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构建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

如何构建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全产业链”的构建,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内容和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的前提下,产业经营者将许许多多的相关相近的产业有机地关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产业集群。这些“旁系经济”又将产业之间的依赖与互动关系延长。如何构建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产业链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如何构建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_以湖北武昌文化产业链构建为例_文化产业热点问题对策研究

应当充分认识产业链缺失的危害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存在的严峻问题之一,就是产业设计者和产业经营者缺乏产业链经营意识和产业链构建能力。许多文化企业还是老一套的计划经济思维,不会甚至不愿与相关的企业横向联络,更不知道如何在同一产业市场空间里拓展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价值集聚、产业效益集聚。这种现象致使许多企业都在孤军奋战,各自为政,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导致企业经营成本高居不下,重复建设现象十分普遍,相关产业的内在力量相互抵消,甚至相互倾轧,“自杀式”的削价竞争现象十分普遍。因而产业整体竞争力薄弱,产业缺乏规模效应。

这种产业链缺失现象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危害严重,它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造成大量的文化资源消耗和文化生产力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打击了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导致我们广大消费者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创造能力的怀疑。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链缺失现象,其深层原因反映了我们广大产业决策者和产业经营者对文化产业经营模式认识的偏差,显现出我们的文化产业决策者对于文化产业基本运作规律遵循与把握的不足。在许多地方我们都不难发现如下现象。第一,以政府行为替代市场行为。许多文化产业项目,应当采取市场行为方式运作,而我们的许多政府部门越俎代庖,全盘包办文化产业项目运作,导致民间各种力量难以进入文化市场。第二,以文化活动替代文化产业。许多基层政府部门认为,文化产业就是不断地举办各种节气活动,如层出不穷的旅游节、美食节、花卉节等,或者举办各种各样的场面巨大而热闹的文化活动,如各种实景演出、各种“印象”表演。这些节气与活动很多都是政府包办,花费了大量的资金,但仅仅只是赚个“热闹”与“吆喝”,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导致许多人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政府出钱买热闹的产业。第三,盲目照搬国外的许多类似的文化活动,忽视本地区的文化特征,使得一些文化产业成为失去消费者的赔本买卖。第四,忽视对文化产业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差异性分析。很多决策者将文化产业混同于传统产业,导致很多地方一讲文化产业就是举办了多少歌星演唱会,开设了多少创意论坛,创办了多少卡拉0K,开办了多少娱乐城,批准了多少洗脚屋,将文化产业简单化、庸俗化。

这些现象说明我们许多文化产业的决策者和文化产业的经营者对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以及产业特征认识的严重偏差。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这种关系的构建是由于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不同类型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由一个企业为主导分离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围绕服务于某种特定需求或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及提供服务)所涉及的一系列互为基础、相互依存的上下游链条关系,这就构成了产业链。

所谓“全产业链”的构建,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内容和特定的时空布局关系的前提下,产业经营者将许许多多的相关相近的产业有机地关联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能够相互分蘖,相互作用,形成许多的“旁系经济”。这些“旁系经济”又将产业之间的依赖与互动关系延长。一般来说,产业链越长,产业的生命周期就越长。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产业的持久效益就越强,产业的整合资源能力,以及产业的规模特性也就越突出。

如何构建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

产业链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技术问题,也不是纯粹的经营模式问题,它关系到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理念问题。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的基础工作要做,有很多的困难阻力需要克服,特别是需要我们政府机构转变观念、树立不断创新的产业意识。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完美结合,文化产业决策者与经营者不仅要清醒地认识文化物化形态由产品、商品直至产业形成的内在逻辑过程,从而有的放矢地建立文化产业链,而且要通过精细的资源整合、包装、加工、升华,使许多非物质性的原生态文化资源成为吸引消费者的优质文化商品,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文化产业能够生机勃勃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产业链的构建首先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我们应当通过本地的许多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综合利用,策划并整合出一系列的文化产业项目,真正做到“以文化产品开发为基础,以项目策划为龙头,以企业发展为主体,以多元投资为纽带,以市场运作为导向,以不断创新为动力”,使得产业链的构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既要克服产品雷同、互动性差、科技含量不足的缺陷,又要努力延长产业链,使得不同的产业资源能够相互激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集群。

