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的细节美

新闻的细节美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新闻的细节美细节是刻画人物、描述事件的最小组成单位。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人物或事件报道就会干瘪,缺乏感染力。许多典型人物,就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描写永驻人民心间。细节是金,真实的好的新闻作品依赖于对细节的运用,而不是抽象的。一些好的细节不仅能升华主题,而且让人可信。当《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接近尾声时,蔡晋溘然长逝。

四、新闻的细节美

细节是刻画人物、描述事件的最小组成单位。没有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人物或事件报道就会干瘪,缺乏感染力。细节描述能见微知著,由小见大。比如一些典型人物的报道,透过细节可见精神。一提到焦裕禄,读者就会想起他用来顶住肝部剧痛的那把旧藤椅;一提到孔繁森,我们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几角几分钱。许多典型人物,就是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描写永驻人民心间。

细节描述能反映出新闻的真实性。细节是金,真实的好的新闻作品依赖于对细节的运用,而不是抽象的。只有记者才能提供细节,而编辑是无法办到的。一些好的细节不仅能升华主题,而且让人可信。

2003年1月9日《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报道《被遗忘30年的法律精英》便是大量运用了细节描写,使那些20世纪上半叶中国法学界的最优秀人物晚年的凄风苦雨和记者对他们饱含热泪的同情跃然纸上。

在哈佛大学博士卢峻先生家里,惟一的电器是部巴掌大的电扇,12元钱买的。90多岁的卢峻一目失明,戴着用旧信封糊住一边的眼镜,蜷缩在被子里。有病了,不敢去医院,也吃不起药。谁能想到,这位早已卧床不起的清瘦老人,居然是直到去世《哈佛法学评论》都每期给他寄样刊的大学者,中国仅有的几个哈佛法学博士之一,前中央大学法学院院长。

面对另一位1944年获得东吴大学法学学士的老人时,薛波发现:他上衣的五个扣子,竟然都不一样。

也许,1930年曾为浙江地方法院和上海特区法院法官,1957年后执教于上海向阳中学的蔡晋先生,是晚景最为凄凉的一个。他和小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一个小房间,竹屏风后面,一张床板,很薄的被子,这就是他的卧室,里屋住孙子和孙媳妇。一个破旧奶粉罐,装着蔡晋的全部“贵重”物品。

病重后的蔡晋住在上海南京西路的一家社区医院里。如果不是上海社科院某负责人为其疏通,是难以入住的。即便这样,他也只能被安置在一个封闭的阳台里。

弥留之际,薛波去医院看他,目睹了难忘的一幕:蔡先生孤独地躺在阳台一角,而另一角,恰是护工的休息处。

当《英美法词典》的编撰工作接近尾声时,蔡晋溘然长逝。陪伴蔡先生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除了他的1933年东吴大学法学学士证书之外,还有他亲自审订的《英美法词典》稿件49页,轻轻地放入他的灵柩内。

这些细节,或是一副用旧信封糊住一边的眼镜,或是轻放入灵柩的1933年东吴大学法学学士证书和逝者生前亲自审定的49页《英美法词典》,无一不是震撼人心的。由此引发出了全社会对老知识分子晚年生活的关注。这些细节描写所起到的轰动社会效应比单纯的呼吁要更感性、更直接、更真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