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维新会党的机关报

维新会党的机关报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维新会党的机关报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合群”、“开会”、“办报”这一系列工作思路的形成,使中国政党机关报的出现顺理成章了。8月17日,强学会主办的报纸《万国公报》正式创刊。1月12日,上海强学会出版《强学报》,以为其机关报。

第一节 维新会党的机关报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公车上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认为:要推行变法维新,必须先“合群”以开风气;而要合大群,“非开会不可”;若要想开会,“非有报馆不可。报馆之议论既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合群”、“开会”、“办报”这一系列工作思路的形成,使中国政党机关报的出现顺理成章了。

一、强学会的机关报

1.北京强学会和《万国公报》、《中外纪闻》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强学会又名强学书局或强学局、译书局,是我国最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经费来源主要是康有为和陈炽、沈曾植、沈曾桐、丁立钧、张孝谦等人的“义捐”。以陈炽、沈曾植为正董,沈曾桐、文廷式为副董,实际负责的则是张孝谦。列名会籍或参与会务者还有梁启超、麦孟华、汪大燮、王鹏运、陈仰垣、袁世凯徐世昌、杨锐、张权等共22人,并得到帝党官僚首领、光绪帝师翁同龢、孙家鼐,军机大臣李鸿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武将宋庆、聂士成以及英、美传教士李提摩太、李佳白,英使欧格讷等人支持和赞助。强学会之性质,“实兼学校和政党而一之”;每10日集会一次,每集会必有演说。康有为特为强学会作序,阐述成立学会的宗旨在于“广联人才”、“创开风气”,以挽救时局。

为阐明组织学会的必要性,康有为决定先办一份报纸,遍送在京官吏和士大夫,使之“渐知新法之益”、“告以开会之故”,以争取他们的支持。

8月17日,强学会主办的报纸《万国公报》正式创刊。因英、美传教士在上海组织的广学会很有影响,其所办之《万国公报》在晚清官吏和士大夫中行销有年且颇得好评,故袭用其名,以利发行。《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家政治报纸,由梁启超、麦孟华任编辑;报纸每隔一天出版一期,共出了45期;委托京报房木版印刷,随京报免费赠送给在京的官员。该刊主要围绕“公车上书”的主旨进行宣传,设有上谕、外电、各报选录、译报、评论等栏目;经常转载上海广学会《万国公报》上介绍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概况的文章,论述富国强兵之道、振兴国家之策、教民新民之法,阐释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官员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如康有为所说:“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亦渐知新法之益。”[1]不少官员正是在阅读《万国公报》之后,才对维新运动采取支持态度。

后来,为了“以报事为主”,《万国公报》于1895年12月16日易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中外纪闻》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双日刊,木版印刷,每次一册,期发约二三千份,月底取回,装订成册,以便保管;与《万国公报》免费赠阅不同,《中外纪闻》为购阅:京中购阅者,每月收银三钱;京外购阅者,除报费外,另按路程远近,酌加寄费。《中外纪闻》的内容比《万国公报》丰富,“首恭录阁抄,次全录英国路透电报,次择译外国各报,如《泰晤士报》、《水陆军报》等类,次择录各省新报,如《直报》、《沪报》、《申报》、《新闻报》、《汉报》、《循环报》、《华字报》、《维新报》、《岭南报》、《中西报》等类,次译印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次附论说”。[2]《中外纪闻》的编辑业务、经营业务也都有改进,比如转载、采用各国各省日报上的文章,一定标明出处。

《中外纪闻》着重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及自然科学知识,“论说”一栏尤其重视考察各国强弱之原,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倾向,因而遭到后党忌恨。在李鸿章的怂恿下,御史杨崇伊于1896年1月20日上疏弹劾强学会“植党营私”、《中外纪闻》“贩卖西学”,“请饬严禁”。于是,强学会被封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后经李鸿藻、张孝谦等力争,强学会才又改成官书局,但逐渐被封建官僚所把持,维新派遭到排斥;在内容方面,也“渐讳时政”即不议论时政、不臧否人物,转而以翻译各国书籍为主,从而偏离了强学会原有之宗旨。

