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人民出版社年序

贵州人民出版社年序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介绍和评论分析关于适度人口的主要思想和理论。第一节主要评述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适度人口思想。其中包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早期适度人口理论和现代适度人口理论。[42]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本章小结_21世纪中国大陆适度人口研究

本章介绍和评论分析关于适度人口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主要评述了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适度人口思想。

第二节主要评述了近现代的适度人口思想和理论。其中包括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早期适度人口理论和现代适度人口理论。

第三节主要评述了近代以来中国适度人口研究和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提出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思想。

由于本书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思想的理论框架,因此,本章对这两个思想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评述。

【注释】

[1]详细内容可参见本书第四章的相关内容。

[2]张纯元,《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3]引自《礼记·杂记下》,译文参见管曙光等,《四书五经精华本》(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4]引自《大学·治国平天下》,译文参见范勇毅,《〈大学〉全集》,海潮出版社,2009年。

[5]引自《论语·颜渊》,译文参见钱逊,《〈论语〉读本》,中华书局,2008年。

[6]引自《孔子家语·六本》,译文参见乙力,《孔子家语》,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引自《论语·卫灵公》,译文参见贾顺先等,《论语新编注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8]引自《论语·里仁》,译文参见孙钦善,《论语本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9]张纯元,《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509页。

[10]出自《商君书·农战》,译文解释引自石磊等,《商君书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1]同上。

[12]同上。

[13]商鞅主张民众平时务农、战时出战的亦农亦兵制。因此,如果人多地少,平时务农的人口就会减少,游荡的人就会增多,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储备与经济收入,而战时又因为亦农亦兵的人口少而缺少兵力。张觉,《商君书校注》,岳麓书社,2006年。

[14]出自《商君书·算地》,译文解释引自石磊等,《商君书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5]按照行文规律,此处还应论述“徕”的措施。严万里说:“案,此下当有缺文。”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

[16]出自《商君书·算地》,译文解释引自石磊等,《商君书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17]商鞅主张禁止的是靠《诗》《书》来谈说的说客(“事《诗》、《书》谈说之士”)、隐士(“处士”)、勇士、手工业者“(技艺之士”)、商人(“商贾之士”)等五种人。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5—88页。

[18]学术界认为,这篇文章不是商鞅所作,大约作于公元前260年—公元前251年。但是由于继承了商鞅《算地》一文的主张,后人把它编入《商君书》。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

[19]出自《商君书·徕民》。方圆里与亩的换算比例为1方圆里=900亩。此处约平均每农夫108亩耕田(仅包括良田和恶田),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

[20]出自《商君书·徕民》。译文参见张觉,《商君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1页。

[21]《管子》的全部或一部分是后人托名管仲所写,而且非一人一时所作,但主要思想来源于管仲。此书在战国末期已流传很广。

[22]译文参见周翰光等,《管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3]译文参见刘柯等,《管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24]出自《管子·八观》。俞樾认为此处“上”“下”两字应互换,即“万家以下”与“万家以上”互换。译注参见谢浩范等,《管子全译》(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25]译注参见谢浩范等,《管子全译》(上),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26]同上。

[27]同上。

[28]出自《韩非子·五蠹》,注解参见陈奇猷等,《韩非子新校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9]陈奇猷等,《韩非子新校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0]刘乾先等,《韩非子译注》(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81页。

[31]出自《韩非子·五蠹》,注解参见陈奇猷等,《韩非子新校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32]出自《韩非子·解老》,参见复旦大学经济系人口理论室,《人口问题与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33]钟家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理论透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34]杜蒸民,“洪亮吉和他的《意言》”,《安徽史学》,1984年第1期。

[35]刘明,“汪士铎人口思想初探”,《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

[36]刘明,“汪士铎人口思想初探”,《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

[37]刘明,“汪士铎人口思想初探”,《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

[38]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39]同上,第10页。

[40]南亮三郎,《人口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80年,第51页。

[41]同上,第33页。

[42]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43]同上,第13页。

[44]马尔萨斯,《人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45]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页。

[46]同上,第23页。

[47]刘铮、李竞能,《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3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109页。

[49]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5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

[51]同上,第79页。

[52]同上,第80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5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55]张纯元,《人口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59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1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4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4页。

[6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18页。

[62]同上,第619页。

[6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45、146页。

[64]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0、200—202页。

[65]过剩人口率是指相对于生产手段而形成的过剩人口对总人口的比率;人口率是指包括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等的各种比率。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01页。

[6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4、105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92页。

[68]Edwin Cannan,Elementary Political Economy,London,Hard Press Publishing,2012,p.23.

[69]倪跃峰,《西方人口思想史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47页。

[70]同上,第248页。

[71]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2]齐梅曼,《适度人口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3]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74]索维,《人口通论》(上),商务印书馆,1983年。

[75]Alfred Sauvy,Population Theorie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Population,1968.

[76]李仲生,《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77]李仲生,《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78]齐梅曼,《适度人口经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79]鲁滨逊,《人口与资源》,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

[80]原新,“可持续适度人口的理论构想”,《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4期。

[81]陈长蘅,《中国人口论》,载于《民国丛书》(卷3),上海书店,1989年,第120页。

[82]钟家栋,“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理论透视”,《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83]马寅初,《新人口论》,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2—22页。

[84]孙本文,“八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文汇报》(3版),1957年5月11日。

[85]汤兆云,“1957年关于人口问题的大讨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86]原新,“可持续适度人口的理论构想”,《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4期。

[87]田雪原、陈玉光,“经济发展和理想适度人口”,《人口与经济》,1981年第3期。

[88]宋健、宫锡芳、宋子成、孙以萍,“中国理想人口目标的定量研究和优化分析”,《第三次全国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选集》,《人口研究增刊》,1981年。

[89]胡保生、王浣尘、朱楚珠、李维岳,“我国人口总目标的探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胡保生、王浣尘、朱楚珠、李维岳,“关于我国总人口目标的确定”,《人口与经济》,1981年第5期。

[90]陈百明,《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转引自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91]胡鞍钢,《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转引自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92]毛志锋,《适度人口与控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转引自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93]陆杰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6期。

[94]叶文虎、陈国谦,“三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2期。

[95]童玉芬,“可持续发展最优人口初探”,《第九届全国中青年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1998年,转引自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

[96]毛锋、叶文虎,“论适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3期。

[97]原新,“可持续适度人口的理论构想”,《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4期。

[98]《人口研究》编辑部,“中国人口数量:究竟多少亿才合适?”,《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99]李小平,“进一步降低生育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100]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101]刘爽,“中国的人口未来:我们应该如何作出选择?”,《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102]胡鞍钢,“中国中长期人口综合发展战略(2000—2050)”,《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03]程恩富,“新中国的经济变迁与趋势定位——与张五常先生商榷之三”,《学术月刊》,1996年第5期。

[104]程恩富、王新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人口研究》,2010年第6期。

[105]尹文耀、姚引妹、李芬,“简论中国人口与发展的‘五大战略关系’——以计划生育先进地区浙江省为例”,载于程恩富主编:《激辩“新人口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6]田雪原,“新中国人口政策60年”,载于程恩富主编:《激辩“新人口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田雪原等,《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07]宋健,“百年中国人口”,载于程恩富主编:《激辩“新人口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08]翟振武、杨凡,“解决人口问题本质上是追求人口均衡发展”,《人口研究》,2010年第5期。

[109]李建民,“论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与要义”,《人口研究》,2010年第5期。

[110]李建民,“论人口均衡发展的概念与要义”,《人口研究》,2010年第5期。

[111]王颖、黄进、赵娟莹和张先兵,“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评价监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