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的理论解释

英语词汇性别歧视的理论解释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传统理论解释按照语言学研究传统,人们都依据标记理论来考察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这种形式标记上的非对称现象从一个层面上显示出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另外,性别歧视在词序上也有所体现。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我们可以运用浑沌学理论来探究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其作出新的解释。

一、传统理论解释

按照语言学研究传统,人们都依据标记理论来考察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标记理论认为世界上的语言含有某种最基本的、自然的、频繁出现的(称为无标记的)成分(unmarked),而其它成分视作“有标记的(marked)”成分。这一理论最早在布拉格学派经典著作《音位学原理》中提出。《音位学原理》是特鲁贝茨柯依(N.Trubetzkoy)的一部未完成的著作,由雅格布森(R.Jakobson)整理后于1939年发表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七卷上。但是,两者又有所差别。特鲁贝茨柯依认为音位有三种对立:缺值对立(privative opposition),级差对立(gradual opposition),等值对立(equipollent opposition)。第一种对立就是通常所说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的对立,而承认另外两种对立,特别是第二种“级差对立”的存在,对后来标记理论的发展有巨大影响[1]

雅格布森(R.Jakobson)只主张一种对立,即二分对立(binary opposition)的存在。他主张一个成分要么是有标记的,要么就是无标记的,“级差对立”最终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二分对立。他把标记理论的运用范围扩展到形态学领域,主张音位学中的有/无标记对立是一种排除关系,而形态学中的此类对立可以是一种包容关系,即有标记项肯定了某个特征后,无标记项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此特征。例如,英语中woman(女人)和man(人/男人)的对立,意义上无标记项man可以包容有标记项woman的所指,但是只有后者肯定了特征[阴性]。20世纪70年代,这种用二分法(dichotomy)来分析音位的标记理论为转换生成语言学家,尤其是生成音系学家所重视,并得到进一步完善,莱昂斯(Lyons)将标记区分为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进一步丰富了标记理论。时至今日,作为语言分析的一种手段,标记已经广泛地运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应用语言学各个领域。

沈家煊(1999)[2]指出,“语言中的标记现象(markedness)是指一个范畴内部存在的某种不对称现象”。而标记理论恰好是运用“有/无标记”这一对对立的概念来分析语言中的非对称现象的。下面我们尝试从形式标记、分布标记和语义标记三个角度探究一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

(一)形式标记上的非对称表现出性别歧视

根据标记理论,形式标记指某一单位形式上有或没有某一成分,也就是说在某一对对立的语言成分中,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特征或标记的为有标记项,没有这种特征或标记的为无标记项。在英语中,女性名词大都是由男性名词加词尾而来的,表男性的词一般是无标记的,既可表示男性又可表示女性,而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女性的词,一般借助于在表男性词的词尾加上表女性词的形式标记。通过对上面英语语料的全面分析,我们发现,一些以-or,-er等结尾的词本来可用于男女两性,但又人为地运用一些阴性后缀,如-ess,-ine,与之对应,以表女性,如actor—actress;waiter—waitress;hero—heroine;另外,一些代表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的名词,如,president,doctor, lawyer用来指女性时,通常就需要在这些词的前面加上lady,woman,female等。这种形式标记上的非对称现象从一个层面上显示出英语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正如叶斯帕森(1922)[3]所指出的那样,语言以男性为规范,把男性的语言作为规范和主体,而女性语言只是一种附属或变体。

(二)语义标记上的非对称反映出性别歧视

语义标记的非对称指的是无标记项和有标记项在意义上的不等值。在一对构成男女性别对立的词语组合中,表男性的词往往具有褒义色彩,而表女性的词往往具有贬义色彩。例如,bachelor指自身不想结婚但生活快乐的单身汉,而与之相对应的spinster则指年老色衰且由于种种原因而嫁不出去的老处女,贬义色彩明显;professional用于男性时指医生、律师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中的专业人士,而用于女性时则指妓女;governor指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governess则指受雇于人的地位较低的女家庭教师;callboy指在戏院招呼演员上场的传叫男童或男服务员,而callgirl则指应召女郎。透过这些例子,英语中由语义标记的非对称反映出的性别歧视可见一斑。

