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研究回顾

本研究回顾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本研究回顾本研究在彭宣维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及物性模式的基础上,以英语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语篇的研究方法,系统描述并阐释了心理过程中的各类隐喻现象。这类隐喻研究主要指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

第一节 本研究回顾

本研究在彭宣维(Peng 2005)提出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及物性模式的基础上,以英语心理过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语篇的研究方法,系统描述并阐释了心理过程中的各类隐喻现象。具体来说,本研究所做的工作涉及三个方面:

第一、本研究对前人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综合梳理,探讨了各隐喻研究流派中的构式观点,并提出了“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隐喻研究连续体”的概念。

本研究发现,隐喻研究一直以来存在两个研究传统:意义层面研究和形式层面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隐喻形式和隐喻意义的研究贯穿了整个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大多数隐喻研究者在隐喻定义和阐述中都围绕着它们进行,并有所侧重。具体来说,意义层面的隐喻研究采用了“从下至上”的研究视角(Halliday 1994:342),从隐喻形式出发,关注相同形式所涉及的隐喻意义的变化,即隐喻中“观点—内容”(idea-content,参见Brooke-Rose 1958:1)的转化。这类隐喻研究包括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浪漫主义传统的隐喻理论、互动隐喻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此外,形式层面隐喻研究的视角是“从上至下”,即从隐喻意义出发,探讨相同意义所涉及的隐喻表达形式的转变。这类隐喻研究主要指的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理论。

另外,“构式”的观点和隐喻的认识观贯穿了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前者将隐喻视为构式,即“形义配对体”,强调隐喻存在“意义”和“形式”两方面信息。两大研究传统中的各隐喻理论流派,在隐喻定义和阐述中或侧重于隐喻的“形式”,或侧重于“意义”,并将其研究对象分别限制于构式中的“词语”(亚里士多德传统的隐喻理论和浪漫主义隐喻理论)、“句子”(互动隐喻理论)、“概念”(概念隐喻理论)和“词类/句法形式”(语法隐喻理论)。后者,即隐喻的认知观,强调隐喻的认知功能,这个观点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被众多隐喻研究者所认识。这样,从亚里士多德到莱柯夫和约翰逊,再到韩礼德,整个隐喻研究的发展进程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一种渐进式的连续体。当前隐喻研究中的两大主流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语法隐喻理论分别处在连续体的两端,分别是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隐喻研究的典型代表,中间是亚里士多德隐喻理论、互动隐喻理论和浪漫主义传统隐喻理论等其他隐喻理论流派。

第二、本研究采用“功能—认知”的视角(Siewierska 2011),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新及物性模式为理论基础,吸收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层次观以及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和概念整合等相关理论,探讨了基于新及物性模式的隐喻理论框架的建构。

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及物性模式(Peng 2005)是该隐喻理论框架的基石:一方面该隐喻理论框架中的“构式”概念源自新及物性模式中的小句过程构式;另一方面,新及物性模式中的各类小句过程为基于新及物性模式隐喻理论框架中的隐喻分类和描述提供了一个系统,各类隐喻现象都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界定。该理论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在过程分类中区分两个系统:经验域和表征方式。两个系统相互结合就产生了四大类新的“过程”:(1)物质—作为过程;(2)心理—作为过程;(3)物质—关系过程;和(4)心理—关系过程。这四大类过程具有明显的“构式”特征:每个过程一方面在意义上识解某个经验,另一方面在形式上表现为某个表征方式,它们是典型的“形义配对体”,即构式。但是,与认知语言学中构式概念不同(如Goldberg 1995,2006;Croft 2001),新及物性模式中的构式具有鲜明的系统性,这些构式不仅是形义配对体,它们还是选择资源,四大类过程都可以在精密度阶上进一步区分,形成一个系统,共同构成语言系统中的词汇语法层。

另外,基于新及物性模式的隐喻理论框架吸收了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整合”概念,强调隐喻的产生机制是映射和整合。概念整合理论重视语义建构中的动态特征及其对心理空间的依赖,强调概念整合或融合是一个基本的认识过程,对我们的思维方式起关键作用。该理论的出现弥补了概念隐喻理论的不足,在某些方面对隐喻的工作机制能有更明晰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概念整合理论还可用于讨论语言中的“语法整合”现象(参见Turner & Fauconnier 1995;Mandelblit 2000),这表明语言中的句子加工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和语言整合的过程:句子的生成是事件和句式整合的结果,而句子的理解涉及整合的再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实际上也是一种语法整合现象,涉及复杂事件与非一致式句式的相互融合。这样,概念映射和整合可以视为隐喻产生的源泉,这就为解释各类隐喻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基于新及物性模式的隐喻理论框架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隐喻是小句构式。在该隐喻理论框架中,隐喻不是词、短语/词组或句子的特殊用法,隐喻统一识别为小句构式,每个小句构式包含经验域和表征方式两方面信息;其次,隐喻的产生机制是映射和整合。在该隐喻理论框架中,隐喻的产生机制是经验域或表征方式之间的映射和整合,表现为小句构式中某个成分处在不同的经验域语义场,或者小句构式的及物性意义和主语结构违背了“成分一致”和/或“级阶一致”的原则。这样,在基于新及物性模式的隐喻理论框架中,隐喻是“各语言单位并不处在同一个经验域,或者意义和形式违背了“成分一致”和/或“级阶一致”原则的小句构式”。按照映射和整合的性质,我们将隐喻区分为经验域隐喻和表征方式隐喻,两者分别对应苟特里(Goatly 1997)所区分的指称隐喻(referential metaphors)和连接隐喻(colligational metaphors)。另一方面,根据隐喻本身的及物性特征,我们还可以将隐喻分为四种类型:物质—作为隐喻;物质—关系隐喻;心理—作为隐喻;和心理—关系隐喻。这样,基于新及物性模式隐喻理论框架的提出有助于建立一个统一的隐喻理论体系,用于隐喻的系统描述和分析,从而融合隐喻的意义和形式研究,探索新的隐喻研究方法。

