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频电治疗技术

音频电治疗技术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其频率在声波范围内,故又称为音频电治疗技术。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音频电磁场治疗技术和超音频电治疗技术。下面着重介绍已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的音频电治疗技术。此外,音频电流对烧伤后或术后瘢痕有显著的止痒作用。超音频电治疗技术是等幅中频正弦电治疗技术的一种,此疗法最先由苏联学者在1982年的报道中使用,它是利用“超音频”振荡器产生22kHz等幅交变正弦电流,以高电压、弱电流、火花放电的方式进行治疗的。

任务1 音频电治疗技术

任务导入

患者,女,28岁。患者五个多月前因剖宫产遗留一个10cm长的手术瘢痕,质地尚软,颜色呈暗褐色,现来康复医学科就诊,拟用音频电治疗技术软化瘢痕。作为一名治疗师,请思考下列问题:①该患者如何进行音频电治疗技术操作?②音频电治疗技术的相关知识有哪些?

技能实训6-1 音频电治疗技术

【目的】

(1)能够掌握音频电治疗技术的治疗作用。

(2)能熟练掌握音频电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并能熟练完成治疗。

【素质要求】

(1)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2)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的服务理念。

【操作流程】

音频电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见表6-1。

表6-1 音频电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

img46

续表

img47

释疑解惑

一、什么是音频电治疗技术?

应用频率为1 000~100 000Hz的等幅中频正弦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等幅中频电治疗技术(undamped medium frequency electrotherapy)。等幅中频电治疗技术在我国最早于1969年在上海华山医院应用,当初用于皮肤肿瘤和瘢痕的治疗,后来扩大到临床上各种疾病。由于其频率在声波范围内,故又称为音频电治疗技术。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音频电磁场治疗技术和超音频电治疗技术(见知识链接)。以往音频电治疗技术应用最广泛的电流频率为2 000Hz,现在应用的范围已扩展到4 000~8 000 Hz。下面着重介绍已在全国普遍开展了的音频电治疗技术。

二、音频电治疗技术有哪些治疗作用?

1.止痛、止痒 2 000Hz等幅中频正弦电流作用于人体后痛阈明显上升,但单次治疗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不长。电流强度增大时常引起肌肉收缩和不适感,不易耐受,而6 000~8 000Hz的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阈值与痛觉阈值分离,肌肉收缩时无疼痛感,可应用较大电流,故镇痛治疗时常采用这种较高频率的电流。此外,音频电流对烧伤后或术后瘢痕有显著的止痒作用。

2.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这是本疗法最突出的作用,大量临床资料证明,只要坚持治疗,等幅中频正弦电流能较好地促进瘢痕组织软化吸收,可使瘢痕颜色变淡、质地变软、缩小变平,并可使粘连松动解离,血肿、硬结消散软化,对肠粘连和瘢痕粘连也有良好的松解作用。

3.消散慢性炎症,加快浸润吸收 临床实践证明,等幅中频正弦电流有明显的消炎或消肿作用,对血栓性静脉炎、盆腔炎等多种亚急性和慢性炎症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扭、挫伤所致肿胀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所引起的水肿等,也有显著的消肿、消散作用。

4.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促使药物透入人体 实验证明,等幅中频正弦电流可提高生物膜的通透性,使药物分子顺浓度梯度扩散而透过生物膜,经过半波整流的等幅中频电流再叠加直流电可以进行药物离子导入。人体实验也证明等幅中频正弦电流能促进药物透入体内。在2 000Hz、4 000Hz的等幅中频正弦电流作用下药物的pH值和性质均无改变。

5.其他作用 等幅中频正弦电流有促进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能促进腺体分泌、毛发生长。此外,还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

知识链接

超音频电治疗技术

超音频电治疗技术是等幅中频正弦电治疗技术的一种,此疗法最先由苏联学者在1982年的报道中使用,它是利用“超音频”振荡器产生22kHz等幅交变正弦电流,以高电压(输出电压达3~5kV)、弱电流(输出电流强度小于2mA)、火花放电的方式进行治疗的。

1.治疗原理 该治疗用的玻璃电极内充有1.33~2.00kPa(10~15mmHg)的惰性气体氖,治疗时接通3~5kV电压,电极与人体接触时,由于电压差较大而产生无声的火花放电,同时由于空气电离产生少量臭氧与氧化氮。

