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记者几种特殊的思维能力

记者几种特殊的思维能力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记者几种特殊的思维能力(一)逆向思维在近年来的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所谓“雅努斯模式”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同时引入事物、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侧重于考虑二者之间的制约、平衡关系和相互作用等,从中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模式。文学创作离不开联想,新闻写作同样需要联想。

二、记者几种特殊的思维能力

(一)逆向思维(Regressive Thinking)

在近年来的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也有少数媒体独辟蹊径,从相异或相反的角度组织报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逆向思维的涵义

逆向思维亦称“反向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唱反调”,它指从相反的方向或角度考察问题的思维方法,往往能发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新形式。当顺向思维不能发现新闻时,你不妨换一个方向,从反面来观察;当人们都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的时候,你不妨退出来,站在与甲对立的乙的立场上思考一番。这样往往就能发现人们不曾发现的更新、更深的东西。路透社的一篇新闻稿《科威特炸弹带来生机》,所选的角度和表现手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效果。战争中留下的大量未爆炸的地雷和炸弹,在科威特成了生态环境的卫士,“使那些狩猎者、沙漠旅游者和放牧者止步不前”,“各种植物以惊人的速度恢复生长”。可以想象,这篇报道如果不是选择沙漠中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背景,只说科威特沙漠中草木生长快,对读者的吸引力就要大打折扣。

2.如何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方法大体有三种类型:

(1)换质法——变原结论(主题)为性质相反的东西。这种方法是一种纯逆向模式,亦称单一逆向模式,即仅仅从基本的规律、常识、习惯等的相反方向思维,进而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模式。1997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通讯《筑起的,不仅仅是一座大坝……》。记者在报道小浪底工程胜利截流的时候,没有按照传统套路讲述工程的意义,赞扬建设者的艰苦精神,报告取得的战果等表层的“显新闻”,而是通过小浪底工程胜利截流这件事告诉人们,现代化经济建设,必须与国际接轨,要与国际接轨,又必须改革旧有的经济管理体制,提高建设者的素质,他把隐藏在“胜利截流”背后的“隐信息”都揭示出来,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2)换位法——从事物的另一端进行报道,以开阔视野,给人以新鲜感。此法实际上是逆向思维的雅努斯模式。所谓“雅努斯模式”是指在思考问题时同时引入事物、事情的正、反两个方面,侧重于考虑二者之间的制约、平衡关系和相互作用等,从中创造出新成果的思维模式。比如,1989年9月召开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北京晚报》记者张沪虽然没有拿到大会的记者证,是一位“场外记者”,却在短短的十几天里,采写、组织了12篇“场外的新闻”。由于她无法进入会场,她主要报道会场外的新闻,并通过各种方式,如辗转通过通讯员与采访对象联系,进行电话采访等,将会场内外的情况加以比较、联系,写出了十几篇相关报道,得到了好评。当别人的眼睛都瞄准会场内的情况的时候,她能转换角度,从场外着眼,并想方设法将会场内外的情况相联系,获得了新的报道主题,也获得了成功。

(3)对立面归纳法——不是在同一类型事物上进行逆向思维,而是在对立事物里找出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功能,即逆向思维的“黑格尔模式”。此法通过融合、整合正反两个矛盾面或对立面,从中产生出第三种实体的思维模式。比如2004年8月在《八桂都市报》发表的《12家代办点被取消》就是实例。在接到群众关于小灵通的投诉后,南宁市电信部门狠抓管理,对本市原有14家小灵通代办点进行整顿,对12家经营不规范的代办点进行停牌处理,只保留2家代办点。记者在采访这一事件时,突然灵机一闪,觉得直接报道这个情况也许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而改为通过报道被停牌的12家小灵通代办点的不规范经营,从而带出问题,一方面能提醒广大市民,另一方面,又能突出南宁电信部门对小灵通市场的整顿力度,让市民放心使用小灵通,巧妙地使负面报道产生了正面导向的效果。

(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

1.发散思维的涵义

发散思维也叫“辐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与集中思维(求同思维)相对立的。依据一定的知识或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各种可能答案的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结果是求得各种可能的答案。吉尔福德认为,人在解决问题时,思维常常“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式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即在一段时期内不拘一格地朝着多种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方法,途径及答案,这种呈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就叫做“发散思维”。[4]发散思维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思维方式,其特征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办法。

发散思维的多向性、多因性,有助于开阔记者的思路。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发现大量的新闻线索,善于运用发散思维的记者往往就在许多不经意之间发现并挖掘出新闻。即便是面对同样一个新闻事实,记者如果有发散思维也可以写出不同的报道。比如一份交通事故的总结性材料,记者可以想到要报道“车祸猛于虎”,也可以想到要报道“报废汽车在杀人”,还可以想到要报道“道路状况令人忧”,“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刻不容缓”等。

