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资本为最高原则的世界

以资本为最高原则的世界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一书中,认为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后帝国主义时代,他们称为帝国时代。
以资本为最高原则的世界_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

如果说资本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非常需要国家的帮助,那么在世界市场的基础上,资本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任何国家都无法控制的跨国力量,金融资本就是它的典型代表。世界市场的形成,为金融资本大举进出任何一个国家提供了可能,由于金融资本的趋利性和投机性,加上对冲基金不惜做空打击一个国家的恶意做市,投机性的金融资本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秩序的最不安定因素。1929年至1934年世界经济危机、1987年10月西方股市地震、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1992年欧洲货币风暴、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直到今天的国际金融危机,无不突现出国际金融资本的超国界力量。日本、美国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国,但是在全世界流动的金融资本面前,同样遭受重创。投机性的金融资本已经成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而且它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如何驾驭这匹野马,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难题。

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一书中,认为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后帝国主义时代,他们称为帝国时代。他们认为:“民族—国家的主权是帝国主义的奠基石,它由欧洲列强在整个现代当中树立。”[204]现在这种主权正在衰弱,一种超国家的力量正在形成,这就是帝国。“民族—国家正在衰落的主权和它们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减弱的控制力,事实上是帝国正在降临的主要征兆之一。”[205]

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跨国界扩张。“民族—国家的现代体系所限定的国境对欧洲殖民主义和经济扩张来说是根本的。”“帝国主义是欧洲民族——国家的主权超出它们自身疆域的扩张。”在帝国主义时期,“几乎所有世界的领土可能都被分割过,整个世界地图可能都以欧洲的色彩标明过:红的表示英国;蓝的代表法国;绿的标识葡萄牙,等等。无论现代的主权在哪里生根,已都建立一个利维坦式的怪物,控制它的社会领域,强加等级制的边界以保护其自身特点的纯粹性,排除所有他者”。[206]

为什么资本不能自力于国内发展,罗莎·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是“第一种不能靠自身生存的经济模式,它需要其他经济体制作为一种中介和土壤”[207],因此必然走上帝国主义道路,也就是说,资本借助国家必然走上向外争夺殖民地的征服道路。“资本是这样一种机制,若不能持续越过疆界,接受外在环境的滋养,便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它的外界是基本因素。”[208]“这种不断地扩张其控制领域的需求是欧洲资本的病态所在。”[209]追求更多的不变资本(尤其更多更新的材料)驱使资本走向帝国主义,特征就是抢劫和偷盗,罗莎·卢森堡坚持认为资本洗劫了整个世界。”[210]这就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特征。“资本的饥渴必须由新鲜血液来平息,它必须不断地寻找新的领地。”[211]其结果一方面导致了经济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蕴含着更大的危机和冲突。卢森堡认为:“帝国主义越是凶猛、无情和彻底地导致非资本主义文明的衰落,它就从资本主义积累的脚下更快地分割地皮。尽管帝国主义是延长资本主义生涯的历史方法,但也是将它带向快速终结的手段。”[212]“因为资本主义再生产与积累的核心必然包含着帝国主义的扩张。资本别无他路——这就是它的本性。除非摧毁资本主义本身,否则不可能对抗帝国主义的邪恶。”[213]

考茨基根据资本从竞争走向垄断的规律,“提出资本主义能够取得世界市场的真正的政治与经济的统一。帝国主义在剧烈冲突之后能产生一个新的和平的资本主义阶段,一个‘超帝国主义’的阶段。资本主义的巨头能够联合成一个单独的世界托拉斯,用一个国际联合的金融资本来代替以各国为基础的金融资本的竞争与争斗。”[214]美国今天的金融霸权似乎验证了“超帝国主义”的可能性。