2.治疗作用 在火花放电的刺激和电磁振荡作用下,神经兴奋性降低,血管、淋巴管扩张,组织的代谢过程和营养状况改善,从而起到止痛、止痒、解痉、消炎作用。

3.治疗技术与设备 超音频电治疗仪,电压为3~5kV,功率为10W,输出电流频率为22kHz,玻璃电极有蕈状电极(直径25mm、10mm,用于体表治疗)、圆柱状电极(直径15mm、11.7mm),可用于肛门、直肠、阴道治疗。

4.治疗方法 治疗时玻璃电极与人体皮肤或体腔黏膜接触,发生火花放电时有热感,无局部痛感或不适感,每次治疗5~10min,每日治疗1次,6~10次为一个疗程。

5.临床应用

(1)适应证:外科疾病,如皮肤皮下软组织感染(消散期)、骨髓炎、术后浸润、血肿、早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早期雷诺病、膀胱炎(直肠腔内治疗);皮肤科疾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硬皮病、斑秃;妇科疾病,如慢性附件炎、月经不调、子宫发育不良(均可进行阴道或直肠腔内治疗);神经科疾病,如神经官能症、血管性头痛;口腔炎症,如牙周炎、牙龈炎。

(2)禁忌证:同音频电治疗技术。

知识拓展

中频电治疗的基本知识及对人体的作用

一、中频电治疗的基本知识

(一)定义与分类

1.定义 用频率1 000~100 000Hz的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中频电治疗法。中频电治疗法的历史较短。1944年,Gleidmeister首先提出了中频电流的概念;1950年,Hans Nemec发明了干扰电治疗。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开展了正弦调制中频电治疗,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中频电治疗法在我国的应用很广泛,特别是近年来电脑中频电治疗法在全国各医院均已普及,一些家庭型的电脑中频电治疗仪开始进入普通大众家里。

2.分类 中频电治疗所采用的电流频率多在2 000~8 000Hz,根据所采用的中频电流的不同产生方式、波形和频率,中频电治疗可分为以下四种。

(1)等幅中频电治疗:包括音频电治疗、音频电磁场治疗、超音频电治疗。

(2)干扰电治疗:包括传统干扰电治疗、动态干扰电治疗、立体动态干扰电治疗。

(3)调制中频电治疗:包括正弦调制中频电治疗、脉冲调制中频电治疗。

(4)低中频电流混合电治疗:包括音乐电治疗、波动电治疗。

(二)中频电流的基础知识

(1)电容:两个互相靠近的导体被电介质所隔开,即构成电容。电容可储存电荷

(2)容抗:交流电通过电容时的阻力。容抗的大小与电流的频率和电容成反比。

(3)调制:一种频率较高的电流幅度或频率随着另一种频率较低的电流幅度或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4)调制波:又称为调制信号,调制较高频电流的较低频电流。

(5)载波:载送、传递低频信号的较高频电流。

(6)调幅波:较高频电流被较低频电流调制时被调波主要发生幅度的变化。

(7)调幅度:又称为调幅系数,调幅波幅度的变化量与未被调制前电流振幅之比。在调制中频电流中,调幅度的大小表示低频电流成分的多少。

(8)调频波:电流被调制时被调波主要发生频率的变化。

(9)差拍:两种不同频率的交流电互相重叠时,合成后的电流的幅度变化。

(10)差频:两种不同频率的交流电互相重叠时,合成后的电流的频率变化。

二、中频电流的作用特点

中频电流的频率高于低频电流,并且是交流电,作用于人体时人体所表现的电学特性以及所产生的效应也不同于低频电流。

1.阻抗明显下降,对人体组织作用的深度大于低频电流 人体组织是可导电体,在电学上具有电阻和电容特性。人体组织对不同频率电流的电阻不同:对于低频电流的电阻较高,随着频率的增高,电阻逐渐下降。交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容抗的大小与电流频率和电容量成反比,频率越高,容抗就越低,电流就越容易通过。

人体组织对频率较高的交流电的电阻和容抗都较低,Ward在1980年的实验证实,在一对100cm2的电极之间的皮肤,通以50Hz的低频电流时阻抗为1 000Ω左右,通以4 000Hz的中频电流时阻抗降至50Ω,所以中频电流更容易通过组织。中频电治疗技术应用的电流强度较低频电流大,可达0.1~0.5mA/cm2,达到人体组织的深度也较深。