2.如何培养发散思维

(1)纵横联想法。文学创作离不开联想,新闻写作同样需要联想。联想运用得好,写出的新闻就能引导受众张开思想的翅膀,从深处和广度的更大范围去领会新闻的社会意义。从甲想到乙,从东想到西,横串纵连,这样比较易于打开思路。《经济日报》1996年4月17日的长篇通讯《走进徐虎》,使用了联想,由徐虎联想到雷锋,并且着力寻求徐虎与雷锋等榜样的“异”。像做了好事还要自己贴钱,这在以前的雷锋眼中也许不足为奇,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徐虎眼中却行不通,因为“徐虎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要生存,生活也要有保障,才有可能为更多的人做好事”。这样联想比较,既大胆,又新颖,受众也反映这样的徐虎才更真实可信,更让人理解和亲近。

(2)角度延伸法。在报道新闻事实的时候,根据所收集到的材料展开思路,举一反三,沿着同一个方向不断地发散,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甚至于延伸到别的角度,形成更宽、更广的报道思路。

例如,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贫困,大多数人都习以为常,认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但《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却运用角度延伸法,通过西部地区的系统调查,然后由经济的贫困,深入到生产方式的贫困,再深入到文化和思想意识的贫困,最后直指人的贫困,从整体上弄清了西部贫困的深刻原因,于是写出《西部地区贫困探源》专题报道。该报道从寻常中看出了“不寻常”:一面是耀眼的富饶,一面是惨淡的贫困,“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在解放30年后,西北地区仍然如此贫困?这真是人们常说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的不平衡造成的吗?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导致记者去“探源”。这样,记者这组报道沿着一个方向不断发散报道,这种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对存在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3)功能转换法。德国心理学家卡·邓克尔在1920年左右提出“功能性固执”这个概念,说明当一个人知道了一个物体能够起到某种作用时,要他再看到那个物体的其他作用就比较困难,这样就限制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总是在一个行不通的方案上转圈子,不能发散思维,另找出路。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功能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克服功能性固执,我们的思维才能由单向转为多向,新的观念,新的理解才能层出不穷。做新闻同样是这样,不少人看到同样的新闻题材,就会直接进入常见的报道角度,怎么也转不出来,就像一写经济新闻,就直接想到硬件和软件,长篇累赘地去报道产量,产值和利润,要不就是去报道销售情况,毫无新意,进入“功能性固执”。其实我们可以针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功能来认识它,报道它。

(三)统摄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

1.统摄思维的涵义

统摄思维亦称“归纳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所要求的是‘面面俱到’;不仅面面俱到,而且是要找出面面俱到的有机联系;不仅要找出这种有机联系,还要在动态中发现它们的变化和趋向。”[5]用这种方法,要对采访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价值观作出正确的概括和新的发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是复杂的、多样的,又是紧密地联系着的,绝对孤立的人和事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采访一个人或一件事,就要时时想到把这个人或这件事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考察,放到一定的系统中去作比较、归纳、鉴别。强调统摄,其实就是强调全局,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强调新闻的普遍意义。善于统摄思维的记者,往往思路开阔,反应敏捷,写出的稿子一般都会因题材重大,有新意,站得高而影响大。统摄思维包括“统”和“摄”两层意思。

“统”——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使原先零碎、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相互间有机联系,脉络清楚的材料,为“摄取”创造条件;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概括、凝聚复杂多样的新闻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报道就是一种高度概括与形象描述相结合的艺术。

“摄”——摄取、撷取相关信息,摄取的方法有“同中求异”和“异中观同”两种。

同中求异,即是在同类事物中找出它的特点来。“异”往往是在比较中发现的。以《南方日报》2003年2月19日《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第1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为例,这篇报道的记者,在衣原体是不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的争论中,以自己的求异性思维品质和社会责任心,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同中求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以独特的视角,勇敢地站在广东专家一边,没有认同北京专家的意见,在全国众多媒体中,独家如实报道了广东专家的观点。报道见报后,因为与众不同而受到广泛关注,引起强烈反响。并对世界卫生组织后来宣布非典的病原是变种冠状病毒提供了论据,对鼓舞广东专家坚持实事求是,没有按衣原体的结论来制订治疗方案,为降低“非典”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作出了重要贡献。从这篇报道的成功可以看出,求异性在认识过程中往往凝注于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已知事物的局限性。求异性要求记者报道要不落俗套,要善于“同中求异”,有自己的特色、视角,要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在主旋律一致的前提下,要敢于发出自己的独有的“音调”,做到先声夺人,敢开“第一腔”。

异中观同,即是从诸种不同的信息中发现共同的东西,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把它们“统摄”起来。一个优秀的记者应该具有这种与众不同、见人之所未见的眼光和统揽全局、凝聚事实的能力。

