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拼音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汉字拼音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简捷起见,汉字拼音化的主张和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主张我就略去不提了,这方面的材料俯拾皆是。所以,对汉字进行拼音化改革或是在书面语中将部分汉字改换成拼音,实行所谓的“一语双文”制,都是对汉字体系作了根本性的改革。因此,汉语离不开汉字,汉语不允许汉字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汉字拼音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为了简捷起见,汉字拼音化的主张和反对汉字拼音化的主张我就略去不提了,这方面的材料俯拾皆是。但是,过去的争论都没有说到问题的根本上面,所以双方的意见似乎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沿着汉字拼音化道路走下去必然是一条死胡同。

汉字拼音化道路到底能不能走下去?我们应该从语言对文字的要求的角度来看汉字拼音化或一语双文的前途,这样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我认为,文字虽然是语言的符号系统,但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文字体系实际上是不能进行根本改革的。过去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既然只是符号,当然就可以任意改了。按照苏联专家的说法,改换文字就像脱掉中山装穿上西装一样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其实,我们过去对文字的定义还有问题。对文字的定义,应该加上一个定语表述为“文字是最能与语言相适应的语言的符号系统”。这个“相适应”是语言对文字长期选择的结果。语言根据其自身的性质特点对文字作出选择,一旦选定了,我们就不能再对这个体系作根本性的改革。因为这样做,语言不会答应。所以,对汉字进行拼音化改革或是在书面语中将部分汉字改换成拼音,实行所谓的“一语双文”制,都是对汉字体系作了根本性的改革。这样的改革事实证明是不可行的。为什么不可行?请让我们从语言对文字的要求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认为中国文字要进行改革,是人们看到许多国家使用拼音文字记录语言之方便所引起的。人们看到了拼音文字的便利,却没有去考察这些语言为什么要使用拼音文字,也没认真地想一想汉语能不能使用拼音文字或部分使用拼音去记录。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语言特点方面来考察一下这些问题。

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和无形态变化的语言两类。像我们所熟悉的英语,其形态变化类型就有以下几种:

1.加头 possible(可能)→impossible(不可能);

2.加尾 book(书,单数)→books(书,复数);

    look(看)→looking(正在看);

3.易形 good(好)→better(较好);

4.曲折 man(男人,单数)→men(男人,复数);

    foot(脚,单数)→feet(脚,复数)。

因为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其词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要发生形态的变化,这种语言选择的文字必须是方便这种变化的文字,特别是要方便词的内部曲折变化的需要。所以,任何有形态变化的语言都必须选择拼音文字。这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对记录它的文字的要求。

那么,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汉语能不能也用拼音或用部分拼音去记录呢?不能。

汉语音节数量少,只有400多个,汉语构词采用音节累加的方式,而且每个词的音节数量是有限的。汉语中,一个音节一个词的形式比较少,两个以上音节的词也比较少,大量的是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词。这样一来,用有限的音节组成无数个音节数量相同的词,就必然在语言中产生大量的同音词。在书面语中,这些同音词,其语音形式完全一样,它们之间的相互区分可以依靠两方面的手段:

1.语境,依靠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语义的限定作用来排除意义不合于此语境的词,选择意义适合该语境的词。

2.词形,凭借声音因素以外的词形相互区别开来。

这两者中,语境因素是不十分可靠的。因为第一,在一定的语段中,语境与词义是相互影响的,语段中词义越明确,其语境因素就越清楚;反之,词义越含混,其语境因素也就越模糊。因而,完全依靠语境对语义的限定作用来选择适合该语境的同音词,是不十分可靠的。第二,用语境因素辨别同音词的前提是对所有的有这个声音的同音词都熟悉,否则,就没法准确地运用排除法来确定词义。我们日常口语之所以只凭声音即可达到交际的目的,其原因正在于口语使用的词汇都是最普通最常用的词。所以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闻声而知其义。当然,必要的时候,可以口头上作一些解释,使听者明白。而书面语中不可能只使用那些最常用最普通的词,因为用了一些不常用不普通的词,这往往会对理解造成障碍,使读者无法准确把握词义、文意。实验的结果也正如我们的理论推导一样,魏励先生在《夹用拼音精简汉字》一文中用“双文”做了个实验,结果发现了这样的问题:被汉语拼音代替的词或语素是否为读者所熟悉,对于能否流畅阅读和正确理解文义关系很大,比较熟悉的词,即使改为拼音,借助上下文也能理解,而一些不熟悉的词,改用拼音则不易理解。〔17〕当然,魏先生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把那些不熟悉的词在文后加个注解,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它在文中的含义。然而,对一个词熟悉不熟悉、理解不理解,是因人而异、因人的文化程度而异的,注解对有些人来说纯属多余,而对有的人来说,你认为注解已足够多了,他们仍有不懂的词。这样,文章的作者就不得不做一件颇费脑筋却又未必做得让人人都满意的事——设想我的文章给什么人看,应加哪些注解才合适。所以,书面语中,同音词之间的相互区分,必须凭借词形来区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表达是明白的、精确的。这样,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的汉字体系就最能适合汉语凭借词形区别同音词的需要。因此,汉语离不开汉字,汉语不允许汉字走上拼音文字的道路。〔18〕所以我们说汉字的拼音化道路是走不通的。用拼音去代替文章中的部分汉字,实行一语双文也是行不通的。汉字拼音化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