是重要的新闻源泉

以全国7 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为主体的党的建设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宣传是各类各级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也是年轻一代新闻记者的重要采访阵地,每一个青年记者都应该在采写党建新闻中经受锻炼并健康成长。

一、近距离贴近党建工作

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从事党建工作的宣传,记者就要认真地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熟读党章,学懂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当前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为指导,努力反映党的大政方针,宣传党中央有关党的建设的方针、政策,传播全国各级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先进经验,报道广大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事迹,等等。

笔者积多年从事党建宣传工作的经验认为,青年记者要想真正把党建宣传摆在采访工作的首位,首先要克服重行政轻党务,重经济轻思想的错误观念,在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党建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务的理念。有了这样的高层次的理念认识,平时的新闻采访中,你就会时时刻刻不忘党建宣传,到了企业、机关、商场、部队、学校等基层单位,你就不会只认老总办公室,也会到党委书记和党委机关各部门走一走,看一看,坐下来聊一聊,千方百计找寻党建工作方面的新闻线索,及时准确地把有新意的党建新闻报道出去。其实笔者在党建宣传上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比如,1993年1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11点多,笔者从湖南长沙火车站登上了广州至天津的154次列车,在9号车厢见到一位列车员的胸前佩戴着“共产党员”标牌,便忘记了自己是参加完中央台的一个会议回天津的目的,竟一门心思地开始了采访。原来,为了保证列车服务质量,给旅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行环境。1990年春天,车队党总支决定从党员做起,要求列车上所有共产党员全部佩戴“共产党员”标志牌上岗,带头搞好服务工作并接受群众的监督。乘务员中的党员挂上“共产党员”的胸章,公开向旅客亮明自己的身份,不仅增加了光荣感,也增强了责任感,激发出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列车上涌现出大量好人好事。于是笔者连夜进行采访,撰写了通讯《共产党员的风采暖人心》。1993年1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生活》播出了这篇通讯。1996年2月,笔者又上这趟列车,采访了这个包乘组列车长程世杰5年如一日义务为湖南省长沙市一名教师寻医购药的故事。经过程世杰等不间断的生命服务,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身患晚期肾炎的李成一教师仍健康地活着。笔者把程世杰这位共产党员助人为乐的生动事迹,写入录音报道《生命服务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1996年2月16日、17日在《新闻纵横》节目播出。这篇稿件获天津市第三届“五一新闻奖”一等奖;1996年度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华夏第一屏好新闻”一等奖。

附例稿(46)

通讯:共产党员的风采暖人心

下面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采写的通讯:

9月的一天清晨,记者在武昌车站154次广州开往天津的列车旁看见一幕感人的情景:一位拄着双拐的中年男子用双手握着身穿路服的小伙子的手,不停地说,谢谢,谢谢!那依依不舍的神情令人难以漠然视之。

当记者走进9号车厢,旅客们的议论声立刻灌进耳中,从人们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我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这位拄双拐的人是从广州上的车,乘务员徐玉杰和么志秀一路上对他照顾可周到了,不仅背他上下车,搀扶他上厕所,端茶倒水,还把他从中铺调换成下铺。因为徐玉杰胸前戴着“共产党员”标牌,旅客们对他的服务工作观察得更细致,对他的议论和赞扬也更多一些。

一位经常乘坐153/154次列车的离休老干部告诉我们说,这趟列车的党员挂牌服务好几年了,坚持得不错。服务行业的共产党员面对服务对象亮明自己的身份,在工作岗位上接受群众的监督,不但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对密切党群关系也大有好处。共产党员挂牌服务,是新时期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加强党风建设的好办法,值得提倡。

听了这位老同志的一席话,我们这两个回家心切的旅客,立即进行了现场采访。

153/154次列车是铁路天津客运段包乘的长途旅客列车,它往返于天津、广州两市,列车单程运行2 431公里,一来一去运行82小时48分钟。由于这趟车是京广线上仅有的两趟直快客车之一,它成了普通群众搭乘的热门列车。一年四季,趟趟都满罐,处于旅客严重超员状态,不仅群众乘车难,列车服务也很难。

