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型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探析

“微博型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探析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俨然形成了一个“微博型社会”,微博广播式的传播模式在中国的成功,说明和美国相比,中国大陆人民依然趋于原子化,整个社会缺乏中间组织和社会网络资源,用社会学的概念来阐释,就是中国社会运行中的社会资本非常匮乏。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

“微博型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现象探析

皇甫晓涛(1)

一、微博型社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

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增长约2倍。《报告》指出,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增至36.2%,较2010年增加1.9%。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40.2%。从2010年底至今,手机微博在网民中的使用率比例从15.5%上升到34%。

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最给力”的新媒体,微博正在改变我们生活、改变着新媒体的格局、改变着传播营销方式,它对社会诸领域的介入和渗透与日俱增,社会影响力日益巨大。俨然形成了一个“微博型社会”,微博广播式的传播模式在中国的成功,说明和美国相比,中国大陆人民依然趋于原子化,整个社会缺乏中间组织和社会网络资源,用社会学的概念来阐释,就是中国社会运行中的社会资本非常匮乏。格兰诺维特(Grannovetter)最早概念化地归纳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它指个体通过接触社会网络,参与社会团体,接受互惠性的规范所能够享受的利益。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Putnan)在他的著作《使民主运转起来》更是将社会资本视为“民主的启动资金”。帕特南特别比较研究了意大利南部和北部的社会,意大利的南部社会历史上长期被征服,受异族统治,典型特征就是纵向垂直型的社会关系结构,像金字塔一样,上层精英以庇护型姿态庇护普通民众;而意大利北部社会,则是横向水平型的社会关系结构,帕特南观察到,意大利北部社会有大量代表着水平型关系的社会组织,比如合唱团,扶轮社,以及诸如观鸟社这样大量形形色色的兴趣小组。按帕特南的观点,即使同样有形式上的选举,如果没有像意大利北部那样以水平型为主流的社会关系结构作支撑,民主依然无法有效地运行,民主的形式很容易被少数人和利益集团操纵。在我看来,普特南所描述的意大利南部和北部社会结构的差异,就是中国和美国社会结构的差异,也就是微博,Twitter所有投射的“明星—粉丝”的社会结构和人人网,facebook所代表的同学与兴趣话题小组的社会结构的差异。前者以精英直接面对互不相识,缺乏信任,又期待他人为之代言的原子化个体,是民粹主义和庇护主义滋生的良好土壤。从因果逻辑来讲,并不是微博会造成了中国社会垂直庇护性的社会关系结构,而是中国的历史演进造就的这种社会关系结构特征,促使微博的广播式传播模式而不是人人网的平行人际传播模式能够迅猛发展。微博在中国的惊人繁荣让我们似乎感到了某种互联网民主,但就好像蓝藻过于泛滥,并不是一个地方水质健康的表示,微博的商业成功,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反思和对当下舆论环境的警惕。

二、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社会党国际的声明说“社会党人的对立面是保守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与新法西斯主义”,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已经和其他几种主义并列为欧洲左派的巨大威胁。的确,民粹主义的复兴已成为后冷战时代突出的意识形态现象。它的崛起启示我们要从新的高度和新的视野去重新思考历史上的民粹主义。

三、微博型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

网络发展至今形成微博型社会,网络民粹主义也在逐步发展,这是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股政治思潮。它由两种力量所构成,一种是网络批判现实主义,另一种是网络民族主义。前者以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为主要关注点,以反权威、反精英主义的底层姿态出现;后者则以反对全球化、反对西方国家为内容,以极端排外性的情绪表达为形式。尽管网络民粹主义表达了来自社会底层的诉求,强调了对改革公平性的关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它利用极端的、偏激的,甚至暴力性的语言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非理性表达,加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对抗,激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不信任和仇视,并不时地与现实中的集体性事件结合起来,试图推动民粹主义社会运动的形成,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激化社会矛盾、分裂社会的后果。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最根本的方法在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前提下的社会公平、公正。一方面,应完善普通民众和底层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最大限度地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另一方面,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积极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改善底层民众的生活条件,在经济领域实现分配正义。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是对现实中民粹主义思潮的延伸。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兴起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和时代背景。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可能带来民主理想绝对化、对价值观失去共识、冲击网络理性、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等消极影响。因此,既要正视民粹主义思潮包含的正当要求,更要防止民粹主义特别是网络民粹主义对现实社会造成的破坏,引导其向理性化和规范化发展。

