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遗留至今的百越语地名及语音

遗留至今的百越语地名及语音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山县境内有一批沿用至今带“毋、古、六(雒)、拿(那)、板、弄(陇)”等字的地名,这些地名都带有古百越语音的成分。“毋碓”的古越语音读“mu31ti44”,与蒙山话“磨帝”为近似音。在百越语中,称外祖母为“媂”,现在蒙山话仍称外祖母为婆媂,称外祖父为公媂,成为保留至今的百越语原语音。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古百越语的地名及部分古语音至今仍残留在蒙山和蒙山话中。

蒙山县境内有一批沿用至今带“毋、古、六(雒)、拿(那)、板、弄(陇)”等字的地名,这些地名都带有古百越语音的成分。

今仍沿用带“毋”字的自然村名,有文圩镇的毋耍、毋夥、毋亮、毋辰、毋罗、毋思、毋架、毋爽、毋行、毋邓、毋银、毋娄、毋院、毋贡、毋六、毋碓垌,夏宜瑶族乡的毋陈、毋因,西河镇的毋伦,蒙山镇的毋仑,新圩镇的毋良、毋上垌等二十多个。

在百越语中,“毋”即广阔或大之意。

广大,百越语称羞绎纷毋,言既广又大也。[1]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今文圩镇六夏村的毋碓垌,因古代百越人在垌旁竹叶岭边安装水碓舂米而得名。

“毋碓”的古越语音读“mu31tæi44”,与蒙山话“磨帝”为近似音。其中“毋”字的百越语读音“mu31”,还原原本本地保留在蒙山话中并沿用到现在。“碓”字的读音“tæi44”,与现在蒙山话的碓“tui44”已经十分接近。

其余今仍沿用带“毋”字地名的含义,据实地考证,主要有:毋耍,位于文圩镇六夏村,原名毋厦,即大而宽的房屋,今村中尚有古代人在此居住时遗下的宽大地基。

毋夥,位于文圩镇六夏村,原名毋卵,即大蛋,因村中有卵形的大土堆而得名。民国初年,大土堆被挖平。

毋晨,位于文圩镇莲塘村,原名毋唇,地处文圩河边,地形极像巨大的龙嘴唇。

毋思,位于文圩镇龙定村,原名毋须,村旁山冈形如巨大的龙须。

毋罗,位于文圩镇大龙村,原名毋螺,村前有山包状若大螺。

毋邓,位于文圩镇大龙村,原名毋磴,村前有大石级,即大石磴。

毋架,位于文圩镇六夏村,因以大木架水槽而得名。

毋六,位于文圩镇六夏村,即大山或大山坡。

毋碓垌,位于文圩镇六夏村,装有水碓的大田垌。

毋爽,位于文圩镇木护村,地处山间田垌中,为最大的凉爽之地。

毋行,位于文圩镇木护村,处于下山小路与平地大路的连接处,即行大路。

毋银,位于文圩镇木护村,古代已开挖料塘(石灰石矿),可赚大银。

毋院,位于文圩镇木护村,原名毋垸,村前河边有大石堤。

毋贡,位于文圩镇道义村,村后有山岭形如大虾。

毋伦(塄),位于西河镇大塘村,原名毋塄,村庄地处大土梁之上。

毋仑,位于蒙山镇回龙村,即村庄地处大山冈之下。

毋良,位于新圩镇双垌村,原名毋梁,村庄处于大土梁之上。

毋上垌,位于新圩镇坝头村,位于上方的大田垌。

毋陈,位于夏宜瑶族乡能友村,原名毋唇,地处山嘴,有山岭极像巨大的龙嘴唇。

毋因,位于夏宜瑶族乡六洛村,相传在此捕得大狸,故名。[2]

其他带“古、六(洛)、拿(那)、榃(屯)、板、弄”等字,属于古百越语发展成壮语的共同语音,至今仍沿用的地名中,“古”带有这个、这里、这棵等含意,“六”即山岭、山坡,“拿(那)”即田,“榃(屯)”即水塘或坑洼,“板”即村庄,“弄”意为山间的小块平地。

在百越语中,称外祖母为“媂”(ti44),现在蒙山话仍称外祖母为婆媂(pu31ti44),称外祖父为公媂(koŋ52ti44),成为保留至今的百越语原语音。

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古百越语的地名及部分古语音至今仍残留在蒙山和蒙山话中。

[1]陈强等:《百越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2]刁光全:《蒙山地名史》,蒙山县史志办公室,2007年印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