为了保证列车服务质量,给旅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行环境,1990年春天,车队党总支决定从党员做起,要求列车上所有共产党员全部佩戴“共产党员”标志牌上岗,带头搞好服务工作并接受群众的监督。

乘务员中的党员挂上“共产党员”的胸章,公开向旅客亮明自己的身份,不仅增加了光荣感,也增强了责任感,激发出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列车上涌现出大量好人好事。津广第二包乘组的党员姚芝兰在认真完成乘务员岗位职责范围内工作外,还延伸了服务。天热时,她自费为带小孩的旅客准备了洗澡盆,见到3岁以下小孩上了车,她就主动打来热水,帮助家长给小旅客洗澡,让每一位小旅客舒舒服服地旅行。旅客们感动地说,这个党员想得真周到,这趟列车充满了家庭气氛。在小姚的带动下,全车队8个包乘组的许多乘务员都主动增加了为小孩义务洗澡这个服务项目。

153/154次列车每个包乘组都有十几名共产党员工作在直接为旅客服务的岗位上,不管在车厢里,还是在餐桌旁,人们随时都能看到佩戴共产党员徽章的乘务人员。在热情待客的党员面前,旅客就像见到了亲人,有什么困难和心里话都愿意和他们诉说,许多人向共产党员求助,并且得到了无私的帮助。1990年初冬,长沙市第十中学教师李成一夫妇从长沙车站登上了154次列车。当列车长程世杰来到他身边时,满脸愁云的李成一一眼看到程世杰胸前的共产党员徽章,马上充满希望地搭话说,“车长同志,我在妻子陪伴下去天津中医院看肾病,下了车怎么走也不知道,您能告诉我吗?”程世杰扶他坐下,关切地说:“到天津以后,我们一定帮助你看好病,在车上有什么要求请尽管提,我们一定为你们排忧解难。”李成一的爱人见丈夫闷着头不言语了,就开口说:“我俩一个上铺一个中铺,上下不方便,还有老李有病吃不了车上的饭菜。”程世杰笑着回答,“这两件事都好办。”他立即吩咐乘务员通知餐车给李成一做病号饭,接着又和其他旅客协商,给李成一调了铺位。此时此刻,李成一终于开心地笑了。他激动地说:“你们车上对我这么好,看来我有好兆头了,也许能在天津治好这顽症。”

经过30多个小时的运行,154次列车到达了天津,程世杰安排完工作,就与一位乘务员搀扶着李成一出了车站,把他们夫妇安排到车站招待所住下。转天一早,程世杰又赶来陪李成一夫妇去医院看病。当全国著名中医大夫张大宁为李老师诊断完病情后说“放心吧,你这病我可以治”时,李成一竟失声哭了起来,不一会儿又高兴起来说:“长沙的医院给我判了死刑,这回有救了。”他握住程车长的手,连声说:“谢谢你,是人民铁路的共产党员给我找到了救命恩人。”

时光流逝,一晃3年过去了。当年,李成一只在天津呆了几天,一天医院也没住就返回了长沙家里。可3年之中,张大宁大夫每个月都给李成一看一次病,李成一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身体日渐康复。医生和患者天各一方,见不到面,也通不了话,他们怎么沟通,又怎么治病呢?当初牵线的人是程世杰车长,3年中为医患双方传递信息的还是他。3年多来,程世杰每个月把李成一的化验单转交给张大宁,张大宁根据化验单的数据调整处方,程世杰再按处方买了药再带给李成一。有时碰上患者多,程世杰挂了号再排2~3个小时队才能把化验单送到张大夫手上。为了买到短缺的一两味药,程世杰跑遍了天津的大小药店。

如今,不管是李成一,还是他爱人,或亲戚,谁把化验单送上153次或154次列车,8个包乘组的任何一个人都能把化验单转给程世杰。因为他3年如一日义务为旅客买药、送药的助人为乐精神,早已成为津广线上的佳话。李成一给天津市市长写信称程世杰是“雷锋式的好车长”。

