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及工业文化的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及工业文化的确立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了有步骤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任务。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沈阳工业文化创造了引领一时的文化旗帜,并在工业部“群众性创造生产新纪录决定”号召下,掀起技术革新的高潮。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及工业文化的确立_传承工业文化 提升职业道德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了有步骤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宏伟任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过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实施时期的大力工业化建设,安排在东北地区的56项苏联援助建设的重点工程项目陆续开始施工,至1957年已基本建成了东北重工业基地。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和国的重工业家底几乎都在东北,沈阳作为一个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重点。企业高度集中的铁西区,则成了重中之重。当时在中国,有这样一句口号,“全国工业看辽宁,辽宁工业看沈阳,沈阳工业看铁西!”“一五”期间,铁西工业企业最多的时候达625家,是名副其实的“东北工业重镇”!如被称作中国机床十八罗汉之首的沈阳第一机床厂、被誉为中国机械工业“摇篮”的沈阳重型机械厂、自主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大容量变压器“五千号”的沈阳变压器厂等工程项目,都是为国家工业化所急需的、过去基础非常薄弱或根本是空白的能源、冶金、机械等基础工业,对于辽宁乃至中国基础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代,沈阳被誉为“共和国的装备部”。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建设,沈阳铁西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体,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涵盖机械、化工、制药、冶金、轻工等行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形成独立现代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

下面一组数据足以说明沈阳在共和国工业起步上路时的贡献: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在国家“一五”和“二五”时期,新中国将1/6的财力倾注在这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厂、沈阳飞机制造公司、黎明航发这6个项目落实到了沈阳。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100多个新中国的第一从这里生产出来。根据辽宁省公布的数据,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为102亿元,占全国14%,居全国第二位。重工业产值为72.4亿元,占全国22.7%。号称“大工厂”的沈阳,在新中国建设的前30年,向全国输送近40万中高级人才,提供机床20多万台,变压器2亿多千伏安,冶金设备60多亿元,是国家投资的3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沈阳的工业发展,就没有新中国的工业化。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间

在苏联的援助下,沈阳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很快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确立,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为沈阳工业文化的现代形态。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主,工人阶级的地位和思想觉悟大大提高了,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和冲天的干劲显示了工人阶级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全国最早解放的东北地区,从1949年春起,在各厂矿形成恢复生产的热潮,工人阶级以高涨的劳动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不计工时,不计报酬,献交器材,投入到抢修设备、修复厂矿的火热斗争中,沉寂多时的工厂矿山又响起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的热情被点燃。这些在旧社会受欺凌和压榨的产业工人,开始意识到,工厂,是我们自己的工厂!

铁西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掀起了恢复生产的高潮,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边恢复边生产,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随之,工厂中掀起大规模的“护厂复工”运动,“叫工厂冒起烟来”成为最激越的时代口号。许多工厂成立工人纠察队,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巡逻在厂区、车间,保护工厂的每一台机器和每一颗螺丝钉。“以厂为家”的热潮在复工后掀起。工人们把铺盖卷搬到厂里,吃住都在厂里,不分白天黑夜“连轴转”。那时没有报酬,更谈不上奖金。

在创造新纪录运动、安全生产、技术革新运动及发明创造等活动中,涌现出千千万万的模范人物,如创造新纪录的赵国有、马恒昌先进生产小组,工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工厂、对技术、对企业命运的执着热爱,充分体现了沈阳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与向往。建设东北重工业基地,是基于当时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考虑,“必须有强大的重工业,特别是强大的先进的机器制造工业,只有当重工业基础强大起来了,机器制造工业发达了,能够制造各种各样发展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机器了,能够制造使国防现代化的各种装备了,才能叫作工业国”。中央决策的初衷是东北率先进行工业化建设,然后“出人才、出机器、出干部”,大力支援全国其他地区,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不论是基本工业建设投资,还是科技人才的任用和调动,国家都对东北地区予以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国家的倾斜政策,国营工业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高度的信赖,对社会主义制度无限向往。“一五”的建设成就更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建设豪情,激发了广大工人阶级巨大的创造力,“整个工人阶级抱着改造山河的壮志及大无畏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中,沈阳工业文化创造了引领一时的文化旗帜,并在工业部“群众性创造生产新纪录决定”号召下,掀起技术革新的高潮。如橡胶厂学习和推广郭瓦廖夫工作方法,纺织工业大力推广郝建秀工作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钢铁工业生产方面,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有的突破了设计能力,有的接近或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整个计划经济时期,沈阳工人阶级无论是在思想层面,还是在科学技术层面,都表现出巨大的文化创造力。如影响至今的“五三经验”就是当时沈阳地区工人阶级的首创。

此外,沈阳工人阶级表现出的顾大局听指挥、组织性纪律性强、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精神,自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现代沈阳工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鲜明特征。“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社会主义文化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实行的“以市场调节为主、直接计划与间接计划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显然无法解决日益紧张的资金短缺、建材和工业原料不足尤其是农副产品长期供不应求的矛盾,从而使工业化建设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需要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保证国家的重点工业建设。为组织推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从1953年起,国家逐步扩大了计划管理的力度和范围。由此,我国逐渐形成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沈阳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实施计划经济比较早,其体制比较完善,影响也比较深远。

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沈阳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大,不仅作为经济主体而存在,还作为负载着各种社会职能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具有非常齐全的社会功能。所谓“企业办社会”就是其全能性的真实写照,如著名的“工人村”,对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使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渐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型。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最终基本确立。

客观地说,计划经济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产生过重要的历史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沈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其文化的互动,构成了整个沈阳社会经济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模式,影响着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体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乃至于生活方式,赋予沈阳社会主义工业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

1. 马克思主义由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发展成为工业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精神信仰、共同语言和行为准则。它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高涨,人人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力拼搏。同时,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造“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为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标准和工具的作用,确立其在工业文化领域乃至整个社会的指导地位。

2. 沈阳工业文化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主义为核心。“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产主义道德,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行为的规范,调整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和人们对社会的行为。它的调整作用,是依靠舆论的力量、内心的信念和习惯的力量。”“它是维护工人阶级利益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集体主义者“做一切事情,首先关心的是大家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他能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全部精力、全部智慧,用到为集体事业和公共事业服务上去,用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而奋斗中去”。这就是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就是当时人们对自身的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社会主义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自我约束、团结互助、忠诚老实,社会是和谐的。

3. 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和精神,是沈阳工业文化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爱国主义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人人应该尊重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一心一意为祖国服务,时时刻刻注意保护和增进祖国的利益,使祖国更加强大和繁荣。”

4. 沈阳工业文化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目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强大的精神驱动力。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曾是无数仁人志士向往并为之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它集中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和最大利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就是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运动实现的,进而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目标。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方面,沈阳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东北重工业基地建成后,东北地区的煤炭、汽车、机床、原油、钢铁、木材及其他重型装备等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支援其他地区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特别是三线建设开始以后,东北大批的机器设备和人才纷纷奔赴关内地区,真正担负起工业基地建设的重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快速推进也促进了沈阳工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逐步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