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和英语象形诗的诗意对比

汉字和英语象形诗的诗意对比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字和英语象形诗的诗意对比孙 化摘要:汉语属于符号文字,其字形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它不仅仅传递和表达汉字本身之义,而且还能够以形涵蕴抽象、复杂的形而上的诗意,因而汉语非常灵活,可以字字搭配起来达意,也可以独立成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英汉诗歌语形视像美之不同在于二者是非亲属语言。丰富的汉字由原始象形字发展而来,是对自然的诗意传达。

汉字和英语象形诗的诗意对比

孙 化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44)

摘要:汉语属于符号文字,其字形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它不仅仅传递和表达汉字本身之义,而且还能够以形涵蕴抽象、复杂的形而上的诗意,因而汉语非常灵活,可以字字搭配起来达意,也可以独立成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因而以祭坛诗这种形象的建行形式来模拟事物,来完善高度符号化的字母文字之间的无联系现象,通过视觉来丰富诗歌的内涵,明确诗歌的达意,缩短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承继古代与现代的沟通,深化对诗歌的从形到意、从意到形的理解。

关键字:符号文字;拼音文字;祭坛诗;诗意

诗是诗意与诗义的结合,并以语言符号及其特殊的排列形式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作以外在化传达。其中,诗义是指诗歌从字面意义上所表达的内容;更具感染力并使读者产生共鸣的当属诗意,即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所蕴涵的某种意趣或情思,这是诗歌通过外视像表达出的情景交融的韵味。

看一首诗,人们会习惯性的先看看诗篇和诗句的长短,即诗歌的外视像,这对人们从直观印象上是否对该诗产生兴趣有重要影响。按照辜正坤的诗歌理论,外视像指诗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特殊字、词书写形式等物象,也叫语形视像。语形视像可看作一种图形性的东西,体现在不同的运用方式中,具有不同的美感。而它最直观最简洁的是体现为一种诗歌图形,包括:①文字本身的图画视像;②诗句的建行形式视像;③由字、词本身的书写、排列巧妙嵌合拆离而产生的特殊的视像。

组成诗歌的单位元素是字词。英汉诗歌语形视像美之不同在于二者是非亲属语言。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为拼音文字;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从形象符号发展起来的具有形象和意义双重特征的方块文字。因而英诗必须要由字词的搭配来体现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如果想进一步直观地达意,就需要诗歌建行形式的特殊组合;而汉语诗歌则非常灵活,可以字字搭配起来达意,也可以独立成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也是一首诗。

丰富的汉字由原始象形字发展而来,是对自然的诗意传达。汉字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据进一步研究表明,汉字起源于生殖崇拜文化,发明于太极文化,创造于画图、刻契、结绳、编贝等。早在6000年前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例:“日”写成⊙,而“水”字就像三道水波纹。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旦”字就在⊙下加一横,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美国诗人庞德早就看出中国汉字的美妙之处,曾做一首诗来模仿“旦”字,想用英文来展示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图形,但其表现出来的只是文字意义,而不是文字图形。随着汉字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结合象形字和会意字创造了形声字,解决了汉字的读音问题。这样相对于英语的以音寻意,汉字则以形表意,音义结合,比英语能更形象地描绘事物。相对于英语的二维视角,汉字的三维体系更加形象生动。

在文字从图画中脱胎出来,经过简化、抽象逐渐发展成一种约定的符号体系的过程中,印欧文字转向侧重表音的字母化路线上去,印欧人从原来表义的文字符号中选出一些代表音素或音节,确实很聪明,但同时也表明他们在建立文字符号体系上的失败。用几十个字母符号机械地与事物毫无内在联系地进行字母组合所形成的字母文字呆板刻意,表意僵硬,失去了文字表言达意的丰富内涵,这是字母文字天生的弱点。而汉字具有一种凝练、简洁和玉雕般的品格,表达同样的内容,汉文简洁精短(西文繁杂冗长),给人印象朴素而典雅、精炼而雄浑、饱含社会性、蓄含哲理,只需近6000个字左右就能表达清自然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且创造新词以适应新的发展随意入时,词汇无穷无尽。之所以汉字与字母文字有着如此大的差别,归根到一点,就是因为汉字源于自然、源于社会,经人类历史长河大浪滔沙顺理成章而成,是高度科学化、逻辑化、理性化、社会化的“活质”文字;字母文字则因由字母符号进行“游戏”组合而成,完全割断了文字与自然、社会、历史的内在必然联系,随着文字的发展,虽然也有了字根、字首、字尾,历史上也不断通过字母的细微变化衍生出新的文字来,却永远也改变不了其毫无生机、缺少理性的刻板的内在实质,是一种“死质”文字。这就是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庞德坚信,汉字图画似的可见性使汉语比西方记录语言的文字更具体,其辉煌巨制诗歌《比萨诗章》中可以看到汉字的比比皆是,在对某一意象进行描述的几行诗句出现后,往往要书写上一汉字,他相信每一个汉字或表意字是简单的成分联合在一起的复合体,这正是他要写的那种诗的缩样。由此可见,汉字字形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它不仅仅传递和表达汉字本身之义,而且还能够以形涵蕴抽象、复杂的形而上的诗意。