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凡是紧急危难关头,共产党员们都冲在最前边,打仗时如此,抗灾时如此,灭火时也如此。70多年来,在中国人民心里,只要有共产党员在场,就有安全感。如今,在153/154次列车上,人们依然有这种体验。一位离休老干部说,“在列车上看到挂着共产党员徽章的工作人员,心里踏实有安全感。”去年夏天,河北省辛集县的4位没出过门的农民带着全村乡亲们的6万元集资款,乘153次列车去广州购买设备。当他们发现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人也跟着他们上了这趟车,并且一直贼眉鼠眼地盯着他们的背包,一个个担心得要命。后来,他们发现列车员是共产党员,就要求到广州后和乘务员们一起出站。列车长了解情况后,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要求,给他们补办了卧铺票,还派人员巡视。这4位朴实的村民在列车旅客意见本上写道:“虽然不知道列车长的名字,但看到他胸前‘共产党员’4个红彤彤的大字,我们心里就有根了。”

3年来,不仅153/154次列车上的共产党员们始终坚持着挂牌服务,他们所在单位天津铁路分局天津客运段的二十几趟列车上的几百名共产党员也都推行了挂牌上岗服务。据统计,从1990年7月到今年8月底,全段党员共为旅客办好事7万多件,拒收旅客小费1万多元,获表扬34万次。

(本文1993年12月1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生活》播出)

附例稿(47)

录音报道:生命服务线

——铁路天津客运段列车长程世杰义务为中学教师李成一寻医送药的事迹

上篇

(主持人解说)

俗话说,人间处处有真情。

最近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海河之滨、湘江两岸城乡广为传颂:铁路天津客运段天津至广州车队的列车长程世杰5年如一日义务为湖南省长沙市一名教师寻医购药。人们赞扬程世杰助人为乐的博大爱心,对李成一教师得到铁路员工不间断的生命服务,获得第二次生命感到由衷的欣慰。

各位听众,我是中央台记者金树华。湖南省长沙市电子工业学校教师李成一是一位慢性晚期肾炎患者。1990年当李成一被确诊为此病的时候刚刚37岁,医生判定他只有两个月的生存期。但是,现在6年过去了,当时同李成一一起住院的病友,许多人都离开了人世,可是李成一令人难以置信地健康活着。5年多来,他得到了天津中医院专攻肾病治疗的张大宁教授的精心诊治,病情逐步稳定、好转。和张教授一起创造李成一生命奇迹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天津客运段、天津至广州车队的列车长程世杰。5年多来程世杰及其所在包乘组全体人员给予李成一老师特殊的关怀,使得家在长沙的李成一能得到远在天津的张大宁教授的及时治疗。程世杰所在的153/154次列车组被人们称为生命服务线。

(出记者播报录音)

1995年12月28号,天津铁路分局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了程世杰及其所在的包乘组全体职工,授予程世杰同志“热心为民好车长”称号,为他记功一次,奖励1 000元,并奖励包乘组集体5 000元。听众朋友,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那么,李成一是怎样得到这无私的生命服务的呢?在表彰会上,专程从长沙赶来的李成一老师向人们介绍了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他激动地说:

(出李成一讲话录音)

“我叫李成一,就是那位你们曾经帮过不少忙、尽了不少力,给了第二次生命,虽未曾与大家见过面,但你们已经十分熟悉,称之为病号的普通老师。我今年43岁,在湖南省长沙电子工业学校工作。我是1990年初发现患慢性肾炎并且已是晚期的。患病那年我仅37岁。得知此病不亚于癌症,我绝望了,几次想到了轻生。后来从报纸上看到天津中医院张大宁教授专攻肾病的消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立即前往天津求医。我在妻子的陪伴下上了154次列车。”

(主持人叙述程世杰帮李成一求医经过)

