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方言岛

天津方言岛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的一个分支。天津方言区基本就是以老城厢为中心的天津市中心区。为天津赐名,设立了天津卫。“天津方言岛”虽被静海方言和武清方言包围,但六百年来乡音基本不变,一方面是天津卫的军人群体处于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也不断有移民迁徙到天津地区定居,这是天津方言岛形成的另一个动因。

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内的一个分支。天津方言区基本就是以老城厢为中心的天津市中心区。它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方言片包围着,北部则是武清方言片,这就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所谓方言岛,是语言学术语,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孤岛。所谓天津方言(或天津话)就是指市内六个区和西青区、东丽区、津南区部分土著居民所使用的方言。天津方言岛,呈倒了个的等腰三角形,其底边距旧城北约一公里,尖端距旧城南约二十二公里。几百年来,天津方言仅能“占领”2.25平方公里的旧城和十几座村镇,且始终陷入其他方言的重围之中。

从中国各方言区形成的历史状况分析,一个较大的方言岛得以形成,有三个必要条件:首先是大规模的长途集体迁徙,其次是迁徙的群体到达目的地之后聚居不散,再次是这个外来的社团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强势地位。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那么,天津方言岛是怎样形成的呢?在天津流传着“燕王扫北”的历史传说,折射出某些端倪。明代朱元璋封四子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安徽籍的大部队开拔到北京、天津一带屯垦戍边。朱元璋死后,朱棣起兵夺取帝位,迁都北京。为天津赐名,设立了天津卫。史书记载:“明初有戍天津者,因家焉”[1]“天津近东海,故荒石芦荻处。永乐初始辟而居之,杂以闽、广、吴、楚、齐、梁之民”[2]。明初天津人口主要构成是军事移民,实行军事建制,随军家眷聚居,“家庭承袭,邻里相望”,形成相对牢固的“语音社区”。

这些史料表明:明朝初期天津卫人口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军或经商的安徽、江苏人成了天津卫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比较高。尤其是举家迁徙、军队建制、官屯群居的军人和家眷,可保持所持方言乡音不受外界影响。于是,具有低平调的皖北方言就成了天津卫的通用语。

天津设卫之后成为北方军事重镇。修筑城池供部队镇守,须要为戍边屯垦将士提供粮秣军需,这就刺激了天津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盐业、商业、建筑业、手工业,饮食业、运输业,都吸引着大量移民的涌入。天津卫设立之后的移民,首先来自周边地区,但因天津卫是军机要地,这些移民难以进入卫城(老城厢)居住。而本地土著的原居民因缺乏军中关系,或因不会说天津卫官话,也难以进入卫城。随着屯垦军人为主体以及周边定居移民的快速增加,在天津旧城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开垦了大片沼泽荒地,含现今的东丽、西青和津南的部分区域——这就是包括旧城在内的“天津方言岛”的大致范围。“天津方言岛”虽被静海方言和武清方言包围,但六百年来乡音基本不变,一方面是天津卫的军人群体处于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是天津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的结果。

明代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朱棣为燕王,让他带领大批老弱残兵到北京、天津一带戍边。据说,当时募兵的标准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随军去”。就是说,随燕王扫北的部队,多为从安徽固镇、凤阳一带招募的四五十岁的老兵。这些士兵是带着家属开赴北方的。在燕王扫北前后,苏皖地区也不断有移民迁徙到天津地区定居,这是天津方言岛形成的另一个动因。而从河北、山西或山东等周边地区陆续迁移到天津的移民,无论操何种方言,由于是零星迁移,且散居各地,三五十年后,其后代乡音必然受当地强势方言的影响,乃至被同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