(三)分布标记的非对称反映出性别歧视

分布标记指的是“有/无标记项”的使用和分布情况。英语中表男性的名词、代词的使用范围和出现频率要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女性对立项。在he/she和man/woman这两对对立项中,he和man在语用上是无标记的,可以用来泛指任何人,而she和woman在语用上是有标记的,只能用来指女性。因此,在不知人的具体性别或泛指“人”这一概念时,常用he和man来泛指。由此可见,这两对对立项中,表男性和女性的词的使用范围和出现频率是大不相同的,显示出了性别歧视。另外,性别歧视在词序上也有所体现。在表示男/女词语同时出现的情况下,遵守的一般是“男先女后”的顺序规则。例如Mr.and Mrs.;boys and girls;man and woman;husband and wife等。这种分布排序反映出了社会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认识和不平等待遇。

二、浑沌学理论解释

如前所述,浑沌学以直观、以整体为基点来研究浑沌状态、浑沌运动的复杂规则性。该领域各理论最适合于研究事物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无序性、随机性。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纵横交织、错综复杂,我们可以运用浑沌学理论来探究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对其作出新的解释。

(一)奇异吸引子理论

根据浑沌学理论,奇异吸引子是混沌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浑沌系统的本质特征。奇异吸引子的出现与系统中包含某种不稳定性有着密切关系,它具有不同属性的内外两种方向:在奇异吸引子外的一切运动都趋向(吸引)到吸引子,属于“稳定”的方向;一切到达奇异吸引子内的运动都互相排斥,对应于“不稳定”方向。奇异吸引子具有两个主要的特点:1)奇异吸引子上的运动对初始条件表现出极端的敏感依赖性,在初始值上的微不足道的差异,就会导致运动轨道的截然不同。2)奇异吸引子往往具有非整数维(也称分维),如2.06维、1.2365维等,常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加以确定。浑沌打破了确定性方程由初始条件严格确定系统未来运动的“常规”,出现各种“奇异吸引子”现象等。“吸引子代表系统的稳定状态,……系统运动只有到达吸引子上才能稳定下来并保持下去”[4]

英语中由性别歧视词汇构成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吸引子,具有多层次性及层次自相似性,它以吸引子中最原始的“-man”字为初始条件,围绕“男性”这一主体进行有序和无序演化,呈现诸多浑沌现象,甚至许多词已经与“人”无关,变成纯物质词,例如E5类,即cayman/caiman(宽吻鳄,凯门鳄), chessman(棋子),ottoman(无靠背、扶手的软垫长凳), snowman(用雪堆成的雪人),talisman(护身符,避邪物), tallboy/highboy(高脚五斗橱,衣柜),walkman(随身听)。E1和E2类都具有男性相关性,构成有序吸引子,基本上做常规演化。其他各类或隐或显地呈现性别歧视,构成奇异吸引子,呈现浑沌演化。一切演化均围绕“贬女”展开,具有自相似性。

(二)平衡破缺理论

浑沌学理论告诉我们,平衡破缺是常态,语言演化常常在平衡和平衡破缺之间互相转换。例如,在英语中起初只有chairman(主席,总裁)一个词,处于非平衡态,显现为平衡破缺。后来为消除性别歧视,造出chairwoman(女主席,女总裁),与chairman(主席,总裁)相对应,以示男女平等,达到平衡。而很快人们为了表达不区分性别的“主席,总裁”概念,造出了chairperson一词,又出现了平衡破缺,再后来甚至删除-person,简略为chair,与“椅子”一词同形。这样,又出现了-person这一词族的平衡破缺,例如,businessperson(商人)一词就不能删除-person,简略为business(商业)。

(三)非线性理论

浑沌学研究的是一种非线性科学,而非线性科学研究似乎总是把人们对“正常”事物“正常”现象的认识转向对“反常”事物“反常”现象的探索。浑沌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对语言分析的非线性视角,可以用来解释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音对应规律是线性的,语言要素的聚合和组合也是线性的,但语言要素组合之后的整体意义发生变化又是非线性的”[5]。英语中许多性别歧视词都是非对称的,而这种非对称性恰恰体现了语言的非线性。

《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有14对性别对应词的词义解释是非对称的(non-reciprocal interpretations)。例如,callgirl:电话应招妓女;callboy:舞台叫场男童。cowboy:美国西部牛仔,富于开拓精神;cowgirl看奶牛的女性。master:主人,大师;mistress:情妇。同样一个call,加上girl(女孩),就成了妓女;加上boy(男孩)就成为舞台男童。这种非线性流变衍生出性别歧视。同时,E5类词虽然有构词成分-man(人,男人),但是都指具体事物(如宽吻鳄,棋子,护身符,软垫长凳,随身听,等等),不用来指人,也体现为非线性。

[1]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23页.

[2] 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22页.

[3] Jesperson,O.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 [M].New York:Allen &Unwin,1922.

[4]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第99页.

[5] 张公瑾、丁石庆.浑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