就这样,李成一开始了他长达6年的求医经历。上车以后,李成一的爱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餐车主任,征询能否弄点稀饭和低盐食品,立即得到了肯定的回答。没多久,热腾腾的可口饭菜送到李成一夫妇的车厢。随后,车长程世杰闻讯赶来。程世杰发现李成一情绪低落,又了解到他在天津无亲无故的情况,就对他们说,你们不用着急,你们到天津后的食宿和看病以及返程我替你们安排。列车到达天津以后,程世杰给李成一夫妇安排了住宿;第二天就把他们领到医院。恰巧张大宁教授没有在医院接诊。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程世杰无数次奔波,终于找到了张教授。张大宁教授告诉李成一,根据自己的经验,他的病有可能治好。听到这个消息,李成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

(李成一讲话录音)

“我是个自认为有泪不轻弹的男子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联想到几天来的经历,我感觉到生命的复苏,抱住我们的好车长,失声痛哭起来。这泪,是生命回归喜悦的泪!这泪,是感情激动的泪!这泪,更是为我遇到了这位活雷锋,而且是他给了我实实在在的第二次生命的无限感激的泪。我的好车长,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我和爱人的悲惨结局会怎样。也许我早已轻生,也许我妻子痛不欲生,受不了打击。我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20多年的教师,而且长期担任高中班的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德育处抓全校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在教育学生方面,还是有一套理论的,但今天,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惨白无力,因为,我远不及程车长的朴实无华。”

(主持人解说)

几天以后,程世杰把李成一夫妇平安地送回了长沙。李成一服了张教授的药以后,病情迅速得到了控制。但是,按照张大宁教授的要求,李成一在治疗期间,必须每隔45天化验一次,医生根据化验结果再开出新的药方。对于李成一夫妇来说,每45天他们就要去一次天津,且不说路费、食宿费开支负担不起,重病在身的李成一也经受不了几千里路途的连续颠簸。按照公费医疗制度,李成一又不可能长期住在天津中医医院接受治疗。正在李成一一筹莫展的时候,程世杰车长对他说,这事儿由我负责。一句话,使李成一消除了后顾之忧。从那时起到现在,整整5年的时间,程世杰担负了李成一和张大宁教授之间信使的职责。每隔一个月,李成一的爱人就到长沙车站站台上等候153次列车,把化验单和钱交给程车长。程车长到天津后又把化验单交给张教授,然后带上处方,带上药品,下次南下时再交给在长沙车站站台上等候的李成一爱人。每次从天津出车前,程世杰都要用电话提前通知李成一。为此,程世杰几年来共花费了多少长途电话费,谁也说不清楚。李成一要给他钱,程世杰坚决不收。

在程世杰的带领下,整个京广车队都参与到帮助李成一的行动中来,使这条生命服务线越延越长。

各位听众,程世杰帮助李成一的故事,今天先讲到这儿。故事没有完,欢迎明天继续收听我们的节目。

下篇

(主持人解说)

各位听众,昨天我们给大家讲述了天津铁路客运段列车长程世杰5年如一日义务为长沙市普通教师李成一服务的事迹,今天请听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

由于张大宁教授的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李成一的病情不断好转。李成一说起了这样一件事。

(李成一讲话录音)

“今年四月的一天,我爱人到湖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给我买药,一位几年前曾给我看过病的医生惊奇地问:什么,你爱人还活着?李成一还活着,而且还没进行晚期治疗,简直不可思议。是啊,和我一起进医院,且年龄比我小、病情比我轻的人都相继离开了人世,而我不但活着,而且还在这里说话。这正是中医院特别是张大宁教授的医术和铁路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主持人解说)

各位听众,正如李成一所说,程世杰是一位好车长,他不仅对待李成一关怀备至,对待其他普通乘客也是一贯热情服务。

(记者播报录音)

