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变异语音修辞

变异语音修辞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变异语音修辞方式总是在突破、超越常规语音调配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不同形式的“准则逆用”,追求特殊的表达意趣,索取特殊的修辞效应,因而总是能展示出不凡的修辞身手。变异语音修辞方式主要有谐音变异、叠音变异、拟声变异、停顿变异等几种。

变异语音修辞

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维系和制约话语交际秩序(包括言语传输秩序和言语接收秩序)的最基本原则是“合作原则”,[1]其下有四项准则: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包含的信息量应符合当前交际目的需要——不多也不少;质的准则,所说的话要真实,既不虚假,也不缺乏证据;关联准则,所说的话前后关联,并与交际话题相关;方式准则,所说的话要明白、简练、有条理,无歧义。[2]格赖斯指出,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会话才能够正常开展;如果“有意”违背四项准则,就会产生“隐含”的“语用推导含义”。余维先生把后者称为“准则的逆用”。[3]格赖斯的“会话理论”、“合作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言语交际行为,包括口头的、书面的;“准则的逆用”,可以用来解释所有的变异修辞现象。

我们认为,无论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遵守四项准则,交际就会正常展开,言语信息是常规传输,常规接收;违背四项准则,言语秩序受到干扰,信息无法正常传输,正常接收,交际受阻,效果打折,这是语言行为的“负偏离”;如果合理利用背景信息和语境要素,“有意”违背四项准则,超越言语秩序,形成“准则的逆用”,言语信息特殊传输,特殊接收,那么,就必定会产生“隐含”的“语用推导含义”,并且生成诸多“附加”的语用修辞信息,这是语言行为的“正偏离”。[4]

从言语交际行为对信息传输秩序、接收秩序有无“偏离”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变异修辞方式都是语言行为的“正偏离”方式,都是“准则的逆用”,语音修辞也不例外。

变异语音修辞是指在对语音各要素和伴随要素(有称“副语言”)进行语用调配时,利用背景信息和语境要素,超越常规语音使用秩序,形成“准则的逆用”,着意追求语用隐含信息和附加信息,并侧重于以此来提升修辞效益的语言行为。例如“谐音变异”就是对“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的逆用,形成“音”在此而“意”在彼(关联准则逆用);语表结构与隐含的实际语用信息结构相分离(方式准则逆用)的变异的传输和接收格局。

变异语音修辞方式总是在突破、超越常规语音调配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不同形式的“准则逆用”,追求特殊的表达意趣,索取特殊的修辞效应,因而总是能展示出不凡的修辞身手。

变异语音修辞方式主要有谐音变异、叠音变异、拟声变异、停顿变异等几种。

一、谐音变异

作为变异语音修辞手段,谐音是利用同音或近音这一特定语境条件,通过谐音联想,从广阔的背景知识库中提取隐含语义,并通过特定方式,导引受众解读隐含的实际信息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谐音的变异模式是“音在此而意在彼”、“表里不一”,实际是“形式准则逆用”与“关联准则逆用”的联袂创意表演。谐音联想的思维过程是先有本体,由本体的读音联想到与之相同或相近读音的谐体,维系本体与谐体相联系的渠道是声音,两者之间的意义可以毫不相干,但与本体声音相谐的谐体的含义,才是所要解读的实际信息,即隐含的语用信息。

谐音现象渗透在汉民族文化民俗审美活动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汉语言谐音文化,特别是在酒令、笑话、小品、谜语等传统的语言文字游戏中,谐音担当了重要角色,有种种风趣别致的“表演”。

利用谐音手段制造幽默效果引人发笑是汉语传统的语言艺术手法,在古代文化典籍中多有记载,如清朝的游戏主人编纂的《笑林广记》中的笑话:

①一举子往京赴试,仆挑行李随后,行至旷野,忽狂风大作,将担上头巾吹下,仆大叫曰:“落地了!”主人心下不悦,嘱曰:“今后莫说落地,只说及第。”仆颔之,将行李拎好,曰:“如今任你走上天去,再也不会及第了。”

(清·游戏主人《笑林广记·及第》)

