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汇报

政治引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汇报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情况下,强调各类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可。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形成多主体合作治理结构。因此,城市管理主体之间合作治理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根据城市管理不同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优势,形成界面清晰、功能区分的复合体,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相互补充,进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城市管理中合作治理的目标是构建相互支持和良性互动的治理框架,共同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
城市管理主体之间的合作治理_从管控到服务 城市治理中的“城管”转型

进入21世纪,在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由于国家—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随之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无法再通过单一地或者计划方式、市场方式寻求解决之道,有些相互依存的形式也不适合单纯地以行政命令或市场机制进行调整。在此情况下,强调各类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原则得到广泛的认可。

公共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形成多主体合作治理结构。多主体合作治理结构意味着社会各类主体(包括行政组织、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社会公众、营利性组织等)在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合作和互动的过程或制度,尤其是通过建立共同协商和广泛参与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进而建立政治稳定与社会活力相统一的社会秩序;建立社会共同体的网络组织,实现非行政性的纵向沟通和横向联系;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培养社会的自治意识、自治能力和自治习惯。

现代社会要求形成合理的公共治理结构。所谓公共治理就是社会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公众乃至企业等)之间合作和互动的过程或制度,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共同协商和广泛参与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城市在全球发展和国家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之间利益诉求的差异不断凸显,同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其强大的力量快速地改变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利益结构,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和社会利益的分化性大大提高,由政府统管城市社会所有方面的治理方式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不仅需要社会组织来协助政府进行城市的有效治理,而且要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充分合作来实现城市的社会共治。也就是说,现代意义上的合作治理不再是以政府为中心、社会组织为辅助的治理,而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相互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治理。

因此,城市管理主体之间合作治理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根据城市管理不同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优势,形成界面清晰、功能区分的复合体,既发挥各自优势,又相互补充,进而提高城市管理的整体能力和水平。城市管理中合作治理的目标是构建相互支持和良性互动的治理框架,共同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

【注释】

[1]联合国人居中心:《城市化的世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2]诸大建:《管理城市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蒙吉军:《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4]钱俊生:《科技新概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5]姜杰、彭展、夏宁:《城市管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6]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 6页。

[7]黄丽:《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8]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载《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9]林尚立:“民主的成长:从个体自主到社会公平”,载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5页。

[10]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和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11]G.Caiden.Reform or Revitalization//G.Caiden and H.siedentopf(ed.).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ive Reform,Lexington,Mass.Lexington Books,1982.

[12]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 4页。

[13]David Osborne and Peter Plastrik.Banishing Bureaucracy: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M].Penguin Group,1997,P39.

[14]S.Hale and A.Hyde.Reengineering in the Public sector.Public Productivity&Management Review, 1994,Vol.18,No.2,pp.127 131.

[15]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3页。

[16]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17]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8]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9]诸大建:《管理城市发展: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 5页。

[20]徐静:“城市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一般分析框架”,载《珠江经济》2008年第5期。

[21]赵挺:“国内近10年城市治理文献综述”,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22]葛海鹰:“经营城市与城市治理”,载《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期。

[23]丁健:“论城市治理——兼论构建上海城市治理新体系”,载《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4]王佃利:“城市管理转型与城市治理分析框架”,载《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12期。

[25]孙荣、徐红、邹珊珊:《城市治理:中国的理解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26]徐静:“城市治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一般分析框架”,载《珠江经济》2008年第5期。

[27]踪家峰:《城市与区域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28][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29]Wegelin.E,K.Wekwete,F.Vanderchueren.Options for municipal actions in poverty reduction. Washington:Urban Management Program.1995.

[30][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1]聂振光:《香港工商管理的经验与借鉴》,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32]戴星翼:《城市环境管理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16页。

[33]具体参见http://www.faneuilhall.com/。

[34]Gehl,J.,Gemzoe,L.New City Spaces[M].The Danish Architectural Press,2000.

[35]徐邦友:“社会变迁与政府行政模式转型”,载《浙江学刊》1999年第5期。

[36]张良:《公共管理学(第2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37]王锡锌:“参与式治理与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活化——‘一体多元’与国家微观民主的建设”,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6期。

[38]陈剩勇、赵光勇:“参与者治理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8期。

[39]赵光勇:“参与式治理:通过‘参与’实现地方‘治理’”,载《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11期。

[40]赵光勇、陈剩勇:《政府改革:制度创新与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道变革的杭州经验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 1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