2.上海强学会和《强学报》

为了扩大维新声势、推进变法运动,康有为在北京强学会成立后,就来到南北交通枢纽和“士大夫走集之所”的上海,筹备成立强学会上海分会。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经费支持和黄遵宪、梁鼎芬、龙泽厚等维新党人的协助下,上海强学会于1895年10月底11月初成立。列名会籍者有康有为、黄体芳、黄绍箕、屠仁守、张謇、汪康年、黄遵宪、章炳麟等共24人。康有为拟定的《上海强学会序》,号召有识之士踊跃入会,合群体之力,共图维新大计。不久,他又和黄体芳、梁鼎芬、龙泽厚等16人发布“公启”,宣布该会以“联人心,讲学术,以保卫中国”为宗旨,“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上海强学会章程》规定了“最要者四事”:(1)译印图书,学习西学,去塞求通;(2)刊布报纸,了解外国情况;(3)设立图书馆,搜集中外学术著作;(4)开办博物院,置办仪器,讲求制造。康有为“尤急欲办报”,调门人徐勤、何树龄由粤来沪筹备相关事宜。

1月12日,上海强学会出版《强学报》,以为其机关报。徐、何任主笔;以孔子纪年,五日一出,铅字排印,竹纸印刷,装订成册;强学会上海分会书局发行,初期的发行办法亦为免费赠送。[3]内容有“上谕”、“论说”等项,以“论说”为主,政治色彩较北京强学会之《万国公报》和《中外纪闻》更为鲜明。创刊号的封面上注明本报创刊于“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并将这个日期置于“光绪二十一年”之前,同时刊出《孔子纪年说》,这些表明了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政治立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强学报》发表了一系列鼓吹设会办报、力言科举制度之积弊、倡导维新变法的文章,并鲜明地提出了开设议院以通下情的政治主张。

强学会上海分会的活动和《强学报》的宣传,也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恐惧和仇恨。他们纷纷上书弹劾,诬陷强学会及其报刊蛊惑人心,图谋不轨。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高压下,1月25日下旨命令《强学报》停刊。《强学报》仅存在了14天,出版了2期(第3期未能面世)。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虽然出版的时间都不长,但它们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批报刊,因此也是第一批中国政治团体的机关报,标志着中国政党报纸的萌芽。通过这三个刊物的创办,维新派宣传了自己的主张,扩大了自己的影响,为以后的办报活动和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二、南学会与《湘报》

南学会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湖南创建的讲求新学的政治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和湖南按察使黄遵宪等开明官吏的支持。

1.南学会的成立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纷起效尤,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国家命运危在旦夕。湖南维新志士谭嗣同等认为一旦中国被列强瓜分而亡国,则须“做亡后之图,思保湖南之独立”,使“南支那”“可以不亡”。他们的具体办法是成立一个学会,宣传救亡,发展地方自治,并联络广东,以湘、粤为中心,实行变法,而后再图救中国。

他们的想法得到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支持。康有为认为若中国被列强瓜分,则湘省“可图自主”,即使中国被“割尽”,也可留下湖南一片净土,“以为黄种之苗”。梁启超也认为:为今日计,必有腹地一、二省可以自立,然后中国有一线之生路;赞成湘、粤联合,以为“湖南之士可用,广东之商可用”。故所立之学会,取名南学会,而不名湘学会。南学会为挽救瓜分危机而设,明显地带有救亡性质。

经过一个冬天的筹备,南学会于1898年2月21日正式成立(以开会讲学为成立标志)。会址设在长沙孝廉堂,延聘今文经学家皮锡瑞(1850—1908)为学长,黄膺、戴德成为佐办,主会者则为陈宝箴。由上海来湘的《时务报》主笔梁启超也参与筹划,并为南学会作叙。叙文强调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极有必要建立学会以挽救危亡;并援引欧洲各国历史上设立各种“会”而洗刷国耻的实例加以证明,从而突出强调了南学会御侮救亡的性质。

南学会“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以“同心合力,振兴中国”为宗旨,积极提倡改革,讲求内治;于地方重大兴革事项时加讨论,提出方案,供政府参考。南学会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讲学。有记录可查的讲学共有13次,内容涉及政教、学术、中外大势、保种保教、交涉、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每次讲学者一人或数人,先后作讲演的有皮锡瑞、陈宝箴、黄遵宪、徐仁铸、谭嗣同、熊希龄、欧阳中鹄等,其中学长皮锡瑞讲的次数最多,每逢讲期必讲。讲演人大力阐释了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设立学会以开风气、以广民智的极端必要性,借以宣传维新变法;大肆宣扬“孔子改制”,试图借用孔教名义,“托古改制”,“翻然一变”,“易贫弱为富强”;提倡地方自治,呼吁湖南士绅“自治其身,自治其乡”,兴利除弊,规划新政,强调官民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治理湖南;强调采用新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保利权,抵抗侵略;号召清除中外畛域之见,防止仇洋排外衅端。讲演颇具感染力,听者亦很踊跃,每会集众千数百人。可见,南学会“无变法之名而有变法之实”、“无议院之名而有议院之实”,实际上成了湖南维新运动的领导机关。

