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采访报道的语音符号

现场采访报道的语音符号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人际传播的媒介: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信息是通过“符号”来传递的,这些符号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类型。在采访中,语言符号是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传播载体。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三、人际传播的媒介: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信息是通过“符号”来传递的,这些符号包括了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类型。

1.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的内容。

语言符号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包括语言与文字两类,即所谓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采访中,语言符号(主要指口头语言)是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传播载体。

(2)语言符号的失当。

语言学中曾经提出过“语言的陷阱”理论:语言是静态的、有限的、抽象的,无法描绘动态的、无限的、具体的实际世界。同样,被访者的信息在传播给采访者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些情况。由这些语言的局限性就会带来“语言失当”,具体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①死线抽象(dead‐level abstracting)。

语言的抽象程度可以分成多个层次,而“死线抽象”就是指在将所用的语言固定在某一级的抽象层次上,表现在新闻采访中就是忽视事物的复杂性和世界的无限性,从而使得语言枯燥无味,影响传播效果。

②指认不当(undue identification)。

指无法分清同一范畴或类型中事物之间的区别,把同一类型中的不同成员视为完全相同的个体,即“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错误。如人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他这个人说的没有一句真话”,“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等等,事实上都包含了一些以偏概全的意思。在新闻采访中,应该注意排除这种干扰,注意表达的全面性。

③二元价值观评判(two‐valued evaluation)。

就是指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忽略了中间层次的极端评价。非黑即白,非正即邪,阴阳不可调和,将事物两极之间的广大过渡地带忽略了。世界上的事物千变万化,我们在采访中用于表达事物的语言符号也不能是简单的非此即彼。

④无意识投射(unconscious p rojection)。

就是指在表述事物过程中一种下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将自己对事物的主观感受以客观的形式加以表达和传播。例如我们说“这座山真高”的时候,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我认为这座山真高”,而其他人并不一定这样认为。在采访时,记者的语言表达中也常常会在无意识间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采访者自认为是客观、中立的,而听话者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传播活动的客观性。

语言学家柯日布斯基曾经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像科学家那样准确、严谨地使用语言。这一要求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可能过于苛刻,但是作为一名记者就需要时刻牢记,应该让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准确地传播给被访者,尽量减少因为“语言陷阱”造成的传播偏差。

2.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它的具体种类很多,有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调、音量、音速等)、服装饰物、环境陈设布置、图形标志、人体距离、时间调节、艺术等。在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辅助语言交流。

非语言符号虽然不如语言符号那样直截了当,但却有着前者不可比拟的暗示、感染、激励、驱动的作用,它往往会形成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力量。比如记者的服饰打扮、仪态表情、行为举止十分重要,记者与采访对象见面,未曾启口,就通过自身的非语言符号,向对方传去了“何等样人”的第一印象。再比如,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时,记者有时候应表现得精神饱满,沉着自信,以自己的神态、谈吐、举止来调动对方的积极配合;有的时候则应通过自己热情诚恳的神态,平易近人的举止,尽快消除对方的紧张心理。

(2)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采访过程中,非语言符号也承担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任务。采访对象的服装穿戴、饰物打扮,通常会告诉人们有关他的职业状况、个性爱好、文化素养的信息。佩戴的徽章、肩章,更会明白地展示他的单位和职务。采访对象的室内陈设,往往显示了他的经济状况、文化层次、审美情趣。而记者就要善于观察、捕捉、记录,从这些背景环境中了解被采访者。新闻采访中的许多材料,往往是从人物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引出来的。非语言传播往往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较少受到自觉意识的控制,因而更能昭示人的本意。为此,记者在采访人物的时候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色,察其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