第三、本研究以英语心理过程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系统描述了英语心理过程中各类隐喻现象。这里,我们从隐喻自身的映射和整合特点出发,探讨了英语心理过程小句中的隐喻类型。按照映射和整合的性质,我们将其区分为两大类:经验域隐喻和表征方式隐喻。前者涉及跨经验域或心理经验域内部的映射和整合;而后者涉及跨表征方式或表征方式内部的映射和整合。两大类隐喻都可以做进一步区分,心理过程小句中的隐喻系统如图22所示。

img39

图22 英语心理过程小句中的隐喻系统

英语心理过程中的经验域隐喻按照映射和整合的性质可以分为涉及跨经验域映射和整合的隐喻和涉及心理经验域内部映射和整合的隐喻。前者可以区分两大类隐喻:从物质—作为到心理—作为;从物质—关系到心理—关系。本书第四章探讨了从物质—作为到心理—作为的隐喻。这类隐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9种类型,涉及物理经验、生理经验和社会经验到三类心理经验的映射和整合;第五章讨论了从物质—关系到心理—关系的隐喻。这类隐喻也可以进一步区分为9种类型,涉及三类物质经验分别到三类心理经验的映射和整合。这两章讨论的隐喻现象体现了人类经验的层次性,我们总是通过具体的物理、生理和社会经验帮助建构或理解抽象的心理经验。第六章阐述了涉及心理经验域内部映射和整合的隐喻,即从心理经验到心理经验的隐喻。这类隐喻可以进一步区分为9种类型,涉及三类心理经验,即认知经验、情感经验和感知经验之间的映射和整合。这种隐喻现象说明人类抽象的心理经验除了借助具体的外部物质经验建构和理解外,也可以通过内部心理经验之间的映射和整合进行编码和阐释,尤其是“底层的”感知经验到“高层的”情感经验和认知经验的映射和整合。

英语心理过程中的第二大类隐喻是表征方式隐喻。它可以分为涉及跨表征方式映射和整合的隐喻和涉及表征方式内部映射和整合的隐喻。前者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从关系式到作为式的隐喻和从作为式到关系式的隐喻两大类。第七章阐述了从关系式到作为式的隐喻。这类隐喻存在12种类型,其特点是小句构式表现为关系式结构,即静态的心理状态,但是它识解的却是动态的心理经验,其一致式表达是作为式结构,因而这类隐喻可以称为“动作是状态”ACTIONS ARE STATES的属级别隐喻。第八章讨论了从作为式到关系式的隐喻,这类隐喻也有12种类型。与第七章讨论的隐喻类型相反,这类隐喻在语言中表现为作为式结构,即动态的心理动作,但是其识解的心理经验却是一个静态的心理状态,一致式表达是关系式结构,因而这类隐喻可以归纳为“状态是动作”STATES ARE ACTIONS属级别隐喻。第二大类表征方式隐喻是涉及表征方式内部映射和整合的隐喻。这种隐喻又可以区分为涉及关系式内部映射和整合,即从关系式到关系式的隐喻和涉及作为式内部映射和整合,即从作为式到作为式的隐喻。第九章探讨了从关系式到关系式映射和整合的隐喻。这类隐喻存在9种类型,主要特点是隐喻表达使用了某种关系式结构,表示静态的心理关系,但是其识解的心理经验却通常使用另一种关系式结构表达,或者使用相同的关系式,但是涉及词语的转换,这样这类隐喻源于关系式内部的映射和整合。第十章阐述了从作为式到作为式映射和整合的隐喻。这类隐喻有16种类型,特点是隐喻在语言中表现为作为式结构,其识解的心理经验的一致式表达也是作为式结构,但是它是作为式结构中的另一种类型,或者是同种类型,但是涉及词语的转换,因而这类隐喻现象源于作为式内部的映射和整合。这样,英语心理过程中存在7大类共76小类的隐喻,它们形成了一个心理经验隐喻系统,涵盖了英语心理过程中的各类隐喻现象。

综上所述,本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本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新及物性模式的基础上,整合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基于新及物性模式的隐喻理论框架的建构,该理论框架有助于探索隐喻研究的新思路,建立一个统一的隐喻理论体系用于各类隐喻现象的系统描述和分析,从而融合隐喻中的意义和形式层面研究,解决长期以来两者脱节的问题。

其次,本研究采用了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方法,从不同语类的文本中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搜集语料自建语料库,研究中的所有隐喻实例均来自真实语料,这有望弥补传统隐喻研究中过度依赖内省法的不足,还原隐喻现象的复杂性,揭示各类隐喻现象的本质。

再次,本研究对英语心理过程中的隐喻现象进行了系统描述,按照映射和整合的性质对各类隐喻现象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心理经验隐喻系统,这将促进隐喻产生机制相关研究,将映射和整合概念引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研究,探索建立统一的“功能—认知语法”(Siewierska 2011)的可能性。

最后,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语类中心理经验隐喻的目标域及其分布情况,并详细阐述了隐喻的语法特征,这将为探索隐喻在不同语类中的功能奠定一定的基础,并将加深隐喻语言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能为英语文学的教学和翻译以及修辞学的发展带来促进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