产业链的构建需要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要想将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产业资源,并通过系列的产业化运作创造出大量的品牌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重要的市场份额,首要的任务是改革现有的文化体制。过去我们包办文化事业太多,政府主导经济活动太强,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的各种力量发展文化产业,甚至有时政府直接参与经济运作过程,大包大揽而导致许多文化项目的决策失误。其实,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已经证明,政府在文化产业中作用只是制定规则、搭建平台、实施监督。我们应当认真吸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经营的成功经验,充分放开市场,降低门槛。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文化产业的建设。加强在法律法规上的宏观监控,搭建一大批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比如,在演艺行业中,政府可以利用宏观政策、传媒工具、金融杠杆等,帮助演艺行业建立起一个引导性的销售平台,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演艺行业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城市公共物品建设方面,政府应当有义务为公民提供较好的娱乐、休闲设施及公共文化设施。

产业链的构建实质上是经营人才梯队的构建。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构建过程。政府管理部门应当出台有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法规与措施,大力培养既通今博古又有现代产业理念的专门人才。比如,支持民间组织创办“文化产业学院”、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成立文化产业咨询机构,大力扶植文化产业培训中心等人才培养机构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民间组织及社会团体等联合建立文化产业学院,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人才迅速成长。政府有义务为各类文化产业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和才艺施展空间。因为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一个“专门人主导”的产业。许多成功的文化产品,都是专门人才的独特个性和奇异的创造精神所生产制造的,如美国好莱坞大片、迪斯尼的娱乐文化、麦当劳的快餐文化等,都是一个个优秀的顶尖级人才智慧的结晶。专门人才的作用在文化产品制造中的作用尤其独特,文化产品的创造不同于高科技产品具有协同性、程式化、流程化的特点,它往往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专门的人才,我们就不清楚产业链构建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没有专门人才,我们也无法发掘和界定哪些是优秀的文化资源,哪些是历史糟粕?没有专门的人才,我们也就无法判定社会需求的趋势,以及文化产品的传播方向;没有专门的人才也就无从开始文化资源的整合并进行“跨文化交流”。文化产业有别于产业经济时代的最根本点就是它的个性化、不确定化,以及它的关联化。文化产品中的“服务性产品”,如旅游休闲、演唱会、杂技、戏曲表演等,由于产品的表现形态往往是可感而“无形”的,因而每一次表演均有不同。同时,文化产品和服务,又是一个与社会其他各领域关联度极高。比如一场著名歌星演唱会的成功举办,几乎涉及该演唱城市的方方面面。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关联协调,又都完全依靠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1]

产业链的构建过程也是文化产业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的创新过程。经营理念与经营模式决定着文化企业的成败与否。我国文化产业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已经产生了一批比较优秀的文化企业。但是在规模上、产能上、经营模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改变产业观念、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提高经营水平、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这已成为我们发展文化企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各级政府应当认真注意的现实问题。靠什么来转变这种经营理念?一是靠政府创造良好的平台,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吸引高知识、高素质人才“移民”到当地创业、发展;二是发掘并激励本地的优秀人才参与文化产业经营;三是引进跨国公司落户本地,以他们的经营实践影响并改变传统的落后观念。