哈特和奈格里认为:“帝国是一个政治对象,它有效地控制着这些全球交流,它是统治世界的最高权力。”[215]“帝国不建立权力的中心,不依赖固定的疆界和界限。它是一个无中心、无疆界的统治机器。”[216]“帝国主义已经过去了。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欧洲的一些国家曾经有过的方式,成为世界的领袖。”[217]但是世界秩序的内在精神却是美国精神,它反对殖民政策,但主张全世界的不受限制的市场交往,“正是在美国宪法的全球扩展中,帝国得以诞生”。[218]“帝国就是一部普遍融合的机器。它张开大嘴,食欲无穷。它邀请所有人和平地走入它的领域,帝国从不加强它的边界以把其他人驱赶走。相反,它把人们拉入它的秩序,就如一个巨大的漩涡。”[219]从这个意义讲,帝国是成功的,它使资本可以畅行无阻地进入全世界,世界市场成为资本发财致富的摇篮。但是帝国又是贪婪和腐败的,因为“当我们从现代性走向后现代性,原始积累的过程真正地在继续。”[220]帝国不是削弱而是加速资本积累。

在帝国的统治下,全球人口也趋向两极,一极是资本,另一极是雇佣劳动者。“正处在多国资本吸纳之下的农民阶层、(后)殖民地的无产阶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工业的工人阶级和各地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新阶层都趋向于一种在全球化的控制体制的工厂——社会剥削下的共同状态。”[221]“帝国的治理没有对社会整合作出贡献,相反起到一个分散和分化的机制作用。”[222]帝国把真正的人类本体给遗忘了,这个本体就是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其中最本质的方面是人的自身再生产,即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哈特和奈格里用“生育”来表示:“生育,作为形而上学、本体论和人类学的第一事实,是一种集体的机制或欲望的工具。生物政治的变迁用绝对的语言赞颂了这个‘第一’特征。”[223]“当我们的分析最终坚实地立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生产与再生产巧合的生态政治世界中时,本体论的视角与人类学的视角趋于重合。”[224]也就是说,必须在经济社会之外,重新确立人类之本体。也只有从这个本体出发,我们才能真正看清资本的局限。一句话,帝国建立的是资本的帝国,即用资本原则统治世界,而真正的人类社会被帝国遗忘了,因此,帝国必将被新的社会所取代。

哈特和奈格里并没有指明人类的真正出路,但在帝国的局限性中看到了人类的一线希望:“正值夜半,鬼影幢幢。帝国的新统治和民众的新的非物质和合作性活动两者都在阴影中移动,没有东西可以照亮我们前面的命运。然而,我们已取得了一个新的参照点(而明天或许是一种新意识),它其实体现在帝国由危机所决定,它的衰落总是已经开始,结果每个对抗力量的线索都导向事变和异常。实际上,危机内在于并且与帝国难以区分。”[225]在哈特和奈格里看来,帝国的衰弱已经开始。

“从帝国主义到帝国,从民族国家到全球市场的政治规范: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我们正在目睹的是现代史上的一段定性的历程。”[226]

哈特和奈格里的分析是不够全面的,尤其是把帝国看作一种政治形态,而缺乏从金融资本的角度分析帝国。如果我们从总体上理解当代世界,那么金融帝国从某种意义讲既是帝国产生的前提,也是它的必然结果。如果流动的国际资本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驾驭的力量,那么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将成为克服资本有限性的唯一取向。也就是说,无产阶级通过自己国家的世界性联合,将是克服资本和帝国有限性的唯一选择。

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指出劳资关系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要关系,这是以资本为原则的财富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无产阶级也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它的前提依然是世界市场,如马克思所说:“所有这一切,都由于竞争的关系而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而各个个人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就意味着他们的存在是与世界历史直接联系的。”[227]由于世界市场的普遍存在和资本的集聚和垄断,资本必然要控制全世界,因此面对如此强大的资本帝国,无产阶级除了联合别无选择。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228]这里是否暗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一个国家可以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权,但是却无法与国际资本的总体对抗,要消灭资本,单靠一国的力量是不行的,一国要建成完全的共产主义也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同时革命,才可能是经验的。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在回答第19个问题即“这种革命能不能单独在某个国家内发生”时说,恩格斯的回答也是“不能。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的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此外,大工业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得不相上下,以致无论在什么地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成了社会上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它们之间的斗争成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要斗争。因此,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229]显然,世界市场是理解人类历史未来走向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没有世界市场,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世界性发展,就没有今天的资本主义,就没有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世界性联系,真是循着世界市场的思路,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资本的本性,理解帝国主义以及帝国主义间的战争,理解金融帝国,理解金融危机,理解世界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世界市场构成马克思现代史观的重要内容,从而也成为理解马克思人类史观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立意要写“世界市场”卷,其根本目的也在于要阐明资本的世界主义本性及其与人类历史的关系。离开了世界市场,我们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人类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896—89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页。