南学会在长沙成立后,湖南各府县州纷纷响应,竞相成立各色学会。各府县州学会的活动内容虽有不同,但都抱定“联通群力,振兴新学”的共同宗旨。所以南学会不但促进了湖南新政的开展,而且促使湖南省“民智骤开,士气大昌”,对社会风气的转变及知识分子思想的解放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宣传新学、推行新政,南学会遭到湖南顽固派的切齿痛恨。岳麓书院院长王先谦及乡绅叶德辉大肆攻击南学会,皮锡瑞也被迫离湘赴赣。5月,南学会开讲仅三个月即告辍,南学会历史至此结束。

2.《湘学新报》和《湘报》的创办

《湘学新报》是维新派在湖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97年4月22日创刊,由时任湖南学政的江标、徐仁铸和时任湖南按察使的黄遵宪先后督办。该刊为综合性旬刊,出版半年后即1897年11月5日易名为《湘学报》。作为倡导新政新学的舆论机关,《湘学新报》试图以“思以体用赅贯之学,导湘人士”为目的,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在内容上,设有掌故、史学、时务、舆地、算学、商学、交涉等固定栏目。唐才常除担任主编外,还兼任“史学”、“时务”、“交涉”三栏的编辑;而且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或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议会制度等,或宣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等维新主张。

如前所述,南学会成立前,湖南有一份新报《湘学报》。南学会成立后,有鉴于刊期太长,文字过于艰深,不能满足省内日益高涨的维新运动的需要,便决定另办一份通俗的日刊报纸,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这便是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的《湘报》。

《湘报》是集资办起来的,设董事会,由唐才常、谭嗣同、熊希龄、梁启超、李维格任董事,熊希龄为董事长,唐才常任主编。《湘报》为书册式,每日一册,页数不等,有论说、奏疏、电讯、公牍、本省新闻、各国时事、商务、杂事等栏目,通过南学会各州县分会或新派学堂免费赠送,不取报资。

《湘报》以政论为主,发表了大量鼓吹变法维新的言论,明确提出了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还刊登中外报刊关于维新运动的评论,以及各地维新派团体的文告、章程、启事,如实地反映了湖南地区变法维新运动的历史进程,深受读者欢迎。其发行量一度仅次于《时务报》,被康有为誉为“全国最好的一张维新报纸”。戊戌政变后,《湘报》于1898年10月15日停刊,历时7个月,共出版177期。

三、女学会与《女学报》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所办报刊对中国传统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进行了抨击,传播了男女并重和男女平等、发展女子教育、女子参加社会活动等主张。外报外刊披露的有关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信息,客观上促进了一部分中国知识女性的觉醒。同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也从国外接受了许多新的观念。与妇女解放运动的悄然兴起相适应,中国出现了妇女报刊。

1897年11月,近代中国著名企业家、慈善家和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经元善筹议创办中国女学堂,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梁启超在《事务报》发表《创设女学堂启》,并亲自为学堂制定了办学章程。严复在《国闻报》就此事撰写文章,从理论上阐述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洋务大员盛宣怀曾表示愿意为学堂捐款,并动员他人为之捐款。南洋大臣刘坤一批准学堂的创立,并提供经费补助。为了广泛听取中外各界人士尤其是女界人士的意见,1897年12月6日,经元善专门召开了有中外妇女参加的“裙钗大会”,商议创办中国女学堂的有关事宜。

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通常称“经正女学”或“经正女塾”。1898年5月31日,学堂正式开学,以“启其智慧,养其德性,健其身体,以造就其将来为贤母为贤妇”为办学宗旨。课程分为中文、西文两类:中文课有《女孝经》、《女四书》、唐诗、古文等,西文课有英文、算术、地理、图画、医学等。学生还学习体操、缝纫、刺绣、棋琴书画等,学堂教职员工全由女子担任。在女学堂筹办过程中,李闰(谭嗣同妻)、黄谨娱(康广仁妻)等人还于1897年夏秋之交提议成立了女学会。

1898年7月24日,《女学报》创刊。它既是中国女学堂的中文校刊,又是女学会的机关报。《女学报》主张女子与男子一样,应有救国之志:“男女共此志,治内治外,各展良图,则国之贫弱,又何足患?”[4]《女学报》还鲜明地宣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公开提出女子参政、受教育和婚姻自主的要求。该报从多方面揭露了男女不平等的种种社会现象后认为男女平等是“自然之理”,即“凡物无能外阴阳者矣。光有白黑,形有方圆,质有流凝,力有吸拒,数有奇偶,物有雌雄,人有男女,未有轩轾者也”。[5]在婚姻方面,《女学报》主张婚姻自主,认为妇女“凡事皆可自主,父母之权,即不能抑制”;男女择偶,只要“两厢契合”,即可“永结爱心”。为了开拓广大妇女的眼界,《女学报》还发表了以《医学论》为题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论文,刊登了体操图。

