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莆仙戏音频

莆仙戏音频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语言与文化1.语 言闽语是福建省方言的总称,可以分为众多语支:闽东、闽南、闽北、邵将、闽中、莆仙与客家方言。闽南语是闽南地区人们使用的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是福建影响最大的方言。它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保护梨园戏这一传统瑰宝,福建政府在1957年成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

三、语言与文化

1.语 言

闽语是福建省方言的总称,可以分为众多语支:闽东、闽南、闽北、邵将(指南平与闽西北)、闽中、莆仙与客家方言。具体而言,福州话被认为是闽东话的代表方言;闽南语或者福佬话指的是闽南一带包括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居民讲的略有不同的方言;闽北语支指的是南平与建瓯一带的人使用的方言,其中建瓯方言被认为是闽北语的代表。传统意义来说,邵将语是被认为是闽北语支的一部分,它主要指的是南平东部人们所使用的方言;莆田和仙游人使用的是莆仙语;客家话主要为闽西与少数闽南的客家人所使用。

闽南语是闽南地区人们使用的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是福建影响最大的方言。随着许多闽南人迁居台湾或者海外,闽南语也漂洋过海。

2.宗教

宗教在福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世界三大宗教的庙宇在福建境内随处可见。除此之外,福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被民间尊称为“海神与圣母(妇幼保护神)”。本章节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福建颇负名气的宗教庙宇。

(1)佛寺

福州地藏寺

坐落在福州市东门外的金鸡山麓,相传建于南朝(大约公元527年),是福建省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布局清晰,赏心悦目。

涌泉寺

素有“闽刹之冠”之称的涌泉寺,坐落在鼓山海拔为455米的半山腰。在建寺初期,寺前有一泉水喷涌而出,故名涌泉寺。涌泉寺始建于公元908年,已有1100多年历史。涌泉寺建筑独特,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说法”。它气势恢宏,工艺精巧,寺中有三件国宝:千佛陶塔,海底木供案,古版佛教经书。

开元寺

开元寺是福建最大的佛寺,坐落在泉州西街,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气势恢宏。寺内古榕与刺桐树众多,两座佛塔林立,风景极为优美。

(2)教堂

厦门新街礼拜堂

素有“中华第一圣堂”之称的新街礼拜堂坐落于厦门老城区的繁华地带台光街29号。它是外国教会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座供基督教徒做礼拜的教堂。现今,仍有许多基督教徒在里面做礼拜。它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福建省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真神堂

福州真神堂建于1856年,是卫理公会美以美会差会在东亚建的第一个教堂。教堂位于福州台江区茶亭街661号,地基高于地面五英尺。真神堂长期被卫生院占用。不幸的是,由于茶亭街改造工程,真神堂已经成为历史。

(3)伊斯兰教寺庙

泉州清净寺

寓意纯洁之寺,清净寺是我国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建于1009年北宋时期,坐落在泉州鲤城区的涂门街,现已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清净寺仿照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建筑风格建造,主要由花岗岩堆砌而成,已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与友谊的象征。

(4)民间信仰庙宇

湄洲妈祖祖庙

妈祖原名林默娘,救助过许多渔民与商人,她死后,人们感念她的恩德,将她奉为海神,并在各地修建妈祖庙。亚洲各地妈祖庙数量众多,但祖庙在莆田湄洲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信徒到这里朝拜。

古田临水宫(陈靖姑祖庙)

相传福建古田县中村临水洞内有一蛇精,不时祸害生灵,陈靖姑用高超的道术杀死蛇精,为民除害;她还为民祈雨,救民于旱,死后被奉为妇幼保护神,称临水夫人。临水夫人在闽台两地有很多信众,两地共有一千多个临水宫,位于福建宁德古田县的中村临水宫是临水祖庙。中村临水宫建于公元729年,唐代建筑风格,在明清时期得以重修扩建,现被列入省级保护单位,为闽台的宗教与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在这里,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祭祀临水夫人。

3.戏曲

戏曲是中国民间广受欢迎的传统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丰富、精彩的文化盛宴。福建是多种戏曲的发源地,其中包括高甲戏、梨园戏、闽剧,莆仙戏与木偶戏,由于台湾人多是福建移民后代,这些戏曲在台湾也很受欢迎。

高甲戏

高甲戏出现在明朝末期,角色行当众多,是福建地区较受欢迎的戏剧形式。高甲戏源于民间的化装游行,后期发展成为文武戏兼备的表演宋江故事的宋江戏,清朝中后期吸收了徽剧、京剧、梨园戏和弋阳曲精华后,高甲戏逐步成型。

梨园戏

梨园戏起源于福建,历史比京剧还要悠久,是南方戏剧的宝贵遗产。就其语言、乐曲、历史、曲调和美学表演形式来看,梨园戏可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甚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了保护梨园戏这一传统瑰宝,福建政府在1957年成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该剧团作为梨园戏发展研究中心,为梨园戏演员提供许多培训资料与项目。

闽剧

也称福州戏,兴起于400年前,是唯一用福州话表演的地方剧种,给人们提供一个了解福州戏剧与文化的绝佳窗口。闽剧主要由横笛、唢呐、头管、二胡、椰胡、清鼓、战鼓、锣、铙钹和磬演奏,有十二类角色,表演时间较长,场面宏大。然而,由于现在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活动较多,闽剧正处于濒临灭绝的紧要关头。在福建的农村地区,欢庆重要节日时,人们偶尔也会邀请闽剧演员表演助兴。

莆仙戏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使用莆田与仙游的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莆仙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迁入莆田地区的中原人引入古代的百戏。后来,结合当地的文化,百戏逐步发展成为兴化戏,1954年百戏改名为莆仙戏。莆仙戏受木偶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包含七种角色: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竹笛和唢呐是莆仙戏常用的两大乐器。

布袋木偶戏

也称掌中戏,是闽南地区特别是泉州和漳州地区受欢迎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起源于汉朝初期,在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发展。木偶通常高约1.1尺,易于表演者掌控,并且方便其用单掌或双掌表演一些绝活。表演者利用自己的技艺可以让木偶表演很多比如骑马射箭,旋转盘子,头上顶碗,翻墙等绝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