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助推城市经济发展张 滕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考虑我国新时期工业、农业、服务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制造业效率,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助推城市经济发展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助推城市经济发展

张 滕

(上海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握和控制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结构新调整、产业格局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科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导向作用。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把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促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新形势下构建我国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策略

(一)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考虑我国新时期工业、农业、服务业都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必须增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自觉性,特别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强化需求导向,努力使产业发展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坚持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深化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集成应用,提高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把企业技术改造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任务,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企业兼并重组、质量品牌建设等工作力度,促进全产业链整体升级。

(二)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要着力抓好重点领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推进原始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重点开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互联网和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掌握一批行业核心和共性技术。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本土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积极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完善区域创新布局,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先进制造业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我国规划布局的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与先进制造业发展紧密相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既是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举措,也是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

(四)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立足国内保障能源供应,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强化节能优先战略,全面提高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运输方式发展,统筹区际、城际、城市、农村交通发展,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便捷、安全、高效的运输服务。

(五)创新发展,营造友好型产业发展环境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找准产业分工环节,科学定位,注重错位发展,制定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安排发展空间;二是创新融投资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注重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各类发展载体和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四是掌握区域产业情报,开拓区域产业联动和融合的新路径,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外部环境;五是营造城市“软环境”,提高城市科技文化实力,营造鼓励创新以及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六是推广和扩散城市形象,扩大知名度。

(六)双轮驱动,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步伐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了制造业效率,其中以金融业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的现实要求经济发展要采取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加大财政支持,加快开放步伐和规范行业管理等措施加速科技信息服务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农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继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旅游和居民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拓展服务外包。要积极借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成功经验,健全服务业发展平台,做好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扩大对外合作,提高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水平。重点引进集聚效应大的项目以及国内外著名服务企业和品牌。积极引进现代服务业的新理念、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高层次人才,并积极拓展服务业外包业务。

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针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城市的经济增长表现为一种经济总量的增长。而经济总量可以表现为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等形式,也可以是这些总量的人均值。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经济总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这种增长会受到资源存量和市场需求变动的制约,结构矛盾就成为经济总量进一步增长的主要矛盾,依靠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结构转换和演变,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二)产业结构转化率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密切

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不仅取决于一般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换,还取决于这种转换率的高低。如果城市的人均GDP提高到一定的水平,带动社会需求和生活水平发生阶段性变化(从温饱型向小康型),产业结构所面临的供给环境就会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力将扩大,其中研究开发性的投资将大幅度增加,技术革新加快,最终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率的加快,实现经济总量的进一步增长。

三、根据各城市产业发展状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

(一)确定城市的产业发展状态

城市的产业结构状态是指城市的一、二、三次产业是否协调发展;二次产业中的各种制造业是否与资源配置、生产要素现状相适应;整个产业与国外市场的需求是否相适应等等。依据上述条件,可以将城市的产业发展状态分解成4个阶段:完备型城市、成长型城市、初创型城市、起步型城市。完备型城市,具有较完善的企业组织体系和工业体系,特别是现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趋于稳定。无论是动力形式的初始投资还是循环过程中的引资投资、改造投资都是显著的突破口。成长型城市和初创型城市,则应立足于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稳定的基础上,以主导产业促进城市整个产业体系的完善和技术进步,特别是有城市龙头产品的产业,在新建和改造投资中的发展。所以,循环中的引资投资是这类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而对于起步型城市,则应把经济增长立足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地方性产业系统,在地方产业的发展中求得主导产业的建立,求得基础设施的完善化。

(二)根据城市的产业发展状态,制定符合城市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产业政策

城市产业结构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城市经济总量的大小和增长的速度,特别是城市自身的产业、资源与条件。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应对城市进行科学的定位、定性、定级、定型,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形成自己的特色。

引导企业追求技术进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最重要的宏观调节手段就是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各城市市情的产业政策。通过这些政策调动各种经济手段,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战略产业部门,实现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合理化,提高有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一是主导产业选择政策。在主导产业上实行由资金、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影响整个城市产业部门附加值的增长;二是产业技术政策。建立技术专利制度,推行专利法;加速技术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奖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等;三是产业投资政策。要鼓励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提高技术投入的经济效益;四是产业组织政策。即根据规模经济的原理,建立高度技术型基础上的大批量生产体制,从政策上促进生产的集中和专业化操作;五是推进技术进步的进出口政策。实行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战略,通过这些战略带动本国和本城市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另外,在生产技术的进出口本身上也要制定和实行一系列有利于技术进步的政策,通过实行进出口的许可证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先进技术进口和本国技术成果的出口,改变中国在国际贸易总量中只赚取极其微薄的加工费等状况。

工业化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其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动与演进。只有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这个核心,才能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而城市产业结构直接反映着城市未来经济取向,是城市价值活动和价值流的重要支撑。一个城市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科学并且符合现代城市的发展趋势,直接关系着城市经济增长战略模式及城市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R].

[2]骆小龙、黄明华、盛成.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策略探讨[J].经济,2011(4).

[3]信欣.城市生态补偿与循环经济体系的建构[J].经济学动态,2009(6).

[4]杨培峰、蔡云楠.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的生态化革新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5(2).

[5]陈瑞萍、夏明、吴波.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J].决策探索,200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