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的出版概况

年的出版概况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之一,也在努力开拓外地市场,展示香港出版及印刷业界的创意成果,塑造更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香港业界继续争取到特区政府“创意办公室”的支持,分别在2012年伦敦国际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和台北书展设立“腾飞创意——香港馆”。商务及中华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两家民营出版社,与时代共同发展,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蜕变。商务2012年重新布置铜锣湾旗舰店并增设二馆,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书店。
年的出版概况_2012 ~2013 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

(一)相对稳定的出版格局

在两岸三地中,相对于内地和台湾地区,香港面积小、人口小、市场小。内地每年新书出版量达20多万种、台湾新书有3万~4万种。香港除去教科书,每年综合类的新书,出版量估计最多不到3000种,从数量上讲,实在是微不足道。虽然如此,由于香港的独特历史环境和传统,它是一个国际城市,中外文化并存。特区政府一直奉行出版自由,出版图书的门坎较低、限制较小。在此背景下,香港形成了出版自由、多元丰富、百花齐放的格局。在如此狭小的市场中,充满选择,这是读者之福,同时充满竞争,却是本土出版社之苦。过去在缺少特区政府关顾(关注[1])和资助下,香港业界一直是自力更生,不同规模、不同资本背景的出版社和图书零售经营者,努力自强,各放异彩。

在图书出版方面,香港只有综合出版(指一般出版)和教育出版两个范畴。在过去几十年,香港业界用创意、策划能力、优质的设计和制作,出版了不少优秀作品,影响香港,并透过(通过,下同)版权合作和不同方式,影响两岸,推动华文出版,推动文化发展。时至今日,香港出版在某些领域仍保持很高水平,例如在教育、生活百科、历史文化、英语学习、时潮(时尚,下同)等范围,香港还有相对的优势。

(二)创意文化产业转型的努力

香港特区政府曾提倡以六大产业发展作为香港未来的重心,创意文化产业是其中一项。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之一,也在努力开拓外地市场,展示香港出版及印刷业界的创意成果,塑造更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香港业界继续争取到特区政府“创意办公室”的支持,分别在2012年伦敦国际书展、北京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和台北书展设立“腾飞创意——香港馆”。香港馆以书展为平台,为业界开拓向外拓展商机,成果获得特区政府和业界的一致肯定。

(三) 出版社庆典——传承与发扬

2012年适逢两家老牌出版社中华书局100周年及商务印书馆115周年的庆典。商务及中华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两家民营出版社,与时代共同发展,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蜕变。百年老店,说来不易。香港中华为庆祝100周年,除配合北京中华外,在香港也举办了多种具有文化意义的活动,包括出版了《中国经典文库》、《香港散文典藏》等巨著,邀请著名学者陈鼓应教授主讲庄子等。商务2012年重新布置铜锣湾旗舰店并增设二馆,又在香港中文大学开设书店。另外,专业音乐社百利唱片2012年也迎来50周年。香港虽属弹丸之地,却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悠久历史的出版社在此根植,表现了香港出版的多元内涵。

(四)教育出版的风起云涌

由于教科书价格问题,特区政府教育局于2010年提出“教材分拆方案”,要求业界将教材分拆定价,希望能降低教科书的开发成本,令教科书价格下降,引发了教科书业界与教育局争议。2012年教科书风波未停,矛盾更进一步激化。教科书业界认为政策一刀切,已出版教科书的教材多年来已送予学校,学校在没有额外经费情况下,根本不会购买。若因教材分拆定价,教科书要下调价格,出版社会因此蒙受损失。另外,学校历年都习惯了接受出版社赠送教材,要畅顺(顺利)实行教材分拆,需要教育局作出明确通知,规定学校改变做法。因此,业界对于教材分拆方案的一贯立场是:要求局方分阶段推行,并要有合适的配套机制,特别是向学校提供购买教材的额外拨款。

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冗长讨论,教育局仍拒绝接受业界以上的要求,并提出考虑推行教材招标及自行出版教科书,令业界与教育局谈判破裂。

谈判中断,但业界基于公众利益,仍决定信守承诺,于2012年起逐步推行分拆方案:先将新出版的教科书分拆定价,再推及至初中及小学其他已出版的教科书。但是,在业界5月初公布实行教材分拆方案后,教育局单方面宣布学校仍可自行决定是否可免费收受出版社教材,此举无疑令分拆方案难产。教育局的“出尔反尔”,令业界哗然和不满。业界最终向特区政府属下的申诉专员公署投诉教育局行政失当,双方关系彻底破裂,成为当时的新闻头条。此后,教育局“反击”,提出“电子教科书市场开拓计划” (EMADS),鼓励学校与各方业界发展电子教科书,为学校及家长提供更多选择,以减少学校过份依赖教科书的情况,令教科书书价受压。同时,又推出电子教科书送审和限价等措施,教科书业界觉得局方事前未有咨询,政策对业界也不公平,没有积极参加,令“电子教科书市场开拓计划”成效存疑。

电子教科书是教育出版的新趋势,近年来亚洲多国及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内地都积极发展电子教与学。电子学习是一种范式转移,需要作长远的部署规划和投资。但压低书价、有损教科书业界的利益,又缺少完整的发展蓝图和配套,成效如何令人存疑。同时,发展电子学习成本不小,学生或学校需要购买硬件及软件,也需要有相应的基建与培训,支出或许不比教科书便宜。教育局与业界过去的合作伙伴关系破裂、教材分拆是否继续下去、电子教材如何推展(推广),很多问题及政策悬而未决。恐怕香港的教育出版会风起云涌,变化难测。

(五)电子出版:预期的并未发生

一两年之前,香港的电子书出版曾经被炒得热哄哄,但近年话题已很少再被谈论。电子阅读器及无线流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未能惠及出版,也没有改变使用者的阅读习惯。香港的一些调查显示,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计算机的主要功能,仍是上网及收发邮件。香港部分出版社都曾努力尝试推出电子书,但市场未成规模,电子书至今还没有明显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看到两岸的一些情况,香港都没有出现:既无内地的手机书市场,也无台湾地区的网络杂志市场。此外,由于香港特区政府及学校无政策或经费来推动电子书图书馆,因此香港也缺乏海外电子书的集团采购。可以说,香港电子书预期可以发生的,都未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