四、微博型社会中网络民粹主义的内在动因

民粹主义在概念上歧义颇多、边界模糊,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适用于不同的政治立场或者可以依附于任何意识形态。从本质上看,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心态,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同时还是一种政治策略。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涌现始于21世纪初互联网的普及。它一方面是对现实中精英主义的反抗,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中民粹主义思潮的延伸。从思想来源看,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有三种源流:一是2000年以前以反日为主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二是2005年以后社会上出现的反思改革、追求社会公正的思潮,三是民众对政府官员的批评等反精英、反权威思潮。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往往破而无立,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或与民本主义、民族主义思潮结合,形成网络监督;或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反智主义相结合,造成语言暴力、“哄客”现象、恶搞文化等。

五、微博型社会中网络民粹主义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第一,反对精英主义。对政府官员、富翁、知识分子等极端轻蔑,忽视或否定政治精英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没有统一和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和结构,而是作为一种面对“现代化侵害”的反应式、情绪化表达,一定程度上具有极端化和绝对化的对抗性情绪;第三,对现实的判断更多的来自其生活常识和直观认识,习惯于简单化、泛道德化的判断和定性。

相较于传统的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也衍生出自身的新特点:第一,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无体系、无纲领;第二,网络民粹主义比传统的民粹主义表现出更大的影响力;第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由于所依托传播工具的优势,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危险性。

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二:

(1)传统思想文化。民本主义在中国传统社会是治国的基本思想,儒家文化在经济上提倡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在政治上提倡民本主义,墨家提倡的劳动观念及平民意识等。虽然民本主义和平均主义不是民粹主义,但可以成为民粹主义的文化土壤。普通民众长时间处在权威精英的压制之下,急需宣泄压抑情绪的出口。此外,近代的中国背负着民族的屈辱和抗争,被欺压、被侵略的历史形成了“四万万同胞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怨恨和激愤之情。

(2)转型社会。在改革前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家主导利益分配,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公平正义,但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改革必然造就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打破平均主义造就了社会的差异化和重新分层,社会资源自发的向优势群体集中,精英阶层对整个社会系统的支配能力不断强化,普通民众的博弈能力薄弱,缺乏实现和维持社会公平正义的途径,民众需要一个新的平台来争取自身利益,网络提供了这种机会和平台。

六、微博型社会中网络民粹主义思潮产生的要素动因

(一)媒介要素:网络

第一,网络的交互性和非中心性。网络世界中的不同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虚拟区域间自由流动。网民根据自己的兴趣、性别、年龄、阶层、职业等,形成形形色色的小众社群。网络抹平了网民在现实生活的地位差异,专家与草根,精英与底层,在网络中都是平等的。网民可以摆脱现实社会的话语垄断,自由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如求是理论网的“求是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发展论坛”、天涯社区等,是各种思想碰撞的集散地。

第二,网络的资源共享性和片面性。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网络交流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包括BBS、论坛、博客、即时通讯、微博等,通过不同的渠道达到资源的有效共享,微博更是为信息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而人们获取、交换信息往往依据自身兴趣、偏好等价值取向,这也使得个人所获取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导致在此基础上言语和行动的偏激性。