5年来,程世杰对李老师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其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程世杰为广大旅客服务的事迹数不胜数,组里的每位职工随便都可以说出几件。无论是对待李老师,还是对待别的旅客,小程做好事的基础,就是靠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的博大爱心。153/154次列车是趟热门车,超员是常事儿。客运高峰的时候,车上几乎无立锥之地。看到旅客一张张疲乏焦虑的面容,程世杰恨不得使出全身的解数,为他们排忧解难。他严格要求全体乘务员,服务要尽心,工作要到位。夏季,车厢里热得像蒸笼,供水是个大问题,程世杰盯上水,盯茶炉。他把骨干们组织起来,到车厢送水,车厢里挤得过不去,就利用在大站停车时间长的机会,从窗外送水。春运高峰,人满为患。他唯恐老、弱、病、残旅客挤不上车,发生意外,他就专门组织护送。在车上他给生活贫困的人买过饭,为生病的人寻医找药。1994年5月7日,程世杰值乘的车行至新街站,在巡视中,他发现15号车厢有一名无票的男孩。他把这个男孩带到餐车,他仔细地询问,得知他叫孙永奇,15岁,是天津东丽区大毕庄南孙庄人,因与家人赌气而出走。程世杰亲自帮他洗漱、换衣服,并给他打来饭菜,还派专人守护他。车回天津以后,他顾不上旅途的疲劳,又和组里的两位同志亲自把那孩子送回家。儿子归来,望眼欲穿的父母喜出望外,激动不已。他们握着程世杰的手,流着泪,许久说不出话来。

(主持人解说)

各位听众,在昨天的节目中我们还报道了天津铁路分局曾经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了程世杰及他所在的包乘组全体职工。程世杰感谢组织和领导对他的鼓励,但奖励给他的钱,他却分文没要。

(记者播报录音)

在表彰会上,当他接过北京铁路局奖给他的1 000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散会以后,他找到段长张志广,向段领导表示要把这笔奖金捐给李成一老师。他深情地说,李老师因病已5年多没上班了,收入很低,又要治病,家里生活挺困难的,这笔钱在他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程世杰的影响下,乘务组的同志们也明确表态,要把路局奖给包乘组的5 000元也捐给李老师。为此,去年12月29号上午,在李成一夫妇回长沙上车之前,一个简短的捐赠仪式在天津车站候车室里举行。段党委谢书记激动地宣布说:

(谢书记讲话录音)

“昨天,分局和分局党委召开热心为民的好列车长程世杰表彰大会后,全段职工深受教育,决心以实际行动向程世杰同志学习,落实分局和分局党委的决定。特别是津广车队的职工对李成一老师的处境和困难,十分同情和理解。程世杰同志和班组职工一致要求将北京铁路局奖励给程世杰本人的1 000元和奖励给班组的5 000元,全部捐赠给李成一老师,献上铁路职工的一片爱心,愿李成一老师早日康复。(掌声)下面由热心为民的好列车长程世杰本人并代表班组向李成一老师捐款、献爱心。”(掌声)

(记者播报录音)

李成一老师从程世杰手里接过那饱含天津铁路职工深情厚谊的捐款,立刻感到这叠人民币尤如泰山般沉重。他感动地说:

(李成一讲话录音)

“领导、同志们,如果谈我此刻的感受,我只能说,我为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祖国,受到了铁路,特别是天津铁路给我的全部的无私的爱,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我只有回去以后,把你们的好思想、好精神今后在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发挥出来,以示报答。我无法表达我此刻的感情。我愿意永远记住你们。我让我的孩子一定要争取来天津工作,以报答天津人民、铁路人民给予他父亲的无私的爱。”

(记者播报录音)

在153次列车旁,记者采访了李成一的爱人吴文同志,请她向中央台的听众谈谈感受。

(吴文讲话录音)

“平时都说现在社会上坏人多,好人少。我感到是好人多,坏人少。我爱人病了那么多年碰到的好人多了,方方面面的。这次到天津来,我在外边碰上的人都挺热情的。我真是感激不尽。他们捐钱,我受之有愧呀。我觉得已经是给我们太多太多了。我已经受不了了。”

