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封建割据时期的文学

封建割据时期的文学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俄罗斯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得以逐渐形成,如南部的基辅中心、北部的诺夫哥罗德中心和中部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中心等,同时也相应地使地区文学得以发展和形成,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学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主要体裁是编年故事和使徒行传,而最高成就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这些作品的主题集中表现的是呼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俄罗斯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新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得以逐渐形成,如南部的基辅中心、北部的诺夫哥罗德中心和中部的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利中心等,同时也相应地使地区文学得以发展和形成,虽然不同地区的文学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主要体裁是编年故事和使徒行传,而最高成就是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这些作品的主题集中表现的是呼吁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该时期值得关注的作品有以“囚徒”的别号流传下来的丹尼尔·扎多奇尼克的《讲话》(12世纪)和《祈祷》(13世纪上半期),它们是丹尼尔完成但在后人的抄写过程中发生了变异的同一个文本,作品以第一人称的书信形式完成,收信人是当时的雅罗斯拉夫大公。从作品内容来看,作者是“受侮辱与受损害的人”,身处饥寒交迫之中,精神也因大贵族的迫害而备受折磨,这是俄罗斯文学史中第一篇身处卑微的依附地位的人完成的作品。作者写作该书信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其心目中慷慨、贤达的雅罗斯拉夫大公的爱与仁慈,塑造了关心臣民、庇护孤寡老弱的理想大公的形象,同时对大贵族的肆意妄为和神职人员的道貌岸然进行了激烈抨击,以此使该作品成为俄罗斯讽刺文学的先驱。作品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戏剧性,作者在阐述思想观点时为使道理浅显易懂使用了大量具有民间文学色彩的比喻和对比,如:“只有我一个人渴慕你的仁慈,就像鹿渴慕泉水”,“我的思想像鹰一样在天空飞翔”,“赤贫的智者就像肮脏器皿中的黄金,而愚蠢的富翁却像是装着稻草的丝绸枕套”,“淹没人的不是船,而是风;让铁熔化的不是火,而是风箱”,“如同橡树因众多根系而牢固一样,我们的城因你的强大而牢固”,“为贤主效劳会获得自由,而为恶主尽力只会更受奴役”,“春天用花朵装扮大地,而大公啊,你用仁慈装扮我们”,等等。为增强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自问自答的形式,在想象中与大公进行辩论,比如:“大公啊,难道我是因愚蠢才说出这些话来?谁见过用毡做的天和用兽皮做的星辰,谁见过蠢人会明智地说话?石头不会漂在水上。就像猪狗不需要黄金一样,蠢人也不需要明智之言。”“大公啊,难道你会说:‘撒谎’?怎么会?假如我善于粉饰,就不会这样悲伤。”成为该时期巅峰之作的是《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多数研究者认为,其作者是“游吟诗人”,名字不详。

《伊戈尔远征记》的故事情节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的。自12世纪后期起,草原游牧民波洛伏齐人就不断进犯基辅大公国的南部和东南边陲,而逐渐崛起的俄罗斯各公国却为了争权夺利内讧不止,并为了增强各自的势力而引狼入室,民族利益遭受了严重损害,这种情况迫使各公国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共同抵抗外敌。1183年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把俄罗斯南方各公国组织起来,并于1184年在征讨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胜利的消息传到北方,诺夫哥罗德公国首领伊戈尔为了建立个人功勋,于1185年率领兄弟和儿子投入了讨伐草原游牧民的战斗,但结果却是惨败。《伊戈尔远征记》表现的就是这次远征和失败。

与《往年故事》及其他编年记事不同,作者没有把战争的失败解释为上帝发怒,他认为这是封建割据、公国内讧、公国首领追逐个人荣誉并忤逆最高首领基辅大公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此次失败引发了作者对俄罗斯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对建立统一独立国家的深刻思考。在选取情节时该作品也与编年记事体裁的作品有很大区别,作者并未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讲述故事,而是选择了最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和主要思想的重要历史片段:出征,回顾伊戈尔祖父挑起的内讧及其导致的民不聊生、尸横遍野的惨状和在历史上产生的不良后果,战败,整个俄罗斯大地的悲伤。基辅大公的噩梦和呼吁各公国团结一致的“金言”,伊戈尔妻子的哭诉和伊戈尔逃脱敌手并返回基辅,最后以赞颂为祖国和基督教而战的伊戈尔等人的光荣而告结束。