第三,网络的群体极化特征。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分析了网络社会的信息接收和交往机制,结论是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有如狂欢广场,是在官方世界的彼岸建立起的完全“颠倒的世界”。它打破了阶级、财产、门第、职位、等级、年龄、身份、性别的区分与界限,对一切神圣物和日常生活的正常逻辑予以颠倒、亵渎、嘲弄、贬低与歪曲。在网络中,存在严重的群体无意识情况,情绪化的话语更具有感染力,能更快地在网络上散布开来,极端情绪在人群中迅速传染蔓延到一定的量时,人非常容易暴戾、非理性,容易在无意识状态下作恶犯罪,是一股疯狂可怕的力量。

(二)网民要素

第一,网民的年轻化与低学历化。《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较2008年增长28.9%,20~29岁的网民比例占28.6%。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大学及本科以上学历人数仅占总体的12.1%。年轻网民相对来说更具有叛逆倾向和另类意识,网民的年轻化使得网络言论更容易情绪化和极端化。低学历的网民呈现非理性和盲从的行为倾向,网络充斥着各种语言暴力和恶搞行为,情绪化、极端化的言论在网络上更能受到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上网时间长的“铁杆网民”多为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仇官仇富心理根深蒂固,甚至无条件地否定和抨击任何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评述和解释。

第二,网民的心理诉求。绝大多数草根都是潜在民粹思想的支持者。网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没有监控的匿名环境下,网民可以寻求自我的发泄,不会受到阻碍,也不担心会受到惩罚和约束。网络弱化了网民的个人心理负担,各种带有刺激性的主题受到关注。在网络上,民粹主义者利用网络来发言,越偏激的言论越受到重视、越有市场,从而呈现民粹思想极端化的观点。

第三,网民的道德意识。中国拥有悠久的“道德民兵”传统。媒体偏好于这些“网络暴民”事件,是出于受众对事件的极大兴趣和对传统道德审判的极高热情。网民秉持一种道德优先主义,习惯于通过一些简单而朴素的道德判断来给事物定性,强烈捍卫一些传统的道德伦理。

(三)内容要素: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现实社会众多潜规则和主流意识形态压制的不满,民众诉诸网络聊以自慰,呈现自我张扬的意识。网民对非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总是抱有更高的兴趣甚至信任,而权威学者或政府官员对于公共或民生问题的看法往往立即招来骂声一片。网民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民生利益、价值观、道德底线、弱势群体等方面的问题上,对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道德底线进行挑战。政府部门、知名人士、富人的负面信息得到网民的大肆宣扬和渲染,在网络上很容易产生一边倒的现象。如天涯论坛上曾经出现的一场号称“看客多达22.3万多人次,近4-000人参与其中”的关于富人应不应该歧视穷人的“世纪大辩论”,一些帖子毫不掩饰其对“底层”的鄙夷,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强烈激愤,引发关于阶层歧视的大规模批评和争论。

网络民粹注意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包括正负两个方面,正面意义如下:

第一,网络民粹思潮是现实民粹主义思潮的延伸,对社会有监督和警示作用。民粹主义强调平民大众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它把平民群众的愿望、需要、情绪等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避免了一般民众和底层在一个日趋精英化倾向的社会里沦落为“沉默的大多数”。网络民粹主义尖锐地指出了众多精英在政治上立场模糊、学术上食洋不化、道德上堕落和经济上腐败等致命弱点,对精英阶层起到了监督和警示作用。

第二,网络民粹思潮是底层民众对现实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的一种“自卫式”反击,表达了底层民众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不同于“主旋律”的“另类感受”。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挽救社会的道德缺失,促使我们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贫富差距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制度缺失问题等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

第三,网络民粹思潮为新的公共领域提供了条件。传统媒体由于政治权力和商业资本的双重控制,本质上是被社会精英操控的。普通民众的利益即使有机会在这些媒介上表达,也只能以一种精英代言的方式出现。网络民粹思潮往往是普通民众生存状态的真实表达,在互联网获得了真正的公共话语权,普通民众可以真正的参与到公共领域中来。

微博型社会的网络民粹主义之负面影响有如下几点:

