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谓“译外功”

何谓“译外功”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语:何谓“译外功”?“译外功”这个词,我先是从书法界那里“引进来”的。我对“书外功”的提法非常信服。差距在棋外,即“棋外功”。虽然以前没有人用过“译外功”这个词,我们也不妨试用一下吧。其实,例句中的something of everything,在很大程度上,有“译外功”的分量。但在某种程度上,“译外功”比起“书外功”来,涉及的范围更广,要下的功夫更深。吕叔湘说的第三道关,就是“译外功”。

导语:何谓“译外功”?

“译外功”这个词,我先是从书法界那里“引进来”的。

1989年我在肇庆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会议上,听了省级书法大师关于“书外功”的讲座,很受启发。书法大师说了个例子:即使一个人的书法功力很好,如果文史修养、文字功夫不足,亦即“书外功”欠缺,也就不能显示出其书法艺术的魅力;如果他写了一个“我很高兴”的条幅,人家是不会挂起来的。可是,如若条幅的内容换上了“乐也融融”,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我曾经接待过日本岐阜市市长时田浩先生,也访问过该市。时田浩市长也是位书法家,一手行书汉字写得飘逸潇洒。他写的内容,一方面符合国际交流的语境,一方面流露出他对包括孔子儒家学说在内的汉学的博学内涵。例如,他访问广东肇庆市(那里有敦请鉴真大师东渡日本的岐阜先贤荣睿的纪念碑亭),写的一个条幅就是:德不孤,必有邻。我对“书外功”的提法非常信服。

后来,我陆续看到有关行业对“行业外功”的论述。

财务界,很多杰出人士,让人出乎意料地认为:CFO(首席财务官)攀登上职业高峰的原因不在于专业技术,更多的工夫应该花在财务之外,即“财外功”,包括宏观思维、战略视野、沟通能力、领导才能、职业精神……

当年,围棋界有人认为:中国的年轻棋手与韩国相比,无论是天分还是资质都绝对不差,但为什么在世界大赛上,却总是让韩国棋手独占鳌头呢?差距在棋外,即“棋外功”。

古人说:要做诗,“功夫在诗外,万事理皆通”——这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警句了。

2008年8月4日,正在上海参加世界翻译大会的黄友义在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认为学外语的就可以当翻译,“其实会外语只是条件之一,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传播的能力”。所以,优秀的翻译人才要对本国文化和对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到最后你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文化”。这位中国译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国际译联副主席、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的黄友义这一席话,应该能帮助我们了解“译外功”。

显而易见,从事翻译工作也是这样,仅有语言文字的工夫,还是不够的。Thomas Huxley(著名生物学家,1825—1895)说过:Try to 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 and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让我们点化这个名言为翻译工作者“量身定做”下列这个句子,也许对这个题解有点例证说明的作用。

A translator has to know everything of something and something of everything.

要将这个句子译好,就需要一种按字面意思翻译以外的工夫。虽然以前没有人用过“译外功”这个词,我们也不妨试用一下吧。

译文一:一个口译或笔译人员对一些事情要什么都懂,对什么事情又要懂一些。

译文二:翻译人员对专业学问要无所不晓,对百科知识又要略知一二。

译文三:翻译人员搞学问,既要精深,又要广博。

从上述的三种译文可见:译文一虽形似,但文字工夫不足,略欠文采;译文二只稍施文采,用了“无所不晓”和“略知一二”,趣味盎然,口语化却不失“雅”,适宜于口语场合,但要求“无所不晓”有点绝对,而只是“略知一二”又嫌不足;译文三的结构,已脱乎原形,既凝练而神似,又不佶屈聱牙,可称雅俗共赏,译出原意了。

其实,例句中的something of everything,在很大程度上,有“译外功”的分量。但在某种程度上,“译外功”比起“书外功”来,涉及的范围更广,要下的功夫更深。

吕叔湘先生说过,要做好翻译工作,首要条件是了解原文,而要彻底了解原文要过三关:“第一道关是词汇和文法,第二道关是熟语,第三道关——也是最难的一道关,就是尽可能掌握‘杂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人情风俗,俚语方言,历史上的事件,小说里的人物,五花八门,无以名之,名之曰‘杂学’”。

1990年,我在广东省外办举办的全省外事翻译培训班授课时,以“译外功”名之,于1993年在《中国翻译》上发表论文,在题目上以“译外功”名之,在各地的翻译学术讲座上,都以“译外功”名之。吕叔湘说的第三道关,就是“译外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