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灾后皇帝在下诏朝是正殿只有特殊情况的一种惯例

灾后皇帝在下诏朝是正殿只有特殊情况的一种惯例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灾后皇帝下诏自责是唐代承袭前代的一种惯例,面对灾害,代天理物的皇帝深刻反省自身失职,并对此深表愧疚和自责。朕避正殿不御,百僚奏事,并于延英处分。畿内及河中、同州界,应有因战阵杀戮,遗骸暴露者,各委所在长吏随事埋瘗。唐帝以旱避正殿较多,涉及12位皇帝计28年次。文宗时,诸灾连绵而救济不力,皇帝甚至表示要退位。据笔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在唐人心中,水灾相较旱灾,其不可以由人类控制的因素更加强烈的缘故。
反省自责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灾后皇帝下诏自责是唐代承袭前代的一种惯例,面对灾害,代天理物的皇帝深刻反省自身失职,并对此深表愧疚和自责。宪宗曰:“承天理物,莫尚于爱人;谢谴弭灾,必先于咎己。”[315]武德三年(620),自夏不雨至八月,高祖遣治书侍御史孙伏伽告天地神:“某蒙圣明佑助,得为人主,有何殃咎,致使亢旱?某若无罪,使三日内雨,某若有罪,请殃某身,无令兆民受兹饥馑。”[316]应时大雨。贞观二年(628),关中旱饥,太宗谓侍臣:“水旱不调,皆为人君失德,朕德之不修,天当责朕,百姓何罪,而多遭困穷。”[317]高宗曾敕:“自从去岁,关中旱俭,禾稼不收,多有乏绝。百姓不足,责在朕躬,每自思此,深以为愧。”[318]陆贽所拟《蝗虫避正殿降免囚徒德音》是一则典型的因灾皇帝悔过自责的诏书。其曰:

夫人事失于下,则天变形于上,咎征之作,必有由然。自去岁已来,灾沴仍集,雨泽不降,延历三时,虫蝗既臻,弥亘千里。谷籴翔贵,稼穑卒痒,嗷嗷烝人,聚泣田亩,兴言及此,实所痛伤。遍祈百神,曾不获应。方悟祷祀殊救患之术,言词非谢谴之诚。忧心如焚,深自刻责:得非刑法舛谬,忠良郁堙,暴赋未蠲,劳师靡息,事或无益,而重为烦费?任或非当,而横肆侵蟊,有一于此,足伤和气。本其所以,罪实在予,百姓何辜,重遭殍馁。所宜出次贬食,节用缓刑,侧身增修,以谨天戒。

朕避正殿不御,百僚奏事,并于延英处分。尚食进膳,宜更节减。百司不急之务,一切且除。诸军将士外,自余应食官粮人,及诸色用度等,并委本使长官商量,权行停减,以救荒殣。仍限十日内,据元额及所厘革,条件闻奏。特至丰稔,却令依旧。畿内百姓,委京兆尹切加慰抚。除正税、正役外,征科差遣,并宜禁绝。非交相侵夺,寻常诉讼,不须追扰,务且息人。京畿内外及京兆府诸县见禁囚徒,死罪降徒,流以下一切放免。畿内及河中、同州界,应有因战阵杀戮,遗骸暴露者,各委所在长吏随事埋瘗。[319]

这则因蝗灾而发布的诏书,先是表达了皇帝的忧苦心情,然后从冤狱、赋敛、劳师、费用等方面检讨自身过失,态度十分诚恳。并采取了避正殿、减膳、损不急之务、停减诸色用度、禁绝征科差遣、减轻见禁囚徒刑罚、埋瘗暴骸等办法,号召大家共渡难关。

为消弭旱灾,作为统治集团的首脑,皇帝常或主动或被动地采取避正殿的举措,以示悔过。此举至迟当是师法汉代。唐帝以旱避正殿较多,涉及12位皇帝计28年次。

图表3.2—1 唐帝因旱避正殿简表

① 《册府元龟》卷26《帝王部·感应》载:贞观十二年五月甲寅,以旱避正殿,文字与《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相同,疑为同一次,第279页。
② 武则天作皇后时也曾经有一次因旱而请求避位。《新唐书》卷3《高宗本纪》载:咸亨元年闰九月癸卯,皇后武则天以旱请避位,因其实掌大权,故有此举。

续 表

唐代皇帝听政的地点一般在正殿。但所谓正殿“并不固定,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320]京师西内之正殿名太极殿,唐前期皇帝有时在此听政,“朔、望则坐而视朝”。[321]贞观三年(629)四月甲午,太宗始于太极殿听政。[322]但高宗更经常在两仪殿处理政务,“常日听朝而视事焉”。[323]上表中永徽三年高宗“复御两仪殿”就说明两仪殿在高宗朝是正殿,只有特殊情况才在他殿。另外,高宗上元中所置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高宗之季常居以听政”。[324]其后,皇帝常居东内,即大明宫,常于其正殿含元殿或其后的宣政殿处理政务。[325]有学者认为:龙朔二年(662),高宗重建大明宫开始了听政,安史乱后,大明宫成为唐朝政治的中核地,完全代替了太极宫机能。武则天当初居于太极宫,后移居大明宫,最后移居洛阳。中宗与睿宗则常居住在太极宫。开元二年(714),玄宗从太极宫移到大明宫,但开元十六年以后,常居住在开元二年建成的兴庆宫。安史乱中长安陷落,至德二载(757),肃宗收复长安。其后即位的皇帝均常居大明宫,安史乱后,大明宫成为长安政治的中心,洛阳完全丧失政治、经济的中核机能。[326]除此,西内和东内均有别殿若干,上面提到的“小殿”很可能就是别殿。另外,有学者据《雍录》卷3指出宣政殿是正殿,但这也并不固定,宣政殿有时也作为别殿。《东城老父传》载:“洎太上皇归兴庆宫,肃宗受命于别殿。”[327]而据《旧唐书·肃宗本纪》:至德二载十二月,玄宗在宣政殿正式传位于肃宗。[328]则《太平广记》中提到的别殿当指宣政殿。高宗、武后和玄宗,尤其是武后,还常常到东都洛阳。洛阳宫城的正殿曰明堂,明堂之西有武成殿,是“正衙听政之所”,另有别殿若干,连同宫内的台、馆共计35所。[329]

遇旱灾等自然灾害时,皇帝避正殿,到偏殿、小殿临时办公,这一举动以象征性为主,表示自己无能居天子之位,对皇帝宝座绝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国力较强时更是如此。文宗时,诸灾连绵而救济不力,皇帝甚至表示要退位。开成四年(839)六月,因久旱,文宗曾改容曰:“朕为人主,无德及天下,致兹灾旱,又谪见于天。若三日不雨,当退归南内,更选贤明以主天下。”[330]此言与当时政治经济状况不利实有很大关系,而灾害连绵加剧了时政危机,文宗以此表示悔过。因雨灾而避正殿之例如:先天二年(713)六月辛丑,玄宗以雨霖避正殿,减膳。[331]乾宁元年(894)七月,昭宗以雨霖避正殿,减膳。[332]史载唐代因水涝灾害避正殿较少,数量上远不如因旱灾而避正殿。据笔者推测,这可能是由于在唐人心中,水灾相较旱灾,其不可以由人类控制的因素更加强烈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