我们来看一首英语象形诗和它的汉语译作:

The Altar

A broken ALTAR,Lord,thy servant rears,

Made of a heart,and cemented with tears:

Whose parts are as thy hand did frame:

No workman's tool hath touched the same.

A HEART alone

Is such a stone,

As nothing but

Thy power doth cut.

Wherefore each part

Of my hard heart

Meets in this frame,

To praise thy Name:

That,if I chance to hold my peace,

These stones to praise thee may not cease.

Oh let thy blessed SACRIFICE be mine,

And sanctify this ALTAR to be thine.

祭 坛

主啊一个破祭坛是您的忠仆
用一颗心筑起又用泪水粘固:
它各个部分像由您建造,
匠人的工具哪里能碰到。
也只有人的心
才无比地坚硬,
除了您没有谁
有力量叫它碎。
所以我这硬心
凭它的各部分
合成了这形状,
把您的名颂扬:
所以倘若我有幸得安宁,
这些石块将不停颂扬您。
但愿哪我有作您牺牲的福分
愿您接纳这祭坛而使之神圣。

这首祭坛诗的书写和排列与通常的诗歌建行形式不同,产生了变异。类似于这种祭坛诗的诗歌,我们把它叫做“象形诗”。无论是英文原诗,还是翻译后的汉语诗,哪怕不读其诗内容,但从句子排列形状来看,我们都能感受到祭坛的庄重与神圣。这是图形给予人的直观形象感受,由此可见第一视觉印象给予人理解事物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将英文原诗的书写排列和汉字诗做个仔细的比较,会发现尽管英诗的建行外形看来像个祭坛,但细看却没有汉字诗那样建筑周密:前四行和最后四行就像通往天堂的阶梯,应像汉字诗那样构建严密,但原英文诗却是参差不齐,稍显随意。相比之下,翻译后的汉语诗在直观达意上更胜一筹。这就是英文与汉字运用在诗歌上的差异,从而产生形式上的不同美感。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众多汉字在一定规则下健行排列产生一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汉诗单从外形上讲就具有视觉审美感。汉字是方块字,排列起来十分整齐严谨,如五言、七言,是典型的豆腐干体;而宋词、元曲虽在排列上不是整齐划一,但由于模式固定,加之汉字一字一音表一意,因此具有相对的整齐性。相对的,英语单词的音节构成很不规范,词音不长,词形却可以一大堆,再加上英诗的音步以发音为依据,结果就造成其建行形式产生长短不均的现象。两相比较,在平均水平上,英国诗歌的诗行长度普遍长于中国诗歌的诗行长度。因此,若用汉语翻译英诗,可以很接近地模拟英诗的建行形式,但反过来却显得很困难。如詹姆斯•洛威尔的诗《泉水》:

Ever in motion,           常在动中,

Blithesome and cheery,       载愉载悟,

Still climbing heavenward,     永欲摩天,

Never aweary.            不知疲倦。

译诗很好地遵循了原诗的建行形式,而且以顿代步,更好地将诗行规范化。若反过来,能翻译得和洛威尔写的《泉水》一样吗?用英语翻译一首诗,要考虑到语法构架和词性搭配,因而会显得比原诗臃肿。从诗歌整体排列的外形上看,汉诗整齐,成一个竖着的长方形;而英诗则是加宽不长高,成一个躺着的长方形。相比之下,汉诗更令人积极向上。