作者除了塑造出英勇善战、不畏牺牲、智慧超群的一系列公国首领形象之外,还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生动的女性形象——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在她身上浓缩了古代俄罗斯妇女的美德:忠贞、博爱、坚强,她具有多神教意味并且抒情色彩浓厚的哭诉和民间文学性质的咒语表达的不仅是她个人为身陷囹圄的丈夫所感到的悲伤,更代表了所有俄罗斯妻子和母亲的忧伤。此外,除了上述那些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之外,大自然也成为作品中一个独立的主人公,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使大自然参与主人公的活动,感受主人公的悲喜,比如,当伊戈尔出征时,“太阳用一片黑暗遮蔽了他前行的路;夜发出雷电,惊醒了鸟儿……鸟群在阔叶林里警告灾难的来临;狼群在峡谷中告知危险将至;雄鹰用尖利的鸣叫召唤伙伴去啄食兽骨;狐狸冲着紫红的盾牌吠叫……”当伊戈尔逃脱追兵时,各种动物都在暗暗地帮助他,“乌鸦不再呱呱叫,寒鸦寂静无声,喜鹊不再叫喳喳……啄木鸟指引通向河岸的路,夜莺唱起快乐的歌,预告黎明即将来临”。这种表现手法直接源于民间歌谣。与口头民间创作的联系还表现在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民间流行的比喻和象征上:大公及其他公国首领被比喻为“太阳”、“新月”和“雄鹰”,形容伊戈尔在陆地和水中的灵活动作时,说他“像白鼬和白鹊鸭”,同时白色还象征光明、纯洁和正义,基辅大公梦见的“黑盖布”象征丧葬,“珍珠”象征眼泪,灰乌鸦的叫声预示着灾难来临,等等。作品中使用的副歌也是民间歌谣典型的表现手法:伊戈尔率队向顿河挺进时,作者充满激情地唱道:“啊,俄罗斯军队!你们已到了边境的丘陵背后!”当经过一场血战之后,作者又重复唱出了这个昂扬的句子;雅罗斯拉夫娜的哭诉更是一段完整的充满血泪的歌谣,三段的开始处是同一个句子:“雅罗斯拉夫娜大清早就在普季夫尔的城墙上哭泣……”整部作品也因为首尾呼应和核心环节的对应而形成一个完整和谐的结构:作者开始于“兄弟们啊,我们要从先祖弗拉基米尔讲到今天的伊戈尔”,最后的结束语是“唱罢献给往日大公们的颂歌,还应当赞颂年轻的公国首领”。

综上所述,《伊戈尔远征记》因其激昂的爱国主义主题、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叙事史诗作品的奇葩,对后世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和重大的影响。俄罗斯诗人安托科利斯基就曾经这样说过:“《伊戈尔远征记》是生命永远茂盛的树干,它把果实累累的枝条伸向未来。因此我们听得到《远征记》直接和间接的回声,听得到我们文化和艺术的诸多作品中与之形成的呼应……它从一座古代的纪念碑变成创造性文化的鲜活财富。”[6]

13世纪中期,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的军队开始向俄罗斯大举进攻,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在文学中得到了集中的反映。该主题最著名的作品是《拔都攻占梁赞记》和《俄罗斯大地覆灭记》。

《拔都攻占梁赞记》(13世纪中期)是根据1237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陷并洗劫梁赞公国的历史事实完成的勇士故事,作品由四部分组成,即:拔都率队进犯俄罗斯边境,梁赞大公的儿子费奥多尔出使拔都营地求和并被杀,费奥多尔年轻的妻子抱着年幼的儿子跳楼殉情;梁赞大公尤里与民众英勇保卫城池,但因寡不敌众,梁赞城被攻陷并遭到血洗;勇士叶夫帕季率领部下进入梁赞城复仇;梁赞大公的兄弟悲伤哭诉并重建该城。每一部分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而最感人的是第三和第四部分。