在民歌、民谣中,谐音手法的运用也十分常见。例如:

②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

歌剧电影《刘三姐》民歌唱词)

例②是电影《刘三姐》中,老艄公第一次见到刘三姐后唱的民歌。“二十七钱摆三注,九文九文又九文”之句,暗含一道除法算式:27÷3=9。“九文”不但是这道算式的结果,而且“九文”同“久闻”谐音,表达了老艄公对刘三姐的仰慕,同时把民歌的风趣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颇为时兴的幽默小品,谐音手法的修辞功效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如有一则名为《某男某女》的小品,男的为一不学无术所谓的文学家,名叫“懂文学”,女的是一个冒牌的音乐家,名叫“爱音乐”,二人一见钟情,互相仰慕对方的“才华”,于是切磋起来:

③女:再请问,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

 男:“大智若愚”嘛,就是大致的像条鱼。

 女:还有“后起之秀”呢?

 男:你家有菜刀吧,刚买回来,不是很光亮,一点锈都没有吗?后来,放的时间长了,就起了锈。“后来长出来的锈”,就是“后起之秀”啊!

(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某男某女》,郭达、蔡明表演)

例③利用谐音别解手法,形成“笑料”,讽刺了“某男某女”的不学无术。

有很多谜语是运用谐音修辞手段制作的。1986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节目是猜谜游戏。主持人出了一条灯谜,谜面为“制服成了坎肩”,要求打一歌唱演员姓名,当时无人猜破。当主持人宣布谜底为“殷秀梅”时,观众无不捧腹大笑。原来“制服成了坎肩”是“因为袖子没了”,“因袖没”不正是“殷秀梅”吗?难怪在场的殷秀梅也忍不住笑得直不起腰来。这条灯谜用的是“梨花格”,字字谐音。

宁夏交通广播电台2006年5月1日开始播出的大型系列方言广播情景喜剧《的哥·哈喜喜》,是宁夏广大听众特别是的哥的姐们非常熟悉和十分喜爱的品牌节目,剧作整体体现出调侃格调,内容风趣幽默,台词声情并茂,许多地方运用了谐音修辞艺术。例如:

④一二三四五六七,说一个“的哥”叫哈喜喜,七六五四三二一,他的个婆姨叫夏莉莉,酸甜苦辣一台戏,听听别家咋“显意”。

(宁夏交通广播大型系列方言广播情景喜剧《的哥·哈喜喜》)

例④剧作者在谈到创作意图和艺术特色时,向记者道出了“哈剧”的来意:“《的哥·哈喜喜》里男主人公之所以姓哈,是因为哈姓是宁夏回族的代表姓氏,哈喜喜这个名字又具有浓厚的喜剧色彩,符合节目的要求;女主人公叫夏莉莉,是因为那时候宁夏出租车中‘夏利’汽车占八成以上,成为宁夏交通的一道风景,夏莉莉刚好与‘夏利’谐音。”[5]

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传统中,有在节庆活动中利用谐音“讨口彩,求吉利”的习俗。例如,“福”字倒贴,讨“‘福’倒(到)了”的“口彩”;年画上“福娃”怀抱一条大红鲤鱼,谐音“年年有鱼(余)”;即便是打了碗蝶,也会说“碎碎(岁岁)平安”。这种语言文化传统延伸到现代大型庆典活动中,便有了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五福娃”命名的谐音寓意,例如:

⑤11月11日晚,北京奥运吉祥物“五福娃”正式与公众见面:形象为鱼、熊猫、圣火、藏羚羊、燕子,名为贝贝、晶晶、欢欢、盈盈、妮妮,即北京欢迎你。

(《宁夏广播电视报》,2005年11月15日)

例⑤“五福娃”贝贝、晶晶、欢欢、盈盈、妮妮,利用谐音变异调配所生成的隐含信息,实际表达了“北京欢迎你”的意思。

在新闻语体修辞文本中,标题是新闻的龙之睛,标题中针对焦点词语,巧妙地运用同音相谐的语音调配手法,形成首尾呼应的修辞效果,能有效地起到聚焦作用,加深受众对焦点问题的关注和印象,从而强化新闻的宣传效果。例如:

