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治安管理的举措创新

社会治安管理的举措创新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一些社会治安混乱区域, 要采取综合措施,严打区域性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尽快改变面貌。
社会治安管理的举措创新_公安机关视野下的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研究

(一) 紧紧依靠党委、 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公安机关是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 但绝非包打天下的“唯一力量”, 公安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要充分借力, 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统揽全局, 协调各方” 的政治优势, 推动建立党委、 政府统一领导、 公安牵头、 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 齐抓共管、 联合整治、联合行动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格局, 实现由“社会管理国家化” 到“社会管理社会化” 的管理本位转换。 首先, 要依法履职,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专门作用推动创新, 把该管的很好地管起来, 解决缺位、错位的问题。 其次, 要紧紧依靠党委、 政府的领导, 争取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做到“四个纳入”, 即纳入第一责任,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政法机关的整体部署, 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范围, 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 再次, 要积极为党委、 政府当好参谋, 充分发挥政府、 社会组织、 基层自治组织、社会成员四大管理主体的作用, 形成机制互联、 功能互补、 力量互动的多元化社会管理新体系。

(二) 创新人口动态管控机制, 努力破解人口管理难题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 管住了人, 就管住了社会、 管住了治安。 全市各级公安机关要按照“公平对待、 服务至上、 合理引导、 创新管理” 的原则, 完善“以证管人、 以房管人、 以业管人”的新模式和“一般人口常规管、 外来人口跟踪管、 高危人群重点管”的分层分级管理模式。 一要管控好流动人口。 要认真学习借鉴广东公安机关全面实施居住证“一证通” 的经验做法, 探索建立办证、就业、 租房三种管理手段合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 把在辖区工作生活的所有人都纳入实有人口管理, 给予本地化待遇, 实行市民化、 亲情化、 人性化服务。 要主动适应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要求, 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实行“一元化” 户籍制度, 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平等待遇。 进一步放宽城市、 城镇落户条件, 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市、 城镇转移。 二要关注好特殊人群。 依托“大情报” 平台, 对7类重点人员建立常态化预警管控机制, 及时掌握动态轨迹, 提高发现率、 在控率和处置率。 对一些犯罪情节轻微人员、 刑事解教人员、 重点青少年以及一些特殊人员等, 要协助配合有关部门逐一落实社区矫正、 工作安置、 教育培训、 帮教管控等管理服务措施。 三要管理好境外人员。 将入境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管理, 构建境外人员入境签证、 停留居留、 住宿登记、 租房居住备案审批、 出境等全过程的动态综合管理体系, 并依法处理外籍人员“三非” 问题, 妥善处置涉外事件。

(三) 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机制, 进一步提升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水平

