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产生的语言学背景

语用学产生的语言学背景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对语言使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有将语言使用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才能说明对语言使用研究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服务,而是为了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就是由这些材料和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后续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将语言使用和语言意义排除在外的语言研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它会给语言研究带来难题。

人们对语言使用的研究由来已久。古希腊有对论辩、演说的研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在辩论中取胜,各学派都注重辩论术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当时的研究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探讨语言的使用,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更多的是为了服务其他领域,而且研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只有将语言使用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才能说明对语言使用研究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服务,而是为了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也只有在将语言的使用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之后,才能说明对语言使用的研究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得以确立。语用学的研究虽然有着哲学渊源,但是它的起源和发展也是现代语言学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结果。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аnd de Sа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驱,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该书探讨了语言的符号性质、共时性语言学、历时性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等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区分了“语言”(lаnguаge)和“言语”(speech)。“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言语”则是对语言的使用,它既包括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包括该过程产生的结果(话语)。

索绪尔区别语言和言语是为了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有规律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却不是。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以及说出来的话语都属于语言现象,而不是语言本身。语言现象是纷繁复杂的,但是每个人在说话时所选择的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构成和组合规则都是有规律的。语言学研究的语言就是由这些材料和规则构成的符号系统。无论是哪种语言,它的材料和规则都是同一语言社团中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只有语言才经得起科学严谨的分析。现代语言学的任务就是分析语言,研究语言的性质和规律。

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对后续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哥本哈根学派、布拉格学派、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均受到了索绪尔的影响。他们把语言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对语言的研究不考虑语言的使用者和语境,仅限于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将语言的使用排除在语言研究的范畴之外。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аm 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他关注人们的语言能力,认为说某种语言的人在听了一些句子之后,可以创造出一些他没有听到过的句子。在该理论中,句法部分最为重要,其核心是如何生成合乎句法规则的句子。

从结构主义语言学到转换—生成语法,它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们的不足。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不研究语言的使用是不全面的。语言的使用必然涉及语言的意义,只研究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不重视语义研究同样是不全面的。因此,将语言使用和语言意义排除在外的语言研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它会给语言研究带来难题。面对这些难题,语言学家只能束手无策。例如:

(1)领导:明天让他把这个送到那里去。

我们对(1)的理解是:领导正在吩咐下属做事。但该理解是不全面的。“明天”指哪天?“他”指谁?“这个”是什么?“那里”又是什么地方?离开具体的语境,我们无法准确而全面地理解这句话。

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有时不仅仅是其本身的意义,而是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例如:

(2)领导:几点了?

   员工:今天下雨,路上堵车了。

(3)爸爸:几点了?

   儿子:好了,好了,我这就出发!

(4)客人甲:几点了?

   客人乙:哦,我们该走了。

例(2)中,员工上班迟到了1个小时,领导的一句“几点了?”其含义是:“你为什么迟到。”例(3)中,儿子迟迟不去上学,爸爸说的一句“几点了?”,其含义是:“你为何还不去上学。”例(4)中,客人甲意识到时间不早了,他的一句“几点了?”其含义是:“我们该走了。”再如:

(5)甲:你有小李的微信吗?

   乙:我没带手机

(6)甲:你有小李的微信吗?

   乙:小李的手机不是智能手机。

(7)甲:你有小李的微信吗?

   乙:他的微信只有他家里人知道。

在例(5)至例(7)中,面对甲的请求,乙使用了不同的话语,但含义都是:“我没法告诉你。”可见,在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话语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含义,而说话人在相同的语境中使用不同的话语,却能表达相同的含义。

同样,人们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准确地领悟到说话人话语的真正意图。例如:

(8)甲:你会游泳吗?

   乙:会!

   甲:这是该岗位的基本要求。

(9)甲:你会游泳吗?

   乙:会!

   甲:我们一起去吧!

(10)甲:你会游泳吗?

   乙:对不起!今天我太紧张了。

   甲:因为你,我们比冠军仅仅只晚了1秒。

针对不同的语境,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同样的话语“你会游泳吗?”体现出说话人的不同意图。从例(8)到例(10),说话人的意图分别是:“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游泳的能力、“邀请”听话人一起去游泳、“责备”听话人由于个人原因导致本游泳队没有拿到冠军。

类似的语言现象还很多,如果仅从语言结构和语言能力出发,是很难对它们做出合理解释的,它们只有被扔进语言学研究的“垃圾箱”中。但令人庆幸的是,一些慧眼独具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腐朽为神奇,将“垃圾箱”里的“垃圾”变废为宝,促使了语用学的诞生。正是语言学研究中遇到的难题,为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