⑥“官”要把关

(中央电视台一套《东方时空》节目标题,2000年4月19日)

⑦波兰事件的波澜

(《世界知识》文章标题,1981年第2期)

⑧评奖不能“凭讲”

(《半月谈》文章标题,1994年第16期)

⑨植树与植“数”

(《赤峰日报》文章标题,1999年6月11日)

⑩公证必须公正

(中央电视台《央视论坛》节目标题,2004年8月11日)

例⑥“官”与“关”同音相谐,首尾呼应,突出了社会的焦点话题。例⑦“波兰事件”的经过是“一波三折”,正好可以用同音的“波澜”一词概括表述,既是巧合,又自然天成,妙趣横生。例⑧的“评奖不能‘凭讲’”,利用同音条件,有意识地构成了首尾呼应的意趣,聚焦“问题”,强化了“奖项的评审不能只凭说得好听”这一道理的表达效果。例⑨植树造林活动,是保护环境、利国利民的大举,但现实中确实存在着某些部门盲目追求政绩,只管“种”的数量,不管“长”的质量的现象,这一标题,利用“树”与“数”的同音关系,形成同音相谐意趣,引人注目地揭示了这一问题,强化了宣传效果。例⑩“公证”与“公正”首尾同音,一个是执法的形式,一个是执法的原则,两相呼应,更加彰显了“必须”的分量。

现代广告语体为激发受众兴趣,提升传播效应,也经常采用谐音手段。例如:

img1上上下下的享受,是三菱三菱三菱。

订购电话请拨:54303030。

(上海三菱电梯公司广告)

img2药材好,药才好!

(河南宛西制药厂药品广告口号)

img3布一样,就是不一样!

(中央电视台四套,乔夫西服广告)

img4花慕兰三效水美白修护面贴膜

(广东佛山市海丰婷美美容保健品有限公司广告)

img5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

(中央电视台一套《朝闻天下》插播广告,2008年2月9日)

img6上海三菱电梯公司的联系电话:54303030,正好是广告语“我是三菱三菱三菱”的谐音(吴方言“是”读如“4”),形成了数字谐音妙趣。例img7“材”与“才”同音相谐,形成前后两句话语音形式完全相同的“音趣”[6],强化了“只有药材质量好了,药品的疗效才能有保障”这样的广告说辞的表达效果。例img8“布”与“不”同音相谐,“音趣”盎然,“意趣”得以彰显。例img9“花慕兰”谐“花木兰”音。例img10“四季沐歌”谐“四季牧歌”音,都形成了谐音辞趣,有效地激发了广告受众的语言审美情趣。再如:

img11彩铃唱响中国个性魅力

“谁是中国最有响法的人”,一个好大的标题,看来提出这个口号的人无疑可能成为中国最有想法的人了,这就是本次中国移动彩铃唱作先锋大赛总决选的唱响口号。

(《经济信息》文章,载《宁夏广播电视报》2006年3月31日)

img12“彩铃”是极具时代色彩的手机响铃功能业务,响铃的同时,伴有音乐、话语等作品出现。此例中“响法”与“想法”有趣相谐,一语双关,既光顾到“彩铃”语义所指,又暗示参赛作品须有“创意”,力争“最”好。双重信息交织融会,且有美学信息生成,效果倍增,有效提升了新闻的传播效应。

如同“贺岁片”这一现代贺岁形式已经成了岁末年初全国人民节庆文化宴会的保留菜单一样,“贺岁短信”也在中青年人群中悄然流行,成为一份表达美好祝愿的亲情、友情礼单。在洋溢着传统语言文化热情的“贺岁短信”中,自然少不了谐音寓意、祈福求吉传统的展现。例如:

img13打竹板,问声好,今儿个除夕鼠来宝。贺新年,新年好,金鼠银鼠福鼠跳。愿您在鼠年:快乐“鼠”不尽,幸福“鼠”不尽,事业有建“鼠”,钞票“鼠”不尽。

(《宁夏广播电视报》2008年2月4日,“贺岁特刊”之“春节短信”)