2.如何培养统摄思维

(1)辐射裂变法。新闻写作中的辐射裂变法是指精心选择有相当能量的事实,及围绕成为社会难点、热点、疑点的现象,运用统摄思维促其在相应的系统中辐射裂变,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用整体的、联系的眼光考察世界,发现此一事与彼一事可互相衔接的潜质,在报道中促其融会发展而产生新质,得出新的文化成果,是新闻文化创造的又一方式。比如,荣获中国好新闻奖的《国庆放长假,消费掀热浪》,所用材料都是人们在假日消费中熟视无睹的一些现象。1999年国庆节,中国第一次放7天长假,新华社记者到商场、旅游点作了实地采访,又走访了旅游、交通、商贸等部门,然后从大量材料中,提炼出“假日消费必将给消费市场带来无限商机”这一重大主题。按此主题谋篇布局,使得一堆看似平淡的材料,放射出了异样的光彩。

(2)选择筛选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受众的新闻需求也不断更新。但是每个记者所能涵盖的时间和空间却是有限的。因此,选择的功夫就显得特别重要。以《中国铁道建筑报》2003年1月11日《今天火车登陆海南》(第14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一稿来说。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当天,这篇报道的作者朱海燕同全国150多家新闻媒体的200多名记者在现场采访。之后,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和播发的“火车登陆海南”的消息中,唯独《今天火车登陆海南》成为获奖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获奖的理由就在于记者深谙“选择筛选法”,这表现为记者对信息的鉴别取舍、确立主题、谋篇布局等方面的高超能力。在一条800字的消息中,他为受众提供了与新闻主题相关的信息竟然多达70多个。除生动、细致的现场情景描写外,还运用回顾历史法、比较对照法、来龙去脉法,从苏东坡、海瑞写起,又写到张之洞、孙中山曾提出“筑铁路至海南”的设想;还写了日本侵略者为掠夺财富,在八所一带用4万中国人的生命筑了200公里的铁路;最后写到现在因交通不畅,使海南的物流不顺,引进外资逐年下降,瓜果蔬菜因为运力不足烂在地里,旅游本来可以接待2000万人的能力也只能接待1200万人等等。

(3)资料重组法。作为记者,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进行新闻采写的过程中,收集到的材料往往是很杂乱、零散的,看起来是相互分离,关系不大的。但是只要通过合理的整理和重组,看起来零散的材料就很可能反映出很有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对材料的整理和重组,从一个全局的角度,以因果联系的眼光去分析材料,提升材料的新闻价值,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环环紧扣,层次分明,也使新闻报道的深度得以加强,更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知识性。

(四)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1.创造思维的涵义

创造性思维,指在人脑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产生的经验,通过联想、想象、直觉、灵感、发散等方式,遵循客观规律,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包括尚未出现的)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这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它使人类能突破各种自然极限,在一切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2.如何培养创造思维

记者要培养、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决非易事,要靠长期新闻实践的磨炼、积累。记者的创造性思维有两个支撑点:一个是掌握各种理论与新知,一个是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也就是说,靠两个基本功:一是理论的基本功,二是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的创造性思维,是这两种功底融合的结晶。

(1)理论的基本功。理论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能源”。新闻,实际上是向人们提供一种认识工具,从而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发挥好这种认知功能,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正确运用理论思维,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正确认识反映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渊博的理论知识能开拓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理论知识贫乏就会使记者目光短浅,牵制思维的前进力,使思维萎缩。思维的深刻性,能帮助记者实现思维的跨越。因为这种思维具有穿透力,犹如医学上的X光机一样,能洞察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对事物发生的变化及其走向、趋势作出反馈与判断,使记者获得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能力。记者如果不加强理论储备,把自己囿于旧知识、老经验的断壁残垣中,就必然阻塞创造性思维的“通道”,导致思想僵化。所以,善于吸收各种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积累,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

(2)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记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同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调查、积累分不开的。密切关注实际工作与群众关注的问题,下大力气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这是当好一个记者的重要思维品质。如果把自己封闭于高楼深院,脱离实际,远离群众,缺乏深入实际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实践有了新的发展,但仍然用自己的主观意图去“剪裁”发展了的客观实际,满足于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回家写稿子,这样是成为不了有作为的记者的。1999年3月13日《工人日报》的《深圳部分外来劳务工劳动安全状况堪忧》、2002年9月4日《深圳特区报》的《10名“瞎眼”评标专家被清出局》,2002年8月10日《武汉晚报》的《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2004年6月10日《南方周末》的《沈阳儿童村:一个复杂的“丑闻”》等等,都是记者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热点,弘扬真理与正义,抨击歪风与谬误所结出的硕果。

综上所述,新闻题材的开拓和新闻品质的深度、厚度和力度的追求,与记者的思维取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