在诗歌外部视像审美层次上,汉语在世界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印欧语过于符号化,不能在语形视像上体现出诗歌的内涵与韵味。因此很多英国诗人尝试利用英文字母的拆分重组,或者诗句间的造型来构筑具象诗。虽然在外形上有所改善,但往往产生一些非常牵强的东西,诗不像诗,图不像图,有时甚至荒诞不经。如卡明斯的图形诗读起来令人费解,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形诗,而只是一些英文字母游戏。如《落叶》:

l(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有谁能在第一眼就看出这首诗的意思,无论丛图形还是意义。只有当我们了解其诗的含义loneliness(a leaf falls),才觉得这首诗有了意义。有趣的是第三行和第四行“af”与“fa”,就像翻飞的落叶,具有了动态感。但这只是字母的重组给我们带来的头脑中的想像,并不是视觉上的直接冲击。由于英语拼音文字的特点,相比之下,诗句的重组就比单词的重组显得高明得多,至少在直接明了的基础上还能发挥一些想像,但其字母的多少参差不齐,逊于汉字,如罗杰·麦高的《四十岁——爱情》:

middle     aged     中     年

couple     playing    夫     妇

ten—      nis      打     网

when      the      球     打

game      ends     完     了

and       they     网     球

go       home     往     家

the       net      走     球

will      still     网     仍

be       be—     在     两

tween      them     人     中

               间     留

汉字本身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是以表意为主要特点的立体型块体文字,“因字赋形”是选字的基本准则。据形释义,形义联想。汉字能看懂但不一定会读,英文会读但不一定懂其义。汉字意象的传达更多有赖于字形,以图形达意,浓缩更大的信息量。一个汉字就形成一幅图,一首汉语诗就是一个连续的画卷,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在与外延;相对于汉字与汉语诗,整个英语象形诗构造一个象形字,表达一种事物。英诗在建行形式上借助图形来弥补符号化的不足,创造出一种新型有趣的象形诗,也叫做祭坛诗(the altar poem),是从17世纪玄学诗派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图形诗《祭坛》发展而来。赫伯特在祭坛诗的建行形式上独树一帜,并影响后世英语诗歌的改革。让我们再看看他的又一创作《复活节的翅膀》:

Easter Wings

Lord,who createdst man in wealth and store,

Though foolishly he lost the same

Decaying more and more

Till he became

Most poor;

With thee

O let me rise

As larks,harmoniously,

And sing this day thy victories;

Then shall the fall further the flight in me.

My tender age in sorrow did begin;

And still with sicknesses and shame

Thou didst so punish sin,

That I became

Most thin.

With thee

Let me combine

And feel this day thy victory;

For,if I imp my wing on thine,

Affliction shall advance the flight in me.

每一节诗像一个祭坛,又是一个展翅的蝴蝶,而整首诗就像双飞的天使。而这一切,汉语只需用一个字“飞”,就能准确无误地进行理念的动态表达。英语象形诗则需通过形象的建行形式来模拟事物,来完善高度符号化的字母文字之间的无联系现象,通过视觉来丰富诗歌的内涵,明确诗歌的达意,缩短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承继古代与现代的沟通,深化对诗歌的从形到意、从意到形的理解。

对于一个敏感的诗人而言,字、词、句,都要具有特殊的美感。汉字不假外求,天生就具有形象生动的直观却又抽象的表形达意的作用,为审美主体观照、进入客观世界的物象提供了直接相通的契机与桥梁,汉字的笔形结构时时使人们将想像世界与现实世界交融,从而进入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每一个汉字都具有诗情画意,是语言文字中最有效的诗歌载体。相较之下,英语文字高度符号化的字形结构丧失了与客观世界物象直接相通的契机与途径,在构造与达意上只得借助更多的抽象化、概念化的东西,以至于在英国诗歌中造成一种如果不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就不叫好诗的现象。因此英国诗人力求在语形视像上创新,将字母尽可能巧妙地拼合成各种图形使之具有某种含义,从而产生一种类似汉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王维国语)的美感——外在美与内在美俱在。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黄雨石.英汉文学翻译探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5.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Abstract:The Chinese language is a kind of sign writing,and its form functions strongly in expressing the connotation.It does not only deliver or show the meanings of the character itself,but also connotes in its form the abstract,complicated and metaphysical poetic pleasure.That is to say,the Chinese character is so vivid that each of them can be independent as well as to be matched to express the idea.Each Chinese character is a painting,and also a poem.In contrast,English consists of letters,Therefore,it should be expressed in a vivid composing style —the altar poem — to imitate the things,and perfect the none-linked phenomenon between the highly symbolized letters.It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poetry through vision,clear the expression,and make close of the poet and readers.It acts on the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 ancient and the modern,deepening the comprehension to poems from form to the idea,and idea to the form.

Key Words:sign writing;letter;the altar poem;poetic pleasur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