img14的贺年短信展示了受改革开放、开拓创新时代风尚影响,人们在“贺岁”谐音祈福时也力求标新立异的语用风气。2008年是传统历法中的“鼠年”,利用这一语言文化背景,人们化平淡为神奇,巧妙地创造了“今儿个除夕鼠来宝(数来宝)”、“快乐‘鼠’(数)不尽,幸福‘鼠’(数)不尽,事业有建(树)‘鼠’,钞票‘鼠’(数)不尽”这样的谐音祈福短信形式,给人一种“吉祥”、“好运滚滚来”的节庆感受和求新求异、变化万千的语用启迪。

变异谐音修辞方式中还有汉语与英语相谐的,例如:

img15近日,在北京植物园,除了踏青赏花的市民外,还多了一些大学生去卧佛寺烧香,大学生纷纷进寺烧香,是因为“卧佛寺”,就是英语office(办公室)的谐音嘛,想挤进公司做白领当然得去卧佛寺了。

网易·新闻中心,来源于《北京娱乐信报》2005年4月18日)

二、叠音变异

叠音是常规语音修辞方式之一,修辞功能主要是通过语音的复叠和延长,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感,强化形象与情感的渲染和刻画。通常采用“AA”、“ABB”、“AABB”等叠音形式。如果超越了它主要的修辞功用,偏离了它通常的使用形式,那就是变异的叠音修辞用法。例如:

①百年一遇八八八八,择吉开张发发发发。

(《新民晚报》新闻标题,1988年8月8日)

例①“八八八八”是“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的超常规重叠(叠音),侧重于强调“八”的叠音效果“讨口彩”,而不是突出日期;“发发发发”是“发财”的超常规缩略重叠(双音词“发财”简缩为单音词“发”),也是因“讨口彩”语用心理,谐音承“八八八八”而来(粤语“八”与“发”同音)的超常规重叠。如此别出心裁的变异叠音用法,主要是为了适应渲染“吉祥”气氛,祈福“讨口彩”的语用意图。还有:

②洗洗洗洗雪百年国耻

 喜喜喜喜庆香港回归

(《新民晚报》新闻标题1997年7月1日)

例②的新闻背景是: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洗洗洗”与“喜喜喜”是同音相对,不仅强化了各自的语义表达,还构成了独特的“对偶同音相叠”格式,十分新奇,引人注目,新闻效果极佳。再如:

③《麻辣苦涩甜酸咸》

 天天月月月月天天

 圆圆缺缺缺缺圆圆

 村村镇镇镇镇村村

 男男女女女女男男

 谈谈恋恋恋恋谈谈

 散散聚聚聚聚散散

 哭哭笑笑笑笑哭哭

 怨怨恩恩恩恩怨怨

 哭哭笑笑笑笑哭哭

 怨怨恩恩恩恩怨怨

 哎嘿哟

 平平川川川川平平

 山山谷谷谷谷山山

 变变幻幻幻幻变变

 弯弯直直直直弯弯

 风风雨雨雨雨风风

 电电闪闪闪闪电电

 喊喊叫叫叫叫喊喊

 酸酸辣辣辣辣酸酸

 喊喊叫叫叫叫喊喊

 酸酸辣辣辣辣酸酸

 哎嘿哟

 哦

 哭笑喊叫雷雨电

 哦

 麻辣苦涩甜酸咸

 哎嘿哟

 哦

 哭笑喊叫雷雨电

 哦

 麻辣苦涩甜酸咸

 哎嘿哟

 哦

(电视连续剧《古船·女人和网》插曲歌词,毛阿敏演唱)

④坦坦荡荡,大大方方;

 巍巍峨峨,正正堂堂;

 雄雄赳赳,礴礴磅磅;

 轰轰烈烈,炜炜煌煌。

(郭沫若《颂北京》)