[6]《列宁选集》第3卷,第45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0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356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1页。

[13]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30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15]同上书,第104页。

[16]同上书,第194—195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8页。

[18]同上书,第36页。

[19]同上书,第17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0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7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6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59页。

[24]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7、219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26]同上书,第195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2—473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5页。

[29]同上书,第48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45—146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页。

[34]同上书,第465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6页。

[36]同上书,第116页。

[37]同上书,第101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2页。

[39]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6页。

[41]同上书,第182页。

[42]同上书,第106、171、182、172、173页。

[43]西美尔:《货币哲学》,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3—174页。

[45]同上书,第40、171页。

[46]同上书,第101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2页。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3、356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1页。

[50]同上书,第173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3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2、509页。

[53]同上书,第510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0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4、408页。

[57]西美尔:《货币哲学》,第222、226、227、246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35页;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7、476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3、368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5页,第2卷,第102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185、91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2—223、218—219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7—508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4页。

[68]同上书,第835页。

[6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0页。

[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7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61页。

[7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9页。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6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7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3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5—926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8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5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5页。

[8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第397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88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3页。

[86]同上书,第454页。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83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8页。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8页。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2—214页。

[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7页。

[92]同上书,第233页。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8页。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87页。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5—926页。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98]同上书,第83—87页。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81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1页。

[102]同上书,第294页。

[1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5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2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3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7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90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211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页。

[113]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4页。

[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5页。

[1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2页。

[1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576页。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页。

[118]同上书,第34页。

[1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1页。

[1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页。

[121]同上书,第168—174页。

[122]同上书,第168—174页。

[123]同上书,第36—37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5—926页。

[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126]同上书,第391页。

[127]同上书,第175页。

[128]同上书,第391页。

[1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1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132]同上书,第408页。

[1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6—247页。

[134]同上书,第246—247页。

[1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6页。

[1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7—518页。

[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8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2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0页。

[1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15页。

[1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0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7页。

[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8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0页。

[1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9页。

[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0页。

[1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0页。

[1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92页。

[1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7页。

[1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96页。

[1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6页。

[1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9页。

[1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7页。

[154]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09页。

[155]同上书,第237—238页。

[15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11页。

[157]同上书,第253页。

[158]同上书,第264—265页。

[1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8页。

[160]同上书,第250—251页。

[1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页。

[1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3页。

[1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9页。

[164]马克思:《道德化的批评与批评化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3页。

[16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168、170页。

[166]同上书,第172页。

[1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5页。

[1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1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2页。

[1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3页。

[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63页。

[172]恩格斯:《致尼·弗·丹尼尔逊(1892年6月18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5页。

[1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3页。

[1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1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5页。

[176]同上书,第391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46—247页。

[1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42页。

[1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70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7页。

[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4页。

[1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64页。

[1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4页。

[1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1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68页。

[1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页。

[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78页。

[190]配第:《政治算术论文集》,1699年伦敦版,第242页,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8页。

[1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7页。

[1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7页。

[1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页。

[1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4页。

[1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34页。

[1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12页。

[1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10页。

[1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2页。

[199]同上书,第530页。

[200]同上。

[2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0页。

[2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8页。

[2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2页。

[204]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序言第2页。

[205]同上。

[206]同上。

[207]同上书,第209页。

[208]同上。

[209]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9页。

[210]同上书,第210页。

[211]同上书,第212页。

[212]同上。

[213]同上书,213页。

[214]同上书,214页。

[215]同上书,序言第2页。

[216]同上。

[217]同上书,序言第3页。

[218]同上书,第181页。

[219]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9页。

[220]同上书,第247页。

[221]同上。

[222]同上书,第323页。

[223]同上书,第367页。

[224]同上。

[225]同上书,第365页。

[226]麦克尔·哈特、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杨建国、范一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2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

[228]同上书,第39页。

[2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