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个对自己过于苛刻的人表现

一个对自己过于苛刻的人表现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态度有强弱之分。个性偏激的人常对事物采取偏激的态度,而个性和缓的人态度则多表现为和缓。态度的一贯性指对待类似事物的态度内部结构比较成熟稳定,处理某件事的态度与他的人格结构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态度的可变性,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这一特性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团结一致。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多数时间是一致、相容的。态度的形成规律展示了它的这一特性。

态度有强弱之分。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强弱之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在不同场合也有强弱之分。个性偏激的人常对事物采取偏激的态度,而个性和缓的人态度则多表现为和缓。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全面,观点明确,处理事物的态度往往果断强硬;如果对事物的全貌和梗阻的症结把握不准,处理事物的态度往往就模棱两可,表现软弱。

人们对事物的各种态度,有简单、复杂的区别。其复杂程度往往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个人的个性、经历,那些和事物相关的人际关系、环境条件、追求的目标等综合因素。一般说来,对事物本身及其周围人际关系了解愈深,本人经历愈丰富,对事物的态度愈复杂。

态度的一贯性指对待类似事物的态度内部结构比较成熟稳定,处理某件事的态度与他的人格结构的一致性和相容性。无论时间、地点的变化如何,只要事物的本质不变,态度也基本不变。一般来说,具有较丰富的知识结构、有道德修养的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多呈现这种稳定状态,与之交往可以根据他的一贯作风和处事方法预测他的态度。相反,知识面较窄、不成熟或唯利是图的人,容易因人因事而施好恶,态度易忽冷忽热,令人难以捉摸。跟这种人交往常给人一种心中没数的感觉,要防止轻信。

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是具有可变性的。有的人终身保持青春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不断摒弃头脑中的一些旧观念,研究新问题,于是,改变态度的事情时有发生。态度可变性的另一含义,是指人的态度对同一事物也是可变的。当他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时,是一种态度;当他了解了事物的本质时,可能是另一种态度。当他只看到一个立体事物的A面、B面时,是一种态度;当他又发现了这个立体的C面、D面时,可能完全改变了态度。态度的可变性,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当你判明情况、施加努力时,有可能使“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僵局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

个人的态度,除了反映个人的经验、个性和主张外,也反映了这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的意见和要求、标准,反映其所属群体的特性,反映那个社会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念、文化层次和行为标准。特别在一个文明国家,每个人都不能为所欲为,他的愿望和行为倾向总要依据他所归属的那个团体的标准进行测量,得到法律的、道德的、制度上的、舆论上的允许,态度就得到发展、延伸、感觉舒畅。如果个人态度与社会要求相抵触,就必然感到压抑。

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总是伴着一定的参照群而形成、发展的。相近的人的态度经常是相互联系、互为影响的。因为相近的人一般具有相似的成长和工作背景,态度在本质上容易一致。即使不一致,从众心理也容易导向他们走向一致。这一特性有利于团体内部的团结一致。

这是指一个正常的、有凝聚力的群体,表现在态度趋向上和睦谐调,行动统一。它的基础在于态度群的成员目标一致,互相了解。对同一事物的态度多数时间是一致、相容的。

态度是由思想支配的,其表现形式并非固定一个模式。同一种指导思想支配下的态度表现,可以显现个人的思想水平和气质风度的不同。有的表现热情,有的表现冷漠;有的完全体现原则性,有的则在原则性下还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态度的形成规律展示了它的这一特性。倘若你期望对方对某件事、某个人、某产品发生兴趣,在他尚无任何态度表示的时候,你可以提供刺激信息并创造对方接收信息的条件和环境,主动开展宣传劝说攻势,使他经历一个认知、情感、行为的过程,并产生某种态度。你的努力过程,就是一个对对方态度培养塑造的过程。

个人表现的态度常常不一定是他或她心理状态的折线返照,态度有时因为当事者的需要或性格影响表现得完全不是本意。这里,又分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种。比如,生活中常见一些人,对自己倾慕的异性反而态度冷漠,见了面不知所措或三言两语就把该说的话说完了;而对待一些心理上并不重要的人,却口若悬河,才华横溢。碰到这种情况,有些人容易被对方的表面态度所惑,没有把握对方的真实思想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