第一,民粹主义把民主理想绝对化,可能流变为权威主义、专制主义。民粹思潮把民主的理想绝对化,把民主主义推向极端,最终的结果不但可能背离了民主政治的初衷,而且可能走到民主主义的对立面,发展为专制主义的独裁政治,成为一种反民主主义。民粹主义认为真理和智慧在民间特别是下层民众,极端反对精英,强调全体群众的普遍参与,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很有可能流变为权威主义。普通大众在特定的情况下通常会形成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性的共识,盲目顺从这种非理性的大众意识,不仅可能有损其长远利益,而且可能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政客利用,而导致大众被这些政客所操纵。

第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消解主流价值观,颠覆传统权威。在传统媒体上,专家权威掌握着话语权。但在网络上,官方正式的言语、冠冕堂皇的言论,并不受到多数网民的欢迎和认可,很高的社会身份与其说是优势,不如说是劣势。更有甚者,面对着权威,一些网民还采取非正常但却能引起注意的途径予以挑战。诸如网络恶搞,就是近年来一些网民使用的极端途径之一。基于平时对社会不公问题的激愤,一旦有煽动性语言或煽动性行为,网民往往会不加思考参与其中,并推动事件朝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第三,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蔓延对网络理性产生冲击。网络民粹思潮的极端发展有可能使网络成为极端化、情绪化话语发泄的平台,消解了网络的理性思维和政治正当性。极端民粹主义反精英、反政府、反权威,会导致政府与民众的裂痕加深,从而使反向政治认知日益严重,加剧不同群体间的对抗,激化相互间的不信任和仇视,给人革命、斗争一触即发的感觉。

第四,网络民粹主义思潮降低政府的网络公信力,给网络治理带来障碍,也给司法独立带来消极影响。当前我国互联网立法远远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把关远没传统媒体的那样严格,但网络的影响力却十分显著,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蔓延使得网络的监管和治理更加艰难。同时,基于道德审判的“网络民意”常常给司法机关的定罪量刑带来干扰,网络民意的“合法性”与法律本身的“正义性”产生了紧张关系。如果听任网络民粹主义干涉司法,势必影响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司法的独立性。

七、微博型社会中的网络民粹主义的应对策略

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或观照。总体上,对网络民粹主义的作用要一分为二,既要正视其包含的正当要求,尤其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平民的要求,更要防止网络民粹主义对现实社会造成的破坏,引导其理性化、规范化。

第一,化解民粹主义的基础,根治民粹主义的土壤。草根众多的网络空间出现民粹主义思潮正是社会处于问题状态的信号。它表明,社会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分配方面的不公已经接近危机水平,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调整,逐步深化的危机有可能变成灾难。因而,国家必须在保持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下层社会的生活条件,建立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和谐的新秩序和新社会。

第二,畅通底层社会的民意表达渠道,拓宽其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途径。民粹主义是一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透过它,我们可以诊断代议制政治体系的健康状况。网络民粹思潮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弱势群体维权艰难、诉求表达不畅的事实。网络的诉求表达与现实中的诉求表达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现实中的公共参与和诉求表达不畅时,必然涌到网络空间。因而,必须在现实中找到平民诉求表达不畅的原因,积极建立公民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

第三,善用网络话语权,对正面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加以引导。掌控网络媒体的话语权是一门政治艺术,是一种领导技术,是当今不可缺少的执政本领。正面的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有利于民意的充分表达,有利于民众与政府良好的沟通。政府通过互联网引导舆论导向,可以适时消除民众对政府的潜在不信任。

第四,加强网络立法和网民的道德自律。克制网络民粹主义,关键在于网民的理性自制和道德自觉。要加强对网民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升其自律意识。要明确网络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行使发表言论的自由同时,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尊重他人的权利。同时,针对极端网络民粹思潮的潜在破坏性,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法规约束网民的言论和行为,促使网络的理性、和谐发展。

【注释】

(1)皇甫晓涛,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博士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