例③例④都是诗歌,句句使用叠音形式,通篇都是叠音词,极力加重形象的摹绘力度和情感的抒发力度。在一般表达中,见不到叠音形式的这种超常运用。

另外,像晶晶亮(雪碧广告),洋洋喜、滴滴娇、滋滋乐(郭敬明小说),喷喷香、白白净、黢黢黑、冰冰冷、溜溜滑、丝丝辣、生生辣、飕飕凉(网络用语)这些语序倒置(BBA)的叠音后缀“ABB式”形容词,通常是方言用法,用于全民言语交际,是对语言规范的一种突破,可以看做是叠音变异修辞方式。这种用法,变叠音后缀式为叠音前缀式,新奇特别,语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可适用于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表达。还有像“呀呀呸”、“老老大”等,也是在语法层面上发生变异,产生特殊修辞效果的叠音变异用法。

三、拟声变异

拟声是一种常规的语音修辞方式,主要是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声响,诉诸人的听觉感受,可以使表达更具形象性、具体性,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真实感;有时可以用来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如果偏离了它主要的修辞功用,采用主观联想的、通感转换的、超常的、曲折的用法,那就是变异拟声修辞。例如:

①锁住跟锁住他妈穷得叮哩当郎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②汪曾祺的《人间草木》……阅读他,温习他,熟悉他,就像随口哼一首老歌……过了三十岁,有一点生活,有一点回忆,记忆里那些实实在在、忙乱而快乐的往事,看看书,呼啦啦就回来了。

(《宁夏广播电视报》2006年《读书排行榜》栏目文章)

例①“叮哩当郎”是摹拟物体撞击的声响,这里却通过主观联想、通感转换(视觉转换为听觉),“旁敲侧击”,用来形容锁住一家四壁空空、一穷二白的情形,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修辞作用,可以说是拟声手法的活用和妙用。例②对往事的回忆或往事涌上心头是没有声音的,“呼啦啦”也不是常规的摹拟客观世界的声响,而是通过通感转换,来表现如同汪曾祺对联“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那样的心灵感受。

例①和例②拟声修辞变异运用的语言心理基础是通感转换。“日常生活中,人们有一种心理经验,即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彼此是交错相通的,例如突然看到交通事故鲜血淋漓的惨状会有呕吐的反应。这种心理经验表现在语言创造和使用上就形成了一种语言修辞现象——通感。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虽各司其职,但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通达、相互影响的。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主义印象》一书中说:‘各感官不是孤立的,他们是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应,作为和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因而,通感的语言现象是真实的感受,是普遍存在的语用现象。汉语的冷眼旁观、甜言蜜语、臭名远扬、心狠手辣、眼尖嘴快等都属这种现象。通感是人类生理、心理和语言的共同现象。”[7]这里说的语言创造和使用上形成的“通感现象”,实际上就是语言变异使用中的“通感转换”。

拟声变异形式多样,效果各异,如下用例:

③知了,知了,

 自命清高,

 整天喊叫;

 知了,知了,

 腹中空空,

 目光短小。

(石祥《知了和蚯蚓》)

例③“知了”是人们采用“象声”命名法给蝉(学名)起的俗名,摹拟“知了、知了……”的叫声来指称这种昆虫。“象声”命名本来就是一种拟声手法的变异运用,是通过联想来“以声拟名”,类似的还有“布谷鸟”的命名等。此例又倒转过来,“借名(音)拟义”,以蝉的俗名(叫声)“知了,知了”,表示“知道了、知道了”的意义,借助具体语境,隐含了“骄傲自满”的寓意,达到了讽喻的目的。再如:

④感冒请用《感叹号》,《感叹号》治感冒,岗岗的!