2.人体组织不发生电解 中频电流是交流电流,无正、负极之分,因此电极下没有电解反应,没有酸、碱产物产生,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患者能较好地耐受和坚持长时间治疗。因此,中频电治疗时可以使用由2~3层绒布制成、厚3~4mm的较薄衬垫。有的患者在中频电治疗后出现的组织损伤,不是因电解所致的电烧伤,可能是由于电流过大、电极衬垫不平或皮肤破损而致电流密集于局部产生的热烫伤。当然半波中频电流是有极性的,有电解作用。

3.对神经肌肉的兴奋作用不明显 中频电流的频率大于1 000Hz,脉冲周期小于1ms,因此一个周期的电流不能引起神经兴奋和肌肉收缩。只有综合多个周期的连续作用并达到足够强度时,才能引起一次强烈的肌肉收缩。对感应电不能引起兴奋的变性的神经,中频电流仍可引起兴奋。中频电流刺激引起肌肉的强烈收缩,在主观感觉上比低频电流刺激引起的收缩要舒适得多,尤其是6 000~8 000Hz电流刺激时肌肉收缩的阈值与痛觉的阈值有明显的分离,即肌肉收缩的阈值低于痛阈,肌肉收缩时患者没有疼痛感。中频电流对周围感觉神经粗纤维的非痛性刺激可产生镇痛效应,这可能为闸门控制、皮层干扰、内源性吗啡样多肽释放、血液循环改善所致。

4.低频调制中频电流的特点 等幅中频电流的幅度无变化,易为人体所适应。为了克服中频电流的这一弱点,可以采用由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即用0~150Hz的低频来调制中频,使中频的幅度产生低频的变化。这样的中频电流没有低频电的缺点(如作用表浅、对皮肤刺激大、有电解作用等),又兼具了低中频电流的优点:人体组织的阻抗明显下降;无电解作用;患者能耐受较大强度的电流;电流的频率、波形、幅度可不断变化,患者不易产生适应性;刺激神经肌肉,可产生较强的肌肉收缩;整流后的半波中频电流可做药物离子导入。

三、中频电流的治疗作用

1.镇痛作用 中频电流(特别是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镇痛作用与低频脉冲电流相似。

(1)即时镇痛作用:几种中频电流单次治疗和治疗停止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镇痛作用,可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镇痛机制有闸门控制学说、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调制作用学说、阿片肽能神经元的调制作用学说、脑高级中枢对背角伤害性信息传递的下行调制学说、皮层干扰学说、掩盖效应学说等。

(2)多次治疗后的镇痛作用:产生即时镇痛作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和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的结果。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中频电流作用后局部开放的毛细血管数增多,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有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增强组织营养和代谢,可使水肿消散,致痛物质和炎症产物排出。在几种中频电流中,以50~100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的作用较强。

3.神经肌肉刺激作用 与低频脉冲电流相似,由1~50Hz的低频调制的中频电流有刺激运动神经和肌肉,引起正常骨骼肌和失神经肌肉收缩、锻炼肌肉、防止肌肉萎缩的作用,并有提高平滑肌张力、引起平滑肌收缩和调整植物神经功能的作用。

4.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中频电流有较好的软化瘢痕、松解粘连作用。可能由于中频电流能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扩大细胞与组织的间隙,从而促使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流通,使粘连的结缔组织纤维、肌纤维、神经纤维等活动,然后分离。

5.消炎作用 中频电流对一些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中频电流作用后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炎症产物的吸收和运走加速,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增强,免疫功能提高。

四、中频电治疗时治疗剂量的确定

一般以人体感觉和运动阈为准,电流密度通常为0.1~0.3mA/cm2,最大不超过0.5mA/cm2。治疗剂量可分为以下几种。

(1)感觉阈下:电流表有指示,患者无电感

(2)感觉阈:患者刚有电感,即有很弱的麻颤感。

(3)感觉阈上:有明显的麻颤感。

(4)运动阈:电流强度刚能引起肌肉收缩。

(5)运动阈上:电流强度能引起患者明显的肌肉收缩。

(6)耐受量:电流加大到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限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