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参赛原文翻译中理解上的难点,结合我校英语系学生的部分译文,谈谈看法。以上两种译文,第二句理解正确,译文准确忠实。第一种理解错误。以上这种根据“刨根问底”的理解,不顾特定的语体风格去翻译是不可取的。该译文也是理解上的失误,startled这儿是指拉琴者受了惊,英语修辞学上称之为transferred epithet。第二句译文用了“一直”两字来体现过去完成时态的含义,译文贴切。

理解是翻译的关键

——第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翻译评析

最近,我们用“第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1]在我校英语系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翻译练习,从收到的40多篇译文来看,大家深感理解是翻译的关键,是最难过的关,正如我国老翻译家周煦良先生所说的:“在我们的翻译过程中,如果真正对原文理解够了,所谓‘译事’已经可以算解决了一半,剩下来的另一半,表达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解决。”[2]

第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The Blanket是美国作家Floyd Dell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语言朴实,情节简单,内容生动,没有什么生僻的字眼和复杂的语法结构,似乎理解上不会有太多的错误,但从我校英文系学生的40多篇译文来看,许多错误恰恰出在对原文的理解上。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将理解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句子及词汇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我们根据词和语法知识所理解到的一般意义,这种意义是概括性的,因此多少有点抽象。这一层次的理解是深层次理解的先决条件,但如果译者仅在这一层次上理解原文,只能译出与原文语境和语体风格不符的貌合神离的译文;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或者说在特定的语境和语体风格中,对句子或词汇的具体意义的理解,只有在第二个层次上理解了原文,才能译出既熨贴原意,又切合语境,貌合神合的译文。下面就参赛原文翻译中理解上的难点,结合我校英语系学生的部分译文,谈谈看法。

一、在第一层次理解上出现的问题

平时看起来不成问题的语法结构及词汇,在许多译文中却出现了理解上的错误。下面请看实例:

1.第五段第三句:He'd pretended all along it was he that was wanting to go away to 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where he'd be with so many other old fellows having the best of everything...

下面是该原文的两种译文:

1)他一直装得像他自己要走,搬到养老院去。在那儿,他要和许多老人在一起,享清福……

2)他一直装得像自己要走,搬到那幢政府办的大砖楼去,好像在那儿他能和许多老人住在一起享清福似的……

以上两种译文,第二句理解正确,译文准确忠实。第一种理解错误。原文中pretended一词的意义不仅在主句中有,在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中仍延续着此意。第一种译文译者显然没搞清这种语法现象,将“老人去享清福”作为事实译出来了。从上下文也可看出这一点:老人心里不愿意离开子孙两人,不愿到政府办的大砖楼去,但老人心地善良厚道,不忍让孙子知道真相后伤心、让儿子为难,所以装着是自己要去,好像在那儿他能享清福似的。另外,第一种译文将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译成“养老院”是不恰当的,虽然它确实指养老院,但如果注意到该句的语体风格,我们就可发现,它是出自一个小男孩Petey之口,而小孩一般不知道这个词儿,所以原文作者这儿用了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以上这种根据“刨根问底”的理解,不顾特定的语体风格去翻译是不可取的。在读者能接受的前提下,应提倡直译,这样既能译出原文说了什么,也能译出原文是怎么说的,[3]这可能就是老翻译家周煦良先生所说的“让风格自己去照顾自己。”[4]的涵义之一。

2.第十一段第二句:But they heard her laugh,right by the porch,and the tune stopped ona wrong,high,startled note.下面是该原文的三种译文:

1)不过,他们听到了她的笑声,就在门廊边上。爷爷吃了一惊,琴拉得走了调,冒出个高音就停住了。

2)不过,他们听到了她的笑声,就在门廊旁。琴拉得走了调,在一个令人吃惊的高音上打住了。

3)不过,他们听到了她的笑声,就在门廊旁。琴声受了惊,在一个走了调的高音上嘎然而止。

以上三种译文,第一种理解正确,译文准确。第二种译文将startled译为“令人吃惊”是理解错误。startled是过去分词,有“被惊吓”的意义,现在分词startling才有“令人吃惊”的含义;第三种译文将the tune stopped ona wrong,high,startled note译为“琴声受了惊,在一个走了调的高音上嘎然而止。”该译文也是理解上的失误,startled这儿是指拉琴者受了惊,英语修辞学上称之为transferred epithet(转移修饰语)。另外,如果将此句译为“琴声受惊似地在一个走了调的高音上嘎然而止”倒也貌合神合,用“似地”两字暗指拉琴人受了惊。

3.第一段第一句:Petey hadn't really believed that Dad would be doing it—sending Granddad away.

下面是该句的两种译文:

1)小彼得无法相信爸爸会这么做——把爷爷打发走。

2)小彼得一直不太相信爸爸会这么做——把爷爷打发走。

原文中用了过去完成时态,这就说明打发爷爷走已经提了一段时间了,但小彼得一直不信。第一句译者没有理解该句中过去完成时态的含义,所以译得不准确。第二句译文用了“一直”两字来体现过去完成时态的含义,译文贴切。

4.第八段:He'd never be hearing Granddad play like this again.It was as well Dad was moving into that new house,away from here.He'd not want,Petey wouldn't,to sit here onthe old porch of fine evenings,with Granddad gone.

