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人猿揖别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构成自己、自己拓展自己、自己丰富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无限征程。在人际传播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为基础。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都是以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为参照的。对自我的认知,就是在这种多次的互相观察与评价中形成的。

自从人猿揖别后,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自己构成自己、自己拓展自己、自己丰富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无限征程。作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人们在进行认知活动中表现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在人际传播中,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以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为基础。

自我认知,是人的意识的最高阶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按照自我认知的对象来分,可把自我认知的结构划分成物质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社会自我认知三部分。

1.物质自我认知

物质自我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自己的外貌、身材、健康等物质机体的认知,又被称为生理自我认知。

2.精神自我认知

精神自我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智慧、能力、道德等内在精神素质的认识,是指从精神方面把握自己的个性,从而形成自我的精神概念。

精神自我认知是个体自我认知的核心。个体通过精神自我认知能够根据主客体的需要,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不断修正自己的观念,最终确立一定的信念和信仰,支配自己去追求真理和高尚的精神生活。

3.社会自我认知

社会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身份、地位、名誉、财产及与他人关系的认识,是个体对自己被他人或群体所关注的程度的反映。通过社会自我认知,人们对他人或群体对自己的重视程度有了明确的概念,形成反映自身社会需要的自我意识,构成社会自我的概念。

在了解了自我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内容后,再来看看如何做到正确地认知、评价自我。其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知评价自我。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都是以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为参照的。人不是孤立的生活在世界上,而是通过与别人的交往而生存。人们在相互的交往中,不断地在互相观察,自己在观察别人,别人也在观察自己。别人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同时,自己通过与他人比较,也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就是在这种多次的互相观察与评价中形成的。例如在著名的“霍桑试验”中,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优秀工人的小组会比其他工人的小组工作做得更好,尽管这两组在平时并没有被分开,也不存在实质上的差别,但其通过与另一小组的比较,而得出了对自身的评价。

第二,分析活动的结果,进行自我观察来认知评价自我。个体的活动都是他内心活动的外化,活动的结果是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要认识自己还可以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成果来实现。

相关研究表明:成功的活动经验与自信心的形成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娱乐等各项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情感体验,那么他就会坚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各种活动成绩经常不如别人,他就会对自己丧失信心。

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平静的心境状态下,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来认知和评价自己。通过对自己的心理结构、自我期望和自我要求等主观因素的分析来决定自己对自己的感情与态度,决定自己对自己的判断与估计。

另外,学者德维托认为,人在通过认知构建自我的概念时还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社会比较,人们可以通过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与行为以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尤其在与你身份和特质接近的人群中,这种比较更为明显。比如,一个人会通过自己的同行与自己业绩的比较来看自己的工作做得怎样,一个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来看自己的学业是否足够好。二是“文化习得”,即周围的人以至社会、国家灌输给你的价值观、人生观、信仰、态度和规范。你可以通过将自己与这些观念和规范比较来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当你达到这些标准时会产生对自我的积极评价,未达到时则会产生对自己消极的评价。

德维托还形成了有关自我概念形成的框架,如图4-6所示。

图4-6 自我概念的形成

资料来源 约瑟夫·A.德维托:《人际传播教程》(第12版),余瑞祥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研读专栏]

别给自己随意贴上“价值标签”(6)

“自我形象”是我们自身的心理图像,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也是我们认识和感觉自身的方式。它指的是我们的内心,而不一定是别人从外面看待我们的感觉。

一、影响自我形象发展的因素

外貌长相——“我长得怎样?”

在当今众多文化中,最受推崇的个人特征就是外表的吸引力。南加州大学医院原精神与心理保健主任詹姆士·多布森说:“年龄在12—20岁之间的人,大多数对于自己是谁和自己代表什么感到极度失望。”

表现——“我们能把事情做得多好?”

我们容易对自己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印象,这种印象建立在我们在他人眼中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表现印象不好,看到别人取得成功我们也会感觉不好。反过来,如果别人失败了,我们的价值感就会增加。

同辈人——“我有多重要?”

这与自己同他人的交往有关。当他人表示我们对他们很重要时,我们就会感到自身的内在价值。罗伯特·麦克吉认为,将自我价值建立在“我的表现”和“他人的意见”基础之上,会对我们的自我形象带来毁灭性后果。

二、健康的自我形象的基础

健康的自我形象始于我们对人的基本需求的理解。造就健康的自我形象,需要满足三个基本的人生需求,即归属感、价值感和重要感。其中两个需求与人的“存在”和“我是谁”有关,第三个需求则与人的“所做”或“做什么”有关。

这三个需求好比一个三条腿的凳子,缺了任一条,凳子都不可能站稳。

归属感——被爱、被接受、感到安全

归属感是我们认识到自己被无条件给予爱的感觉。从感情上讲,倘若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将增加内心深处的空虚感。

价值感——有价值、重要性

心理学和人格发展畅销书作者拉里·克莱布博士说:“人必须首先拥有自我价值的目标,视自己很有价值也很重要。否则,他就不可能自在地为其他人或事活着。”

重要感——信心、目的和能力

我们需要一个重要感,一种生活有目标的感觉——我要有所作为!与此相伴的是一种有能力的感觉——我能胜任它!

三、自我信念非常重要

您可能会自问:“我怎样才能练就人生的这3条腿呢?”这3种“感觉”与我们的固有信念牢牢系在一起。罗伯特·麦克吉博士在他的《寻找意义》一书中指出,人在思考自身时,经常陷入四种错误或者说是“误区”。

表现误区——我必须达到某种标准才能有好的自我感觉。

指责误区——失败者不配得到爱,应该受到惩罚。

认可误区——我必须得到一些人的认可,才能觉得有价值并且有好的感觉。

羞愧误区——我将永远是现在这个样子,我没有希望,也改变不了。

越是相信这四种误区,自我感觉就越差。我们必须学会养成一种习惯,相信什么是真实且适合自己的,用适当的健康的自我信念来取代消极的信念。这三种“健康的信念”是:

虽然有失败,我仍会被完全饶恕和接受。

虽然有过错,我仍会被全然接受。

虽然过去有诸多的不快和失败,我仍有勇气并且能够成熟。

研读小结

自我认知,是人的意识的最高阶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它对个体对自己的希望和追求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制约着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控。可以说,自我认知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人际传播的效果。

我们应当避免过于武断地给自己贴上标签,因为自我认知会对我们采取怎样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要形成对自己积极健康的评价,就要把衡量自己的标准从内部去寻找。例如更看重自己是否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更看重是否被老师、上司表扬。要学会从自己本身的、积极的层面去认识自己、形成自信,只有认可自己的人才能够为他人所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