报刊的主编、主笔全是女性,她们当中大多是接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甚至是留学回国的知识女性。主笔们不仅自己撰稿,而且把每期主编的真实姓名和籍贯都刊登在报头上。二十多位主笔中较为著名的有康同薇(康有为的女儿)、李蕙仙(梁启超的夫人)以及中国第一位女报人——《无锡白话报》创办人裘毓芳等,她们都是当时妇女界的知名人士,实际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批女编辑、女记者。该报还是中国近代最早提倡和使用白话文的报刊之一。

《女学报》每期用对开白色洋连史纸单面石印一大张,可以裁叠成四页装订,旬刊。端楷缮写正文,所附插图均由主笔之一刘可青所绘,兼有中西之美,颇可玩味。《女学报》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据该报第8期《本报告白》说:“本报价廉物美,每期益处,海内称赏,远近来购者云集。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6]可见,它当时是颇受知识妇女欢迎的。但是,它的主要读者是上层妇女,“本报现今销路,以绅宦公馆居多。致市商零卖,除上海外,外岸尚无定处”。

“百日维新”失败后,《女学报》仍坚持刊行。出至1898年10月第12期时,被迫停刊,前后历时3个月。虽然发行时间不长,出版期数有限,但《女学报》是近代第一份由女子主办而又面向妇女的报刊,直接反映了妇女要求自身解放的强烈呼声,改变了广大妇女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促进了广大妇女的思想启蒙。它倡导民主与独立,促进广大妇女的觉醒,标志着中国女性正式登上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同男性一道为社会的变革和妇女的解放摇旗呐喊,从而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四、其他维新学会的机关报

1.蜀学会的《蜀学报》

1897年,四川维新派人士、成都尊经书院院长宋育仁和退职官吏潘祖荫在四川成立“蜀学会”。蜀学会的章程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呼吁要“效西方之人,以学会开大智慧”,以挽救中国不为列强所灭;提出先在成都成立化、农、矿、商、电、气、光、水、地、医、蚕、工程、工艺、博物等学会。戊戌变法失败后,学会解散。1898年5月15日,宋育仁创办了成都第一家近代报刊《蜀学报》,协理为杨道南(范九),主笔为吴之英,总纂述为廖平(季平)。初为半月刊,同年6月第4期起改为旬刊。每期30页左右。报头经常换字体,以篆书为主,还用过空心字,木版活字双面印刷,采用绵竹洁白棉料纸张,线装。9月出版至第13期后被查禁。

该报大量刊载维新变法的文章。声称:“《时务》、《求是》各报既已畅行,蜀中更立此报者,意在昌明蜀学、开通邻省,故与各报体例略有不同。”栏目有:谕旨、奏折、论文、新闻(从第5期开始分海外、中国和蜀中近事三栏)等。第4期发表了《康主政有为呈请代奏及时发愤革旧图新折》和康有为的《保国会序》,还附刊《保国会章程》,并加编者按语:“今者,事亟矣,变深矣,如火之燎毛,艾之灼肤,而痛不可忍矣……断未有国不可保,犹得以自保其身家者”。《蜀学报》上已开始刊登广告,并规定“凡登本报后幅告白,第一次每字取钱四文,第二、三次每次每字取钱三文”。第12期刊登了该刊第一则有关经售文具、教具的“学制山房告白”商业广告。每期的发行数在2500份左右。

《蜀学报》是维新派的喉舌,对推动维新运动在四川的开展起了积极作用。近代报纸的出现及发展,是四川文化事业进步的表现,不仅带动了四川印刷技术的革新,而且产生了一批新式印刷企业,并为后来四川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圣学会的《广仁报》

《广仁报》是桂林也是广西最早出版的具有近代报刊特征的报纸,也是在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康有为的直接影响和亲自参与下创办的,同时还得到了当时广西清政府的支持。1897年2月11日,康有为在北京的维新活动受挫,来到桂林。除开办广仁学堂、讲求新学外,他还成立了圣学会,创刊了《广仁报》。

康有为认为报纸是变法的舆论工具,而“桂林僻远,尚无报馆,何以开耳目而增识见”,因此应该开设报馆,“有日报以言学”,使“将来风气日开,见识日广”。为了扫除政治改革的障碍,康有为着手创办报纸并使之成为刚成立的广西圣学会的机关报,即“专以讲明孔道,表彰实学,次级各省新闻,各国政学,而善堂美举,会中事务附焉。即就此义,创办报刊,定名曰《广仁报》”。创刊后的《广仁报》因此成为桂林以至广西鼓吹维新变法的舆论工具。