下面是这一段原文的两种译文:

1)他永远也不能再像这样听爷爷拉琴了。爸爸也要离开这儿,搬进他的新家。爷爷走了,小彼得不想、不愿意在清朗的月夜坐在这老屋的门廊里。

2)他以后再也不能像这样听爷爷拉琴了。倒不如爸爸离开这儿,搬进那座陌生的建筑里去呢。爷爷走后,小彼得不想、也不愿意在晴朗的月夜坐在这熟悉的门廊里。

第二种译文理解正确。这是学生在理解上失误较多的一段原文。失误集中在对as well的理解上。词组as well既可作“也”解释,也可作“不妨;倒不如;还是…好”解释,该词组也常写作just as well,just可省略(见“英汉大词典”及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第四版),那么哪一义适合呢?其实如果对as well及其句子结构熟悉,很容易判断出第二义“倒不如;不妨”是适合的,因为as well作“也”解释时,总是放在句末,在本句中as well显然不是“也”的意思。另外,从上下文看,这儿as well也应作“不妨;倒不如”解释。该小说讲的大致是:爸爸、爷爷和小彼得三人原住在一起,但爸爸要娶一位年青美貌的姑娘,为此要将爷爷送进政府办的大砖楼(养老院)去,而小彼得与爷爷感情很深,离不开爷爷,所以他对爸爸打发爷爷去政府办的大楼去的做法非常不满,于是小彼得在气愤中产生了这样的想法:It was as well Dad was moving into that new house,away from here.(倒不如爸爸离开这儿,搬进那幢陌生的建筑里去。)

原文中that new house究竟指的什么?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特指限定词that的语法功能,这种分析有助于我们做出判断。that一般用于前照应特指(表示所指的人或物前面已提过),以及语境特指(常用在对话中,对话双方都知道指的是什么),从原文看,that new house是指前面提到的唯一建筑——the great brick building。这儿new可作“陌生”解。反过来讲,“爸爸要搬进他的新家,的英文应是:Father was moving into his new house。这时用the或that替代his来表示“他的(新家)”是语法错误。另外,如果爷爷要走,爸爸也要离开这儿搬进他的新家,小彼得岂不要一人独居了?在全文中,“爸爸要搬走”这一点根本没有提及,不符合语境。

二、在第二层次理解上的问题

译者根据词典和语法知识,对原文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一般意义上理解后,还要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语体风格,确定原文语汇或句子的具体意义,这就是上面提到的第二层次上的理解,只有在这一层次上理解了原文,才算是真正的理解,才能译出好句子,好作品。从我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译文来看,许多误译或译文不准确的根源还在于这一层次的理解上.下面请看实例:

1.第五段第一句:It was like Granddad to be saying that.He was trying to make it easier.

下面是该原文的二种译文:

1)爷爷说话就是这德性,他想显出对事情无所谓的样子。

2)爷爷说这话很像他(厚道)的为人,他是想把这事说得轻松好受些。

以上两句译者都理解了句子的一般意义,但第一句脱离了全文的语境,译者没能透彻理解上下文,掌握住句子在这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从整篇小说来看,爷爷是个善良厚道的老人,他夸奖爸爸送给他的毛毯,是为了让孙子不要为他去政府办的大楼一事难过,让儿子不要因此为难。第一种译文破坏了老人的这种厚道和善的形象。第二种译文理解透彻,切合语境,准确传神。

2.第十一段三、四句,十二段一、二句:

... but the girl came forward and spoke to Granddad prettily:“I'll not be seeing you leave in the morning,so I came over to say goodbye.”“It's kind of you,”said Granddad,with his eyes cast down;and then,seeing the blanket at his feet,he stooped to pick it up.

下面是划线部分的两种译文:

1)“谢谢了”爷爷说,眼也没抬,他看到脚边的毛毯,弯身拣了起来。

2)“谢谢了”爷爷说道,眼睛看着下面。他看到脚边的毛毯,便俯身拣了起来。

以上两种译文的译者均理解了原句的一般意义,但第一种译文的译者没有理解原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上面已经提到,爷爷是位厚道善良的老人,他一直在努力使家人宽心,让家人不要为他去政府办的大砖楼而难受,所以,他一直装着是他自己要去那儿“享清福”。虽然爷爷去那儿是由于爸爸要同这位姑娘结婚,但这样厚道的老人怎么会在未来的儿媳妇来向他告别时,“眼也没抬”呢?“眼也没抬”这种译法与全文语境不太融合,破坏了爷爷厚道的形象。第二种译法理解正确,切合语境。另外,也有学生将with his eyes cast down译为“眼睛垂了下去”,这似乎也不合适,因为这种译法暗示爷爷是个胆怯腼腆的人,这也不切合全文的语境,有损爷爷厚道善良的形象。

3.第九段第四句起:Dad would marry that girl.Yes,that girl who'd kissed him and slobbered over him,saying she'd try to be a good mother to him...

下面是划线部分的三种译文:

1)那女人吻过他,对他非常热情,说要做他的好妈妈……

2)那女人亲过他,对他大表殷勤,说要当他的好妈妈……

3)那女人亲过他,对他一个劲地表示亲热,说要做他的好妈妈……

以上三句均对slobber一词的词典意义理解正确,但考虑到父亲的未婚妻为人自私虚伪以及小彼得此时的心境,所以宜将slobber一词译成略带贬义的词。第一种译文中“非常热情”这一词不带贬义,未能译出它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另外,该译文中将kiss译为“吻”,对孩子来说可能太文诌了一点,所以宜将kiss译为“亲”;第二句将slobber一词译为“大表殷勤”也不恰当,“大表殷勤”虽含有贬义,但用它来形容女人对孩子的态度是不合适的(除非为了达到某种喜剧效果,该小说全文气氛严肃,显然不合适。)所以译者这儿没有把握住slobber一词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意义。第三种译文理解透彻,切合语境,准确传神。以上是笔者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粗浅的体会,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不吝赐教。

参考书目

[1]“第四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赛原文”《中国翻译》1992年第2期

[2][4]周煦良:“翻译与理解”,《外语教学与翻译》1959年第10期

[3]老舍.“谈翻译”,《文艺报》1957年第8期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199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