产业链的构建应当关注消费者,研究消费方式的变化特征。这是文化产业经营者应当跳出产业做产业。社会在不断地变化,消费者也在迅速变化。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应当紧紧把握消费者变化的脉搏,前瞻性地定位我们的思路。实践证明,21世纪将是文化产业的世纪。因为当今的社会越来越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由于高度的科技化,贸易的自由化,生产的规模化,使得世界物产空前丰富、商品供应空前齐全,相当一部分民众因为生存需要而购物的理由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于更美好的、更具有丰富内涵的、更富有个性特征的生活方式的追求。人们开始因为精神追求而购买、因为心灵向往某种时尚而购买,或者因渴求心理愉悦而购买。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今天的消费者需要的并不是停留在20世纪企业家们所提供的那些东西,而是一种从来就没有人卖过的东西——创造和维持个性生活所必须的支持。”[2]他们认为快乐与高品质的生活不仅仅来自有形的东西,更多的是那些“无形的、富有精神附加值”的东西。这已经成为一部分中产阶层的一种消费趋势。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世纪的主导产业。

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应当从全新的角度搭建关联度极高的产业平台。当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变化迅猛,特征十分突出。有专家认为,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特征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关联化”,“资本运作的跨国化”,“增长规模的加速化”。发达国家的许多文化企业都是不同的行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平台上相互融合;高新技术与创意内容相依相存;文化产品的人性化、经验性、娱乐性同网络技术、影像技术密切配合;他们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企业以参股、合资、订单加工、委托制作等方式实施跨国资本运营,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国家的文化市场控制在他的市场网络链接之中。同时,他们在进行跨国资本运营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发掘与整合,以自身的形成品牌再向世界范围扩散。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建立自身独有的产业模式可资借鉴的资源与范例。

武汉市武昌区文化产业链构建剖析

发展地方的文化产业首先要研究当地的产业资源特色。武昌区的资源特色究竟是什么?它究竟有哪些竞争优势?它的产业市场定位应当如何选择?这些都是武昌区构建文化产业链所必须回答的问题。武昌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是武昌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从它将近2000年的建城历史来看,它几乎可以同中国乃至世界许多古老城市相提并论。尽管我们对于所谓的“城市级别”的评价常常以它是否作为政治中心,是否作为首都,是否作为古人类发源的摇篮等来衡量,但是武昌的历史悠久丝毫不逊色于中国七大古都。武昌人常常津津乐道地称赞这座城市是“中国首义之区”、“湖北省会之区”、“滨江滨湖之区”、“千年古城之区”。这种自豪的表述,简洁而准确地概括了武昌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所在。无论是发展休闲娱乐观光等旅游项目,还是创造最适合人们诗意居住的理想城区;无论是打造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链,还是借助武昌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等,武昌都具有别的城区所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

辛亥首义,打响了中国推翻2000多年封建统治的第一枪。它的伟大意义毫不逊色于像巴黎大革命那样的世界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辛亥首义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的人类文化财富,它在文化上的伟大价值,远远超过了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做好辛亥首义的这篇文章,将会给武昌乃至整个湖北地区带了世界性的影响。

“白云黄鹤”是武昌的又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它是诗意化了的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是浪漫的、能够超越一切意识形态的非物质化的世界文化遗产。提升白云黄鹤的品牌意义,挖掘白云黄鹤的深厚人文意韵,无疑会给这座城市带来世界的注目和巨大的品牌效益。应当努力打造白云黄鹤文化的高尚文化品牌,要深刻地认识到它既是一种名胜文化、又是武汉城市的文化标志、文化符号。对于黄鹤楼景区,它不能仅仅靠游客的多少来提升它的品牌形象,而要靠它的文化符号、高雅文化代表来提升它的品位。要让全世界的人认识到:不到黄鹤楼不算到武汉!

