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双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苏吉芳 黄昊
双流县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幅员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8个镇,6个街道,总人口93万余人,是成都市二圈层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双流县以建设“四维”公共服务体系(“四维”即:政策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的有机统一)为总体导向,借脑借智,创新突破,从满足群众服务需求入手,努力促进劳动保障工作加快发展科学发展。
一、劳动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2003年以来,双流县统筹推进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为中心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作为“三个集中”的发源地,大拆迁、大开发、大建设,一直是双流近年来最大最基本的县情。县情折射民意,民意决定需求。劳动保障工作在社会转型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
1.城乡就业压力加大
统筹推进“三个集中”,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和土地参与流转的农民亟需转移就业;下岗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再就业压力客观存在;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决定了全县38.5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将长期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压力加剧,培训工作的繁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县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调整劳动力结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更加迫切。
2.社保业务急剧增加
失地农民人数刚性攀升,户籍改革带动城市扩容,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凡此种种不断加大社保业务量。同时,双流近年迅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伴随劳动用工大量增加,劳资纠纷案件不可避免地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与日俱增的庞大业务完全依靠县级机构经办极不现实,业务下沉、服务前移势在必行。
3.服务需求与服务项目倒置
毫无疑问,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人民群众的需求升级,而需求升级必然要求政府服务功能同步甚至超前升级。但由于历史原因,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引起长期足够重视,逐渐演变成今天制约劳动保障跨越发展的薄弱环节。服务需求最多的地方服务项目设置反而最少,这种倒置现象,直接造成服务与需求脱节,在事实上加剧城乡服务的不均等,政府行政和群众办事成本居高不下。另外,2004年,双流机构改革,镇(街道)劳动保障所撤消编制后并靠在社会事业办公室,人员混岗使用,一人多责一人多岗的现象比比皆是,机构不健全,职责不落实,工资待遇低,保障条件差,在队伍建设层面加剧了工作推进的难度。
现实的困难传递转化为工作压力。劳动保障部门认识到,没有一流的载体依托和平台支撑,业务不下沉,服务不前移,任何好的政策都无法得到及时贯彻落实,一切良好的工作愿望都只能沦为空谈。为此,双流县抢抓试点机遇,系统思维,超前谋划,创新提出人员配备专职化、硬件配置标准化、制度建设长效化、城乡服务均等化“四化”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改进推动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升级。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中心,推动平台建设快速升级
统筹城乡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方向是建成政策制度、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四维”公共服务体系,核心内容是政策制度城乡统筹,组织架构覆盖城乡,运行机制上下贯通,保障措施财随事需。围绕“最大限度方便人民群众,最大程度降低社会成本”的总体目标,劳动保障部门注重效益公平,明确“四化”工作思路,不遗余力地在全县范围大力实施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1.人员配备专职化
目前,全县共聘用劳动保障协管员334名。按照专职化要求,上岗前进行一个月的封闭培训和顶岗实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上岗后仍需每年接受至少一次业务轮训;坚持“谁用谁管”的原则,各镇(街道)须与协管员签订劳动合同,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县、镇两级财政预算,协管员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与社区(村)两委干部等同,并随市平工资变动每两年调整一次。从目前工作状况看,专职化对改进协管员工作作风、提升协管员综合素质、提高中心(站)工作效率不无裨益,既能有力地促进队伍建设,也能基本满足当前劳动保障服务所需。
2.硬件配置标准化
双流县投入3700万元,适度超前打造的西部一流人力资源市场已投入运营,为均等化劳动保障服务覆盖城乡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全县所有村(社区)、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已设立服务站256个,其中,社区148个,村106个,大型农民集中居住区2个,机构实现全域覆盖;办公场所由政府分类指导,通过门面型、办公室型、办公室加窗口型等多种形式,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少,需大则大,宜小则小,从2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均按“新三化”标准有效落实;财随事需,劳动保障部门大力争取县财政支持,从业务经办、数据安全、信息查询、信息发布四个分类为各中心(站)配齐配足电脑、打印机、扫描仪、读卡器、写卡器、触摸屏查询机、LED大屏、液晶电视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再造流程,推行网上经办,努力实现就业社保服务从“老百姓跑路”转变为“政府跑路”。
3.制度建设长效化
双流地理地貌特殊,同时兼具平坝、浅丘、深丘特征,各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量及工作重点大不相同。为此,劳动保障部门高度重视权重导向机制,量身定做个性化考核方案,利用“问题推动法”切实督查充分就业和社保扩面;在绩效考核管理上,先后制定出台《村级公共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管理考核实施办法》、《村(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工作制度职责》、《村(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协管员工作制度职责》,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组织,镇(街道)服务中心和村(社区)议事会共同参与,分半年和年终,实行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考核。2012年,劳动保障部门优先考虑协管员队伍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努力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工作人员(专职)工资1100元/月的基础上,增设800、1000、1200元的季度工作考核奖励。一系列举措,旨在从制度上巩固提升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以强化目标考核管理为推手,更好更切实地改善和发展民生。
4.城乡服务均等化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一直致力于为城乡居民提供近距离、同质化的就业社保服务,凝炼实践创新“两免四制”,率先探索村级医保结算。目前,涵盖就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维权核心服务内容的75项业务中,有36项已下沉到村(社区),需求与服务的倒置现象正在得到有效克服。
三、当前建设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基层劳动平台建设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双流县现有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还面临一些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繁重,人员紧张
目前全县各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大部分仅有1~2名工作人员(事管中心主任)为正式编制人员,各村(社区)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工作人员均无编制,且部分基层平台仅有一名专职协管员。
2.存在经常变动问题
不少协管员刚对劳动保障工作有所熟悉,又因待遇或其他原因离开劳动保障工作岗位,导致工作队伍不稳定,使劳动保障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四、解决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工作建议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1)自上而下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体系、考核体系和工作体系。
(2)加强政策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市上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3)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通过考核促使乡镇政府把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
2.加强资金扶持,保障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经费
劳动保障工作涉及民生,基层机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就业服务、社保扩面、基金征缴、工伤协查、政策宣传、劳动者维权等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成本逐年增加。要进一步加大对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的投入,将基层机构的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统一预算,逐年增加,将资金安排实现制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