在塑造勇士叶夫帕季的形象时,作者借鉴了壮士歌的表现手法:他英勇无比、力大无穷、以一抵万,他的勇敢让拔都也感到胆战心惊,后来拔都派出同为大力士的内侄迎战,但被俄罗斯勇士劈于马下,当最后叶夫帕季死于投石器射出的大量石块以后,拔都感慨道:“啊,叶夫帕季·考洛弗拉特!你带着小股部下让我饱尝打击,杀死了我强大帐下的众多勇士,还击溃了无数军队。假若有这样一个人为我效力,我会让他紧随左右,视若珍宝。”第四部分的核心是梁赞大公的兄弟面对尸横遍野的空城以问句和感叹的形式发出的大段哭诉,20个问号和惊叹号触目惊心,表达了他的无限痛苦和悲伤。作品中反复回旋的一个句子“这一切都是我们罪有应得”表明了作者对罗斯各公国各自为政、争权夺利行为的谴责,也以此呼应了作品开头的表述:当拔都向梁赞公国进犯时,尤里大公曾派使者请求弗拉基米尔公国的大公援助,但被后者拒绝了,因为他想建立个人功勋,独自与拔都作战,但结果不仅使梁赞失陷,弗拉基米尔城也落入敌手。

《俄罗斯大地覆灭记》(1237—1246)是一篇政论体的“讲话”,创作时间和作者不详。同样以抵抗蒙古人入侵为主题,但该作品与《拔都攻占梁赞记》不同,其中没有具体的情节,而是一曲赞美俄罗斯大地的颂歌,其主要目的是讴歌“光辉壮丽的俄罗斯大地”及其历史的辉煌,激发处于民族危机、国家衰败中的俄罗斯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历数了俄罗斯陡峭的山峦、美丽的河流、圣洁的泉水、浓密的森林、奇妙的田野、形态各异的珍禽异兽、壮丽的城市、秀美的村庄、修道院的花园和教堂、威武的大公和诚实的勇士之后,作者慨叹:“俄罗斯大地啊,你应有尽有,啊,正宗的基督教信仰!”在历数了历史上的俄罗斯大公们纵马横刀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辉煌战绩之后,作者以这样一段文字戛然结束了自己的“讲话”:“而如今灾难降临到基督教徒头上,从雅罗斯拉夫大公到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到今天的雅罗斯拉夫,到他的兄弟——弗拉基米尔公国首领尤里。”这样的结束语引人深思,它让读者不由感到,俄罗斯大地的覆灭不仅是今天俄罗斯人的耻辱,它还玷污了光荣先祖的名誉,因此,应当团结起来赶走奴役者,必须清除公国内讧这个最大的“疾患”,只有这样,俄罗斯大地才会重新繁荣起来,再建辉煌。

该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因其目光投向整个的俄罗斯大地,而非囿于一地之利,它才在俄罗斯国家的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此外,许多研究者认为,该“讲话”篇幅短小的原因在于,它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的引子。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13世纪中期)是该时期最著名的大公行传体裁的作品,作者不详。内容包括亚历山大大公的整个生平:出生、出征、染疾、剃度、驾崩、安葬,而通过浓墨重彩详细表现的是他在涅瓦河口战胜瑞典人、在楚德河击溃德国骑士军并使大片国土摆脱奴役的两次战斗,这实际上也是东正教国家为捍卫“正宗信仰”而与天主教国家的战斗。与此相关,亚历山大每次出征之前都要满眼含泪地向上帝祈祷,天兵、俄罗斯最早的圣徒鲍利斯和格列勃都显身帮助他取得胜利。作者通过西方十字军骑士、可汗拔都、罗马使节等对手之口表达了亚历山大的勇敢和智慧:“我去过众多城邦,但从未见过这样的王中之王”;“人们对我说的是真话,他的国家里没有与他比肩的大公”……遵循使徒行传体裁的传统,该作品中也描写了亚历山大死后的奇迹:他竟然可以从棺木中伸出手来接受“永诀文书”。

除了塑造出“身材伟岸挺拔、声音洪亮如号角、面容威严如埃及王、力大无穷如参孙”的亚历山大的形象之外,作者还为世人描绘了一组勇士群像,他们是六个“骁勇强壮的大丈夫”:踏着一块木板两度跃马飞上敌船的加甫里洛;毫不畏惧、挥舞着一把斧头把大群敌人纷纷砍倒的兹贝斯拉夫·雅库诺维奇;高举一把利剑冲入敌阵的猎手雅科夫;率队击沉三艘敌船的步兵米沙;砍断敌王船桅使士气大震的萨瓦;身负多处重伤但仍英勇杀敌并最后战死沙场的仆人拉特米尔。普通人的名字和功绩第一次在俄罗斯文学史中占据了光辉的一页。

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使徒行传和勇士故事有着密切联系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深深影响了后世类似体裁作品的创作,被俄罗斯教会封为圣徒的亚历山大也像他的先辈鲍利斯和格列勃一样,在危急关头显身帮助俄罗斯军队取得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