(中央电视台药品广告)

⑤普天同庆,庆得自然,庆庆庆,当当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狂到极点,狂狂狂,且且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转引自陈汝东《当代汉语修辞学》,第462页)

例④“岗岗”本是摹拟走路有劲道发出的声响,与形容人有精神、有劲头、“走路登登的”用法相同,都是借以旁及、引申体现人的自信、豪迈、雄健、霸道等精神状态,此广告语境“岗岗的”有“很霸道”的语用含义,即很有效、很管用的意思。这也是拟声手法的变异运用。例⑤“当庆当庆当当庆”、“且狂且狂且且狂”分别是对两种打击乐器音响及节奏的摹拟,但同时又在拟声词(字)的选择上别出心裁,巧妙地“一字双关”了“音”和“义”,妙趣横生。这也是拟声词的变异运用。

有时候,常规拟声修辞和变异拟声修辞同时使用,效果更佳,例如:

⑥他说:“……我的瓜,皮儿薄,子儿小,瓤儿甜,咬一口,牙掉了。”咔嚓一声,切开一个。我一吃,皮是厚的,子是白的,瓤是酸的。我说:“……你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他的脸刷地红到了脖子根儿。

(“西祠胡同”转帖:《一个加拿大人的买瓜经历》,2009年11月28日)

例⑥摹拟切西瓜“咔嚓”是拟声词的常规用法,脸红“刷”是拟声词的变异用法。“脸红”是一种心理生理反应,是没有声音的。“刷”一般摹拟动作速度快而发出的声音,此处“刷”是一种夸张的形容,有突出卖瓜人夸口被说破羞惭脸红、情绪变化快、变化明显的功用。这是一种利用通感心理生理反应现象,以摹拟动作“快”的拟声词来表现心理生理反应“快”和“明显”的变异用法。

此例常规拟声修辞和变异拟声修辞结合使用,使表述活灵活现。

四、停顿变异

停顿是语流中声音短暂的间歇,有句内停顿和句末停顿,兼有调节生理气息(人要呼吸)和语法语义修辞上的表达功能(切分结构、明确语义;区分层次、标明段落或是突出重点、强调情感)。口语交际如会话、解说、演讲中,用间歇时间久暂来显示(分析时用“/”“//”“///”来切分);书面交际中用标点符号来表示,朗读时则有所转换。停顿是会话、演讲或朗读、朗诵中重要的优势的语音修辞手段。

语音修辞方式中的常规停顿分为两种:语法停顿和修辞停顿。无论哪一种,它们在语法结构(如:中国/人民大学)、语义信息(如:一次性/生活用品)、语用含义(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的显示和传递上都是常态的、常规的,不形成偏离的表现形式,不生成曲折的隐含信息和附加的美学信息,按常规接收习惯和规则来解读即可理解。而修辞上的变异停顿则恰恰相反,是一种出人意料的、别样的、特殊的语流停顿,往往生成修辞附加信息及语言美学信息。

出于特殊表达需要,追求特殊修辞意趣,采用特殊停顿手法,产生特殊语用效应的语流停顿,就是变异停顿。语流中的变异性停顿形式多样,各有千秋,但都总是出于特殊的修辞意图,总是能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区别在于,采用的停顿方式不同,生成的附加信息和美学信息就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异使用模式。

(一)幽默转折式停顿

这是为获取转折式幽默效果而有意为之的变异停顿。例如:

①“文革”时期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内地某公社民兵集训,向来没有真枪实弹。一天,县武装部派员下来: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有意停顿,大家翘首以望等待下文。

“这次集训,给大家发枪。”

“哗!”掌声雷动。

“每人一支——”大家异常高兴,又是一阵掌声。

“是不可能的。”大家顿时泄气。

“两人一支——”大家又面呈喜气(退而求之,总比没有的好)。

“也是不可能的。”大家再度泄气。

“经上级研究决定,发给大家三人一支——”此时民兵们已无多少喜色,但抱一线希望。

“是木头的。”此时大家彻底失望。

(转引自徐世华《间歇语的转折性幽默》,《修辞学习》2005年第1期21页)

例①徐世华先生的“转折性幽默”,是从修辞效果上来说的,其采用的修辞手段就是变异性停顿:一句话没有说完,故意停顿,停顿后语义转折,突破思维定势,转到完全相反的方向,出人意料,形成戏谑、幽默效果。如果没有这些个“变异性停顿”,而是按常规照直说下去,比如“每人一支是不可能的”,就不会产生戏谑、幽默效果。如前所述,任何变异的修辞方式总会产生特殊的修辞效果,生成诸多修辞的附加信息和美学信息;表达效果上的“转折性幽默”,正是这种“转折性停顿”所生成、所追求的修辞的附加信息。类似的还有:

②他这次考试全班第一——才怪!