昙华林街区是近代武汉融入世界文化大潮的历史见证。在昙华林的街区里,隐没着西方传教士在武汉最早设立的教堂、书院、医院、公共图书馆,留存着各式各样的西式建筑与中国江夏古代民居,尽管当年瑞士的领事馆等欧式建筑符号已经淹没在市民的生活细节里,但是,他们仍然是武汉不可多得的历史遗存。那些古韵犹存的西式教堂,沉淀着旧日的历史沧桑,绝无仅有的江夏古民居依稀见证着老武汉人几百年间的生存样式与寻常百姓的喜怒哀乐。辛亥革命的军旗与军歌正是在这片古巷里悄然诞生,同时,这片街区还是近代文化名人经常出没的处所,抗战时期它一度成为“中国的文化首都”。这些历史遗存如果精心策划整理,它将成为武昌通往世界的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武昌滨江滨湖的美丽景观,曾经使得古往今来的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传诵千古的诗文。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词家、学者名流、贤士圣哲,几乎很少没有不畅游武昌古城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已成为千古绝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诗作中对黄鹤楼、汉阳树、鹦鹉洲、放鹰台、修静寺等景物的描写已成为后人游览此景的经典。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也是后来妇孺皆颂的佳篇。除李白、崔颢外,白居易、刘禹锡、孟浩然、鲍照、皮日休、贾岛、王维、韩愈、杜牧、罗隐、宋之问、苏东坡、岳飞、陆游、范成大、黄庭坚、释皎然、姜白石等,都有歌咏黄鹤楼的作品,作品之多,可谓数不胜数、举不胜举。他们留下的名篇佳作,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珍贵遗产,也是我们追寻武汉旅游历史宝贵资料。大江奔流、山湖俊俏、白云黄鹤、行云流水的滨江美景是发展武昌现代观光旅游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除了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之外,长江历代以来的各种漕运、盐运曾经集中于武昌,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码头文化;武昌在古代历来是作为水上咽喉要塞,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曾经演绎过无数的激动人心的战争故事,如孙权屯兵武昌、武昌附近的文赤壁与武赤壁、阳逻堡的战事等,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可供中外游人凭吊的历史遗迹。即便是武汉历代抗洪事迹,也是建设“长江水文化博物馆”不可或缺的史料。

东湖的美丽风光,创造了世界城中湖多项之最。20世纪初年客居武昌的浙江人任桐就在东湖边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带有现代特征的游乐公园——琴园。任桐是武汉第一个建造公众性游乐景区——琴园的创始人,也是现代最早开发东湖风景区的第一人。任桐用了几十年的心血,“从残碑断碣、家乘手卷、藏抄本,以及墓陵寺观中,十余年搜索备至”,撰写成一部全面反映东湖风景区的山水地貌、自然风光、历史沿革、文物典籍、名胜传说的山水志书——《沙湖志》(古“沙湖”即今天的东湖),它是武汉最早、也是最为全面概括东湖美丽风景和历史沿革的志书,也是研究东湖地区文化历史名人的较为全面的一部史书。特别是书中精心刻画的“沙湖十六景”(琴堤水月、雁桥秋影、寒溪渔梦、金冢桃花、东山残碣、九峰晨钟、虎岩云啸、卓刀饮泉、泉亭松韵、兰岭香风、青山雨夜、石壁龙湫、沟口夕阳、夹山咏雪、梁湖放棹、鸥岛浴波)是任桐从区域景观思想出发,把东湖四周方圆几百里的湖光山色、名胜古迹、神话传说融为一个整体而归纳出的可供深度开发的十六处典型景观;《沙湖志》中的“沙湖十六景”,对后来的东湖风景区的建成,以及将来东湖风景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宝贵的指导与借鉴作用。卷尾的“沙湖名胜全景图”,是近代东湖最早的、也是最完备的山水舆图,同时也是近代东湖风景区最早的导游图。东湖如果能够按照任桐当年的畅想去深度开发,它将会成为不逊色于杭州西湖的世界著名景区。[3]