(记者播报录音)

程世杰同志的模范事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情操和一名客运职工的崇高思想境界,也是他多年以来以列车服务为己任,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为旅客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突出展现,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良好实践。

(本文1996年2月16日、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热线追踪”栏目播出,获天津市第三届“五一新闻奖”一等奖;1996年度中央及外地驻津记者联谊会“华夏第一屏好新闻”一等奖)

二、精心采撷党建好新闻

党建新闻与其他的新闻如经济新闻、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等相比,具有层次高、档次高的特征,因此,记者一定要下工夫精心采撷党建新闻,力求作品有高品位、深内涵、大视野。

多年来,天津和平区委、区政府把群众自发性评选十佳公仆这一新生事物当作党建工作的大事来抓,通过8年8次群众性地评选活动,摸索出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的制约和激励机制,为党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1989年评选首届十佳公仆起,笔者年年予以报道,分别采用消息、通讯、录音新闻、述评等新闻体裁进行了越来越深入地宣传,从没漏空过。1996年3月下旬,在和平区第8届“十佳公仆”评选进入尾声时,笔者切入进去,开始采访工作。怎样才能花样翻新,使这个已连续宣传了7年的典型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笔者和同事们经过深入了解和反复思考、研究,决定跳出新闻典型的传统采访思路,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采访制作节目。我们围绕评选“十佳公仆”何以能坚持8年这个问题,选出几个独具代表性并有极强说服力的人和事大做文章。我们通过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发起人、居委会主任张敬斋大娘100多字的讲话录音,明明白白地揭示出和平区50万居民产生“咱也表扬一把官”的初衷。透过和平区煤建公司经理王教恭1989、1990连续两年当选“十佳公仆”,1991年落选,1992、1993、1994又连续三年当上“十佳公仆”的典型事例和他62个字的讲话录音,表明群众评选“十佳公仆”的严肃性和以为老百姓办实事多少,办得好坏为唯一标准的严格性。在第二篇稿件里,我们又用连续4年被推荐为区“十佳公仆”候选人,4次落选后仍不气馁,继续努力工作争当“十佳公仆”的和平区南营门街办事处主任李德生的事例,展示了和平区各级干部争当没有奖金、没有奖品,与调级、提干没缘,连一纸证书也没有的“十佳公仆”现象的深刻内涵——“受到人民群众的奖赏,是最高的奖赏。”在第三篇中,我们选用区委组织部孔部长对十多年前和平区甘肃路街一家叫“吃吃看”的餐馆,开张一个多月就被七所八所的不廉洁的干部给白吃黄了的事件的回顾,挖掘出和平区群众评选“十佳公仆”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从而使稿件的立意更新、主题更深,具有入耳入脑的宣传效果。

1996年3月28日~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连续3天9次播出了笔者和同事们采写的录音报道《人民的好公仆》,在全国产生了强烈反响,先后收到各地听众200多封来信,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

如天津听众何秋田在评价《人民的好公仆》时写道:“这组新闻报道很有特点,从报道的视角、对象看,全区广大干部包括300多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都有所报道,展示给听众的是‘十佳公仆’效应,给听众带来的是多层面多时空动态的立体画卷。”北京听众万巨勤在听众来信中写道:“这组节目非常新颖,结构紧凑,语言简洁朴实,真实可信,所举实例也很典型。节目紧紧抓住了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如何监督干部廉政、勤政的热点问题,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有很强的导向和指导作用,堪称是一篇新闻采访报道佳作。”辽宁听众于作民在来信中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剖析,他写道,“录音报道《人民的好公仆》所提出的问题正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干部廉政建设与干群关系问题,即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还是人民的老爷,为人民办事是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天津市和平区干部能大胆地站出来,让百姓评选,敢于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勇气那是绝对办不到的。这个活动能增强干部的公仆意识,密切干群关系,调动群众监督干部廉政勤政的积极性。报道中的人物事例,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而且具有说服力。街道主任李德生4次被推荐4次落选,但他对此毫不气馁,表示要继续努力。他认为,‘群众的认可,就是对自己的奖励’。”北京听众赵宁春写信说:“这组录音报道我反复听了8次,听后,感慨很多。一想起过去,干部与人民群众生活在一起,工作劳动在一起,吃住在一起的情景,那时干群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心心相印。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有些干部高高在上,把人民群众抛在脑后,他们忘记了吃的是人民种的粮、穿的是人民种的棉、住的是人民盖的房、脱离群众现象十分严重,人民群众对这样的干部自然反感。针对这种情况,中央电台播出评选‘十佳公仆’活动很有感召力,能促使广大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成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好公仆,让光荣传统再现辉煌。”