在唐景崧、岑春煊和广西巡抚史念祖、按察使蔡希邠的巨资资助下,圣学会成立一周后的4月15日,《广仁报》创刊发行。由康有为的弟子曹硕、赵廷飑、况仕任、龙应中、龙朝辅等担任编辑、出版、发行事务。报纸为36开,木刻版,直排,土纸印刷,线装成册;每月取纸墨费贰角,定阅全年取费贰元肆角,先交费者取费贰元。内容有论说、上谕恭录、中外新闻、地方新闻、自然科学知识、中西译述、杂谈、告白等。论文多以外患日迫、急应变法维新以救中国为主题,充满了爱国主义和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激昂情绪。该报坚持出版了一年多,对唤起广西人士发愤图强、推动维新改良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停刊。

《广仁报》效仿上海《时务报》和澳门《知新报》模式,不仅专门刊登当时重大事件的新闻,而且刊登翻译的外国新闻;对于重要的治国方略、先进的科学技术,亦详加报道。这种思路,为广西当局所认同,并发出公文指出:“广西地方官吏,见闻狭隘,于各国近事,毫末通晓……兹有以广东澳门《知新报》所译各国近事,至详至细,亟应随时阅看,以广见闻。”

3.上海农学会的《农学报》

中日甲午战争后,振兴农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895年孙中山曾在广州筹建农学会,并写有《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张謇在所撰《请兴农会奏》一折中,主张立国之本“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提倡讲求农学,行西国农学所得之法。1896年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后不久,罗振玉等人就联名在《时务报》刊出公启,发起成立农学会。

《农学报》原名《农学》,又自称《农会报》,是农学会(务农会)于1897年5月25日创办的机关报刊,也是中国最早传播农业科学知识的杂志。罗振玉、蒋黻等主编,主要栏目有农事奏折、条陈、农事(农业生产情况)、西报、东报(译文)、会事等;翌年增加了禀牍、事状栏目,并改成旬刊。到1900年,《农学报》的篇幅每期减半,内容改为文篇和译篇两种,罗振玉《农事私议》各文,多在此年各期刊载。1902年,刊头开始加“江南总农会印”字样。罗振玉在主编《农学报》时,组织力量,收集国内和翻译国外农学书籍,汇编成为《农学丛书》,署“江南总农会”编,分七集,清光绪末年石印出版。这套丛书汇集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的不少要籍,增添了不少民间农业生产调查内容,反映了当时中国传统农学及其发展趋向,颇受维新人士的欢迎。它又通过译述欧、美和日本农书,较全面地引进实验农学的丰富材料。《农学报》、《农学丛书》也以此确定了它在中国近代农业科学技术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农学报》连续出版了近9年,到1906年12月才停刊,共发行315册。

《农学报》所刊内容,并不限于农业知识,而是借此结集团体,推动农业经济变革。《农学报》从创刊号起,连载了《英伦奉旨设立务农会章程》和徐树兰、张謇、马相伯、朱祖荣、叶瀚、陈虬等执笔的关于如何在中国组织农会的讨论。在“条陈录要”中刊出很多建议,其中有:请开北方利源总公司,筹办海门荒滩,组织自来水灌田公司,创设湖中水利公司,建立农工商矿各学堂,创办酿酒公司等,反映了从农业着手改良经济和革新农业经营方式等要求。

农学会的创办和《农学报》的发刊,都曾得到《时务报》的支持和协助。农学会通过汪康年与梁启超的联络,得到了张之洞助银五百元。梁启超还为《农学报》撰序,提前在澳门《知新报》发表。时务报馆也一直为其积极推广,有时还联名刊登广告。

综上所述,清末维新派的“会报”以反对殖民主义、宣传变法自强为宗旨。投身“会报”的人,主要是康有为的学生或亲友,其次就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办的刊物品种多样,以综合性为主,专业性的为辅;以政治性为主,游艺性的为辅;既有文言的,也有白话的;既有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也有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读者对象的;既有文字报刊,也有画报……而且,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互相配合,如湖南的南学会、时务学堂和《湘报》;广西的圣学会、广仁学堂和《广仁报》;上海的女学会、女学堂和《女学报》等。三者之间相互有机联系,密不可分:报刊的编辑既是学会的骨干又是学堂的教师,学会为报刊出版和学堂开办提供条件,学堂为报刊和学会培养和输送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