武昌的江滩资源更是一笔极为宝贵的天然资源。它与汉口的江滩有类似之处,也有特别之处。例如,在自然条件上,武昌江滩比较陡峭,商用码头较少。江滩开发应当与水上运动和水上观光游览结合起来,特别是水上夜游,其韵味无穷,风情万千。我们可以利用古代的水上战争史料,充分整合长江景观资源,利用两江四岸美丽壮阔的水上景观,打造长江巡游的精品景点。并且将初民时期的独木舟、小划船、原始的木船、小舢板、沙船、漕粮官船等历朝历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及现代兵舰、巡航舰甚至航空母舰等,建立长江“船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人类水上文明的辉煌历史沿革。同时,并使得长江的巡游与船文化欣赏,以及水上科技历史教育等结合起来,那么,武昌的江上旅游将会成为著名的旅游品牌产品。

武昌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市的重要城区,它不仅具有近一千年的古代城堡历史,更有中国古代城区独特的街区建筑遗存,这些遗存是一个城市的宝贵文化资源。例如,具有262年历史的“楚王府”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重要历史遗存。明代的武昌,是与朝廷最为相关的地方。《夏口县志》曾记录过洪武皇帝当年征战武汉,曾经留有赞叹武汉后湖黄花地的诗句。朱元璋登基后,采取封藩政策,封其第六子朱桢为楚王,镇守武汉达40多年,后来楚王子孙世袭王位,九代相传,统治江夏达262年之久。武昌的楚王府留有许多明代的遗迹,整整影响了近几百年的武昌城的建筑、文化、居民生活,乃至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因为自明代起,衙署机构多设立在武昌城内,所以至今武昌的许多街道还带有官宦色彩,如察坡院、巡道岭、都司湖、抚院街、都府堤、三道街、司门口、候补街、粮道街、读书院等。武昌的古街区蕴涵着无数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精彩的传说,它们都是引发现代游人发思古之幽情最好的旅游景点。[4]

我们认为,武汉市武昌区首先要重点策划并努力打造“首义文化”、“黄鹤楼文化”、“近代昙华林街区文化”、“武昌江滩文化”,以及无处不在的“古代楚王府古街文化”这五项品牌项目,这是武昌区文化产业的“五朵金花”。如果能够让这五朵金花焕发出应有的光彩,那么武昌的文化产业就会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首义文化是一种精神式的、概念式的文化产业资源,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策划,使得概念形态与精神形态的资源转变成具体的可感的文化产品。如通过文艺创作、通过生动的艺术表演、通过举办各种会议展览等,塑造首义文化的品牌形象,提升它的品牌效应。还可以利用首义园这样的平台,将荆楚文化的展示、品牌旅游景观的塑造、各种民俗艺术表演、各种民族工艺品制作展示、各种荆楚戏曲演出、各种娱乐休闲方式再现等融为一体,使得首义园成为既是首义文化的展示地,又是荆楚文化的再现地,还是各种文化名人的集聚场所,各种民俗文化的展示场地,各地游客的必观之地,各国嘉宾必访之景……

白云黄鹤更是一种名人文化,它可以通过歌舞表演、名人诗歌朗诵会、企业品牌塑造联谊等活动提升品牌的感召力,使得白云黄鹤成为一种诗意化的象征。例如,在黄鹤楼上举办大型的“李白杯”名人诗歌朗诵会,充分利用白云黄鹤的品牌效应吸引各种传媒和著名企业参加,既增加了产品的参与性、互动性,又有助于企业迅速提升品牌形象。

武昌滨江滨湖的独特地理优势,更是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最好平台。浩瀚的长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汉是因武而生,因武而昌。不管是商代的盘龙城的建立,还是夏口城的修筑,郤月城的诞生等,武汉镇邑文明最先起源于军事堡垒。因为军事扩张、政治吞并,武汉才得以兴盛和发展。三国时孙权的一句话概括得十分明确:“武昌,因武而昌。”今日“武汉”这一称谓,仍然是“武”在当头。由于军事城堡的建立,军备的需求,武汉的水陆交汇地理位置得到不断地强化与提升。连绵不断的战争与地盘争夺,使武汉的水上运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口的流动随之频繁,商贸,以及军事相关的手工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古代人们重视武昌的战略地位,而今天人们更多的是注重长江的浩瀚之气势与美丽的滨江景观。