可喜的是录音报道《人民的好公仆》在天津市首届党建好新闻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在1996年度中国广播电视优秀节目奖评比中,包含《人民的好公仆》在内的系列报道“天津市和平区精神文明建设”获得二等奖。

(注:例稿系列录音报道《人民的好公仆》此处省略,详见第二编第三章第五节附例稿(29)之第7篇)

三、记者采写党建工作新闻大有作为

实践证明,好的党建新闻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广大受众爱听爱看党建宣传专栏和专题节目,采写党建稿件大有作为。

多年来,每逢笔者采写出生动感人的党建类的新闻稿件时,一些热心的听众都写信来,或谈听后感,或对新闻稿件说长道短予以评论。比如,笔者采写的录音通讯《她把工人当亲人——介绍天津金牛面粉公司党委书记齐绍华》,1996年6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后,天津、北京、辽宁等十几个省市的听众写信予以较好的评价。该稿件获得中央组织部“基层党建巡礼”宣传优秀稿件一等奖。

附例稿(48)

录音通讯:她把工人当亲人——介绍天津金牛面粉

公司党委书记齐绍华

△下面播送中央台记者金树华采制的录音通讯:

与共和国同龄的齐绍华,对职工群众倾注了满腔热情和心血。

前些年,有些人把企业内部改革简单地说成“砸三铁”,公司人心浮动。齐绍华走访了30个班组,把职工的看法、呼声、意见,整理出100多条,作为厂领导班子制定政策的依据;而后在职工大会上,响亮地提出:“企业改革不裁员,‘先挖渠后放水’,决不让一个职工下岗待业。”这一承诺,解除了职工的疑虑,稳定了人心。当年实现了企业增值和职工增收。

齐绍华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女工孙秀云14岁的儿子突然得了重病,全家为住院费用万分焦急。这时公司领导派人送来了支票,还在厂里组织了为一个年幼孩子的捐款活动。当齐绍华把2 000多元捐款和一笔补助费送到病房时,孙秀云一家感动得泣不成声。

如今,每当提起这件事,孙秀云总是十分动情。

(以下出孙秀云录音)

“关键时候,厂里伸出手帮助我,书记厂长都捐了款。我总觉着过意不去,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齐绍华勤政、廉政,以人格的力量影响人,凝聚人。厂里有小汽车,她仍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私事,她更不沾公车的边儿。俗话说,书记正则党风正,党风正则厂风正。齐绍华严于律己,带出一个勤政廉洁的好班子,带出一个好厂风。公司被评为全国500家最大食品企业、天津市工业销售百强企业和国内贸易部扭亏增盈的“明星企业”。

(本文1996年6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获中央组织部“基层党建巡礼”宣传优秀稿件一等奖)

如上所述,多年来笔者始终重视并竭尽全力地搞好党建宣传工作,每年不仅及时、准确地把天津市委党建工作的信息、经验和活动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和海外传播,而且每年都选择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的典型在中央台的新闻和专题节目播发。实践证明,只要一线记者近距离贴近党建工作,精心采集党建好新闻,就有采不完的新闻线索,更有写不完的各色优秀党建工作者和光荣模范的共产党员。青年记者在党建工作新闻宣传领域大有作为,可以写出最新、最美、最好的党建新闻作品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