③问“饭吃过了吗?”答:“没吃——吃的面条。”

④给你50万元——冥都银行的。

(②③④语例引处同上)

例②是否定式变异停顿,例③是转义式变异停顿(所利用的语用背景信息是:有些方言区“饭”仅指“米饭”),例④是定语后置式变异停顿,都是通过变异停顿生成戏谑、幽默修辞效果的。

(二)词句断取式停顿

这是一种有意地巧妙地将一个固有的完整的语词单位或语句单位“一刀两断”,生成新的语用含义的变异停顿。例如:

⑤有一次,周总理与国民党代表辩论,他机敏的话语,犀利的言辞,驳得对方理屈词穷。于是,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胡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这时,周总理灵机一动,接过话题,当即顶了回去:“对,牛弹琴!”

(转引自黎运汉主编《公关语言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57页)

例⑤的“成语断取”式变异停顿,生成一种语言的机智美。

⑥中国人寿保险:中国人寿,保险!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广告口号)

例⑥是“专名断取”式变异停顿。“中国人寿保险”是该保险公司全称,“中国人寿”是简称。此例利用汉语名称的可简缩性和词的多义性,在一个完整的专有名称中采用变异停顿,将一个固定短语一刀两断,变为一个主谓感叹句,使其生成了多种隐含的语用信息,产生了多重修辞效应。首先,利用“保险”一词的多义性,经特殊停顿,凸显了其作为“国寿”(即“国家人寿保险企业”;2008年9月19日“国寿鹤卡首发日”,该公司的宣传标语是:牵手国寿鹤卡相伴)的固有优势——保险、可靠。其次,“中国人寿,保险!”口气肯定,语气坚定,可以看做是该公司满怀自信地对用户的服务承诺,也可以理解为是出自客户之口的对“中国人寿”的高度赞誉。再者,如此独特的变异停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语言使用的变异美和机巧美,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语言审美情趣,加深了印象,有效地提升了其作为广告语的传播效应。

(三)高频切割式停顿

出于特殊表达需要,在语流常规不该停顿处连续停顿,或者形成高频率对语法语义的有害切割,或者形成“武断的断句”[8],都能产生特殊修辞效果。例如:

⑦希望!诸位!从!民国三十五,呃,六年起!立刻!痛下可!阳奉!阴违!兄弟!希望!呃!完了!

决心!身体!力行!

(袁水拍《民国三十五年的回顾和民国三十六年的展望》)

⑧钟声仍在响。催人起床。人懒在第九张床上。在想,新婚的那一张,在一种梦谷,一种爱情盆地。日暖。春田。玉也生烟。而钟声不止。人仍在,第九张床。

(余光中散文《九张床》)

例⑦是文学作品中为刻画人物形象有意为之的变异停顿。作者将这三十七个字切割为十八个片段,有意“阻断语流”,并用十六个叹号和两个逗号分开,很好地表现了演讲人说话的丑态,倘若改成常规手法,这种效果就没有了。另外,小说、影视作品中为突出人物形象,表现口吃特征,或是刻画情急时的结巴窘态,修辞文本中也常用此特殊停顿。例⑧作者有意“武断的断句”,满目的句号与逗号,停停歇歇,那一种悠缓迟滞,正是懒床人意识的显现。

(四)低频切分无停顿

出于特殊表达需要,有些句子或语段的语流故意少停顿或无停顿(书面上表现为“无标点表述”),也是一种变异停顿。例如:

⑨他叮嘱自己进屋以后,眼睛始终盯住局长的眼睛,即使他屋里放着别人送的龙肝凤胆麒麟角夜明珠纯金做的花盆玛瑙刻成的烟灰缸也视而不见。

(蒋子龙《阴阳交接》)

⑩油门大开时,直线的超级大道变成一条巨长的拉链,拉开前面的远景蜃楼摩天绝壁拔地倏忽都削面而逝成为车尾的背景被拉链又拉拢。

(余光中散文《高速的联想》)