武昌的江滩开发不仅仅只是建设“船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人类水上运输文明的辉煌历史沿革,重振江上巡游的美好景观,长江还有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源泉提供我们享用。例如,建立水文化博物馆、建立纪念人类历代治水事迹的雕塑、建立历代文化名人歌咏长江的诗歌长廊供后人学习观览、弘扬毛泽东畅游长江的精神,开展全民性畅游长江的各种形式活动,以此扩大横渡长江活动的世界影响等。

长江不仅给了中华儿女无尽的乳汁,哺育着千千万万代中华儿女的成长,而且还给予了中华民族发展的丰富的资源。航运业的黄金水道诞生与发展仅仅只是长江母亲的伟大馈赠之一。长江还是中华民族一条源远流长文化长河,一条连接五大洲四大洋的文明纽带;古往今来,长江一直给沿岸的一代又一代的芸芸众生链接着无数根“奇妙的经济发展链条”,这些链条总是以各种各样的船舶为标志的航运业和造船业为首位的。船舶使整个社会流动起来,船舶使中华儿女走向世界。特别是近代,长江上的各种船舶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英杰带向世界,同时又将一个新的世界带回中华。顺着船舶的行迹,我们看到了一条长江经济文化发展的奇妙链条。这条首尾衔接的链条主要由“船舶—物资—钱庄—会馆”等环节连接而成。船舶链条经济的诞生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了造船业和航运业的迅速发展;船舶将长江沿岸优质的物品运向世界各地,将世界各地的优秀产品运回中华腹地。在航空未开、铁路未兴的近代初期,“北运布、南运豆”,北方的大豆,南方的布匹通过船舶而使南北紧紧地连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了。有了船舶、有了物资,还必须有钱买货进货,这样金融业——“钱庄”开始参与运输和贸易,于是,钱庄又将船舶业与织布业等连在一起,形成航运业。沙船、布业、航运、钱庄之间的互动,又产生了长江沿岸城市的最后一个环节——会馆、公所、善堂等政治设施的诞生。而会馆在这条经济链中的作用无疑是起到了维系整个社会的稳定作用。所以说长江是一条交通流、经济流、文化流、景观流、信息流、战争流,长江是一条永远流淌不尽的人类文化的源泉。如果我们深刻挖掘这个链条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一定会得到无限丰富的长江文化产品。同时,将长江的巡游与船文化欣赏,以及水上科技历史教育等结合起来,那么,武昌的江滩开发项目将会成为著名的文化产业链。

昙华林现代街区更是一个沟通世界的最佳平台。武昌应当通过精心的策划,准确的定位,良好的传媒宣传,以及精确细致的建筑维护和环境整治,使得昙华林成为吸引国际友人观光游览的历史文化名胜地。昙华林的整治应当与武昌古城街区的开发联动起来。还应当将当年楚王府的许多核心建筑与著名的街区联系起来。策划出旅游精品线路,将卓刀泉、广埠屯、江夏的龙泉山等连成一体,使得明代几百年的楚王府文化遗存得到清晰的显现。在这个基础上,大力发展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旅游工艺品制造、民俗文化展示、精品旅游节目创造等多项文化项目,使得文化产业的带动性、拉动力得到充分的显现。

当然,武昌还有很多文化项目值得我们去设计、策划与开发,例如,武昌的体育娱乐设施的策划与开发、武昌的商业街市的开发等。所有这些文化项目策划与设计都必须建立在产业链的系统构建基础之上,让这些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得到系统的产业整合与利用,并形成系列文化品牌。

【注释】

[1]王国华、彭中一:《关于中部崛起和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对话》,《总裁》2005年第9期。

[2]夏业良:《支持型经济》,《经济观察报》2004年5月31日。

[3]贾国伟:《论东湖风景区的创始人任桐》,《长江建设》1999年第5期。

[4]王国华:《从旅游到旅游业》,珠海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