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涵有所不同

内涵有所不同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小康”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通过“先富”达到“共富”的小康路径,在持续改革开放、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把侧重经济建设的小康建设称为“总体小康”或“初步小康”,进而把“总体小康”与“初步小康”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全面小康”与“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的“充分小康”。
内涵有所不同_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从主要是“小康水平”与“经济小康”,发展到区别“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发展到提出新要求,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在阐述“小康”概念与“小康”理论时,虽然使用“小康社会”的概念,但其内涵侧重“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与经济生活小康(“日子普遍好过”)。这与当时在“普遍贫穷”条件下主要面临解决温饱问题与初步推进小康建设的发展要求及其实践是一致的。1986年,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目标,第一步是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31]

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小康”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通过“先富”达到“共富”的小康路径,在持续改革开放、经济较快增长的基础上,把侧重经济建设的小康建设称为“总体小康”(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或“初步小康”(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进而把“总体小康”与“初步小康”发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全面小康”与“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的“充分小康”。2002年,江泽民把到2000年为止的小康称为“总体小康”,把2000~2020年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并详细阐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其中,“总体小康”的基本内涵与优缺点在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均GDP还比较低,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甚至同一些比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我国地域辽阔,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还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省份,大城市与山区、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还有不小差距。我们现在的小康,总的来说,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32]“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是“总体小康”的基本特征。而“全面小康”与“充分小康”则需弥补这些不足,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得到全面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要加快推进,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但“全面小康”与“充分小康”不是“平均小康”与“同步小康”,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我们加快推进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是统一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就全国发展水平而言的,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快一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33]

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集体,继承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集体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理论,在“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两大核心理念的导引下,把“全面小康”的内涵与目标进一步明晰化与具体化。200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确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34]“十七大”报告中的“五个成为”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内涵,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制度、社会、对外关系、生活、生态、精神、素质、文明等各个方面。报告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