例⑨这个“超长句”前面分句有两个停顿,后面“别人送的龙肝凤胆麒麟角夜明珠纯金做的花盆玛瑙刻成的烟灰缸”应该有“,”与“、”进行语流切分,表明其并列结构以明确语义,这里没有用停顿进行语流切分,意在形成“急促”语势,一来表明局长收受礼品数量之多,二来一口气往下说表明马主任在此情此景中“视而不见”的决心很大。例⑩前面分句有停顿,后面“拉开前面的远景蜃楼摩天绝壁拔地倏忽都削面而逝成为车尾的背景被拉链又拉拢”,一口气说下去不停顿,是为了显示那种高速位移和两旁景物迅疾流逝的心理感受。

下面是完全“无停顿”,书面上表现为“无标点表述”,例如:

img16可是我根本记不清你的模样啦我使劲想也想不起来你的脸庞模样我真的认识你吗真的和你一块儿在秋天开满金色的金针花的草地上听你讲过那些话吗我想不起来了我只有一个印象一个强烈的炫目的光彩的印象。

(张承志《三岔口》,转引自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247页)

img17试想序列音乐中的逻辑是否可以把你的生命延续到理性机械化阶段与你日常思维产生抗衡与缓解并产生新的并非高度的高度并且你永远忘却了死亡与生命的逻辑还保持了幻想把思维牢牢困在一个无限与有限的集合中你永远也要追求并弄清你并且永远弄不清与追不到的还是要追求与弄清……”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见《人民文学》1985年第3期)

img18訛是为了显示作品中人物记忆的模糊而采用的变异停顿——无停顿,意在描绘人物虽竭力搜索仍模糊一片的记忆状态。例img19是作者为了讽刺一个以音乐理论家自居、整天见人就滔滔不绝、但谁也不知所云、实际上全是废话的人物形象时,所采用的变异停顿——故意不停顿。作者有意把所塑造人物话语中的标点符号去掉,意在曲折地显示其思想空虚、思维混乱又喋喋不休的特征,既刻画了其令人讨厌的性格,又收到了幽默、奇特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是从西方现代派文学主要是意识流小说中引进的,意识流的创始人詹姆斯·乔依斯就曾在他的《尤里西斯》中用了长达61页无标点的文字来反映主人公的意识活动的“流”的特点。

此外,还有“高频切割式停顿”与“低频切割无停顿”配合使用的。例如:

img20白。白。白。白外仍然是白外仍然是不分郡界不分州界的无疵的白,那样六角的结晶体那样小心翼翼的精灵图案一寸一寸地接过去接成千里的虚无什么也不是的美丽,而新的雪花如亿万张降落伞似的继续在降落,降落在我没戴帽子的发上当我冲上街去张开双臂几乎想大嚷一声结果只喃喃地说:冬啊冬啊你真的来了我要抱一捧回去装在航空信封里寄给她一种温柔的思念美丽的求救信号说我已经成为山之囚后又成为雪之囚白色正将我围困。

(余光中散文《丹佛城》)

img21前面“白。白。白。”是“高频切割式停顿”,如此连续的、断然的强调停顿,意在突出对“白”的强烈印象;后面“低频切分无停顿”,意在比附、象征“白”的延绵无尽和“雪”的绵密不断;最后一句的“无停顿”,曲折展示作者瞬间迅疾无间断“流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索振羽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1版,第56页。

[2]郑贵友著《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王德春、陈晨著《现代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4]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注释】

[1]索振羽编著《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1版,第56页。

[2]郑贵友著《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60页。

[3]余维撰《修辞的语用学》,载中国修辞学会编《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559页。

[4]王希杰著《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第183页。

[5]载《宁夏广播电视报》,2008年8月18日。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辞趣”概念,当代修辞学界将“辞趣”分为“意趣”、“音趣”、“形趣”三种。

[7]赵升奎《一字一词通五官》,载《中文》2003年2期第33页。

[8]李军著《语用修辞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2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