按照全面设防、 一体运作、 有效管控、 精确打击的要求, 建立健全点、 线、 面结合, 网上网下结合, 人防物防技防结合, 专群结合, 打防管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一要紧紧抓住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城乡结合部、 城中村等重点地区, 容易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 出租屋等重点部位, 容易滋生“黄、 赌、 毒” 等犯罪活动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 美容美发等重点场所, 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物流、 快递等新兴行业, 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枪支弹药、 爆炸物品、 管制刀具等重点物品, 加强日常监管, 在防范管理中确定打击重点, 在打击整治中发现防控漏洞。 二要加快推进“天眼” 工程建设, 将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作为公安机关战斗力新的增长点, 探索建立“政府主导、 统一规划、 公安主管、 分类建设、 运营商承建、 社会参与” 的建设运行模式, 全面加快以视频监控系统、治安卡口系统和车辆自动识别系统为重点的“天网” 工程建设, 使其与街面防控、 社区防控、 单位内部防控等“地网” 相融合, 并探索建立人员轨迹、 车辆轨迹、 手机信号轨迹“三轨联控” 机制, 真正构筑打击违法犯罪的“天罗地网”。 三要进一步深化重点区域社会治安整治工作, 以城中村、 城乡结合部为重点, 对大型集贸市场、路边店、 特种行业、 娱乐服务场所等社会治安重点区域开展经常性的大排查、 大整治。 对一些社会治安混乱区域, 要采取综合措施,严打区域性违法犯罪活动, 确保尽快改变面貌。 四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突出抓好以防火、 防爆、 防重特大交通事故为重点的治安隐患排查整治, 积极推行消防安全“防火墙” 工程和民用爆炸物品“一体化” 管理模式, 重点加强源头预防长效机制建设, 及时剔除各类隐患, 坚决预防和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四) 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步伐, 全面提高公安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加快“三大平台” 的建设应用步伐, 通过信息化手段, 把社会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 单位, 强化信息数据的深度应用, 努力将海量信息资源转化为公安机关的核心战斗力。 一要大力推进情报信息平台的实战应用。 要加大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力度, 努力实现对人、房、 车、 场、 物、 网、 事等基本要素信息的互通共享, 基本实现对7类重点人员的动态管控, 并逐步将平台功能向警情分析发布、 重大事件预警防范拓展, 实现对各类社会管理要素尤其是治安热点、 盲点、 乱点的适时、 动态、 全程监控。 要依托情报平台和警综平台等的联动应用, 大力推进网上作战, 探索建立网上摸排、 网上串并、网上缉捕、 网上控赃等一套紧贴实战的技战法, 建立专业化网上作战队伍, 全面提升信息化合成作战能力。 二要积极创新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 整合全市公安政务网站, 探索开设“网上服务大厅”, 按照“应进尽进” 的原则, 将各种窗口服务尽量向网上大厅延伸, 实行网上“一站式” 受理、 “一网通” 服务, 特别是在治安、 消防、出入境、 道路交通等管理领域, 推行“外网受理、 内网管理” 审批模式。 要建立网上公安局、 网上派出所, 完善网上警民交流、 互动、沟通等功能, 依托公安信息网, 全面推行“便民利民E网办”, 使信息化建设成果更多地方便群众的生活。 三是要积极创新公安队伍的考核管理。 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建立起一套简便易行的网上考核办法, 并以情报平台动态管控考核、 社区警务信息化考核、 执法质量网上考核为重点, 完善民警绩效考核机制, 把考核结果与提拔奖励挂钩, 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 严格网上管控, 加强“虚拟社会” 管理

互联网是新技术、 新媒体, 更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阵地。 公安机关要统筹掌控网上网下两个阵地, 着力解决虚拟社会对现实社会负面影响日益突出的问题。 一是实行网上网下联动管控。 要开展网上维稳、 网上侦查、 网上引导, 把网上侦查和网下查控有机衔接,建立既对网上违法犯罪“落地查人”, 又对现实社会中各类重点人“上网跟踪” 的机制, 实现对群体性事件、 涉警舆情炒作、 网上渗透破坏和信息化违法犯罪的网上网下联动管控。 二是开展网上对敌斗争。 针对境外敌对组织和人员在网上的破坏活动, 要尝试建立网上工作据点, 及时搜集掌握网上敌情特点、 规律等基础资料, 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进攻, 牢牢掌握网上对敌斗争的主动权。 三是探索创新网上侦查手段。 针对网上信息诈骗和网上赌博、 色情等新型犯罪活动, 研究采取有效的侦查手段, 精确防范打击。 同时, 积极探索网上作战技战法, 拓宽侦查破案渠道。 四是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机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网上事件炒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要建立专门网上舆情队伍, 明确网络舆情监督引导人员, 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正面引导, 分化瓦解热点、 炒作。 特别是针对涉警舆情, 要迅速遏制负面舆论的传播扩散, 对网民的反映、 关切及时作出正面回应, 有效引导主导舆论, 努力营造公安工作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六) 以强化公共安全为核心, 创新公共管理服务

公共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各级公安机关要始终把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注民生、 惠及民利、 维护民权、 保障民安。 一要提供优质服务。 逐步将部分车管权限向交警大队和中队下放, 建立“流动车管所”, 方便群众办理车管业务, 让群众少跑路、 少折腾、 少花钱;抓紧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 理赔机制, 缩短事故处理时间; 全面推行消防监管错时工作制, 对重大项目、 重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 出入境部门要开展温馨提示服务, 防止出国留学、 务工人员上当受骗。 二要健全应急机制。 以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建设为核心, 健全统一指挥、 反应灵敏、 协调有序、 扁平化的应急管理机制, 有效应对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 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危机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 三要深入推进“大调解”。 不断完善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节处理机制, 加强信访工作, 加强“大调解” 体系建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