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演讲稿用语规则

演讲稿用语规则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演讲稿用语规则演讲稿的用语和我们日常的写作用语有相似点,表现为对字词的锤炼和对语句的斟酌上,但日常的写作用语更多地集中于书面语言,而演讲稿的用语是将书面语和口语进行的有机结合。演讲稿用语的总的规则是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因此,演讲稿的用语既要通俗,又要灵活,并富有感染力。

四、演讲稿用语规则

演讲稿的用语和我们日常的写作用语有相似点,表现为对字词的锤炼和对语句的斟酌上,但日常的写作用语更多地集中于书面语言,而演讲稿的用语是将书面语和口语进行的有机结合。一些语句写在文章里,从视觉的角度可以看懂,一旦讲出来,却不一定能听懂。

演讲稿用语的总的规则是语言的大众化、通俗化。因为演讲的时候,语言稍纵即逝,如果不通俗明白,听众听不清楚、不理解,那就影响了演讲的效果,阻碍了演讲者与听众的思想交流。

什么是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呢?叶圣陶先生说过:“通行的说法是大多数人用来传达意思的,是大多数人说惯听惯了的,咱们拿来用,就一丝不隔。语言出在咱们的口里心里,意思透进人家的耳里心里。不太通行的说法,绕一些弯子的说法就不然,即使意思没有错,人家总觉得有些儿分生、不自然,这多少就是隔。”[6]体现在演讲中,就是:

1.不用生造词语,特别是行话和网络中不规范的词语;

2.把生僻的词换成常用的词;

3.把文言词(包括部分成语)改换或删去;

4.把倒装句改成正装句;

5.把长句改为短句,整句改为散句;

6.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7.恰当使用大众化的通俗语言及方言词;

8.用浅显的语言解释难理解的术语。

演讲稿用语在字词上的转换是最多的。比如,书面语的“此时”,演讲语可用“这个时候”,书面语的“良久”,演讲语可说“很久”,文言词“未加”,演讲语可用“没有”等等。

汉语词的发展趋势是将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向双音节词靠拢,显现出了汉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由于双音节词字节对称、音韵和谐,富有均衡美、回环美和节奏感,不仅读听顺口顺耳,而且容易记忆。因此,演讲稿在用语设计上,应将更多的单音节词或多音节词改换成双音节词。比如,“视”为单音节文言词,现代汉语将它只看作一个语素,需要与另一个语素搭配。因此,可将它改为双音节词“认为”,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此外,一个论题转换写作角度来写,也能收到奇效。如有一篇题为《生我是这块土地》的演讲稿,作者没有从正面去论述“科学文化知识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钥匙”之类的论点,而是通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来说明:一年暑假,在家乡的一个小山村,一位30岁左右的有六个孩子的中年男子,正拎着口袋准备去领救济粮,当被问及:“这山上这么多山货,你们就不会加工点产品,卖到县城去吗?”这位父亲反问道:“啥,产品?啥叫产品?”这位父亲的一席话,不正好从反面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吗?这比单纯地说教更能说明问题。因此,演讲稿的用语既要通俗,又要灵活,并富有感染力。

1995年,余秋雨在四川大学做了一次题为《世纪之交的中华文化》的演讲,“文化”一词是一个宽泛而抽象的概念,直面论证可能说不清楚,反而会造成演讲环境的沉闷、呆滞。余秋雨看清了这点,在演讲中,他巧妙地转换角度,把抽象的观点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进行演绎,收到了通俗易懂的效果。如讲到文化圈中的是非问题时,他绕了弯子:“譬如我们进百货公司,我们不买的东西,不买就是了,但绝不骂它,即使一个老农民心里在抱怨:‘这么薄,这么透明,还叫袜子?还这么贵。’但他一般不会破口大骂,这是正常人的行为,我们叫它百货公司意识,相互争斗的人们需要一定的百货公司意识。”“百货公司意识”一词就阐述清楚了问题,并且给人一种新奇感。而这些,都是我们在写作中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