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扫尘·祭灶·过小年

扫尘·祭灶·过小年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扫尘·祭灶·过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古称为“小年”、“小除夕”、“小节夜”。小年,雁荡民间家家户户都要扫尘、祭灶和谢年。扫尘,源于远古时驱除瘟疫的宗教仪式“逐除”,早在帝尧时已有。祭灶,源于人类对火的自然崇拜。据说夏天象征火,灶亦代表火,故有祭灶古俗。周代,于夏日祭灶,原意祈求保存火种,祭品为豆类。汉魏时,已有灶君上天诉人罪的说法,祭品为黄犬。
扫尘·祭灶·过小年_雁荡风物

扫尘·祭灶·过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古称为“小年”、“小除夕”、“小节夜”。周密《乾淳岁时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文天祥《二十四日》诗:“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岁时如有水,风欲不同天。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宋代唐庚《醉眼》:“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后来,以除夕前一夜为“小除夕”。

小年,雁荡民间家家户户都要扫尘、祭灶和谢年。从二十四起到二十七八,各地农家要先后举行祭天地百神和家属祖先,叫“谢年”,意在庆丰收。祭品有公鸡、猪头、年糕、鱼等。清光绪《乐清县志》引《隆庆志》载:“民不知腊,常以二十四日扫尘净宇,其夕祠灶送神(陈素糖果枣,燃灶灯)。”

扫尘,北方叫“扫房”,南方称“掸尘”,是我国春节前自发性家庭大扫除。乐清人把十二月二十三日定为“掸尘日”。《乐清县志》(2000年版)载:“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掸尘日,家家户户打扫窗户,洗刷菜厨盆碗。”

扫尘,源于远古时驱除瘟疫的宗教仪式“逐除”,早在帝尧时已有。《吕览注》:“岁除日,击鼓驱疬疫鬼,谓之逐除。”我国自古重视环境卫生,相传夏帝少康发明了笤帚、簸箕,殷商甲骨文中有“帚”字,用帚扫地至今至少有3000余年历史了。商代,有了清扫垃圾的劳务,周时,已开始知道洒水扫地,商周青铜器上有“子持帚作洒扫形”铭文。《礼记》中有“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先秦时,已知环境卫生有利于防疫的道理。周书《秘奥造宅经》载:“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唐朝,出现了专职清洁工“扫地夫”。王建有诗:“宫人拍手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宋代,形成了岁末扫尘的习俗,年终“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南宋都城临安,每天有专职清洁工打扫公共场所的卫生。清代蔡云《吴歈·打尘埃》诗:“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诗中的“除残”、“打尘埃”,都是南方人对扫尘的俗称。戴复古《除夜》诗:“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扫尘,谐音“扫陈”,意在“除旧迎新”。扫尘古俗,相沿至今,现已演变成我国人民群众讲究爱国卫生的良好传统习惯。

小年,民间要送灶王爷上天,叫“送灶”、“辞灶”;除夕时迎回,叫“迎灶”、“接灶”;合称“祭灶”、“谢灶”。新版《乐清县志》载:“二十三或二十四晚上,俗传灶君上天,旧时家家行祭灶仪式,祭品有糕、面、干品等。俗传灶君善忘,故在糕点上放些红糖,以为让其口角粘上糖,不会忘。”乐清有些地方同平阳、永嘉一带一样,旧时是正月初四或初五夜迎灶。民间相传,小年时灶神要上天向玉帝汇报每家每户一年的功过。除夕子时,带着玉帝赐福或降灾的旨意,返驻家中,因而家家要祭灶。正如清代范祖述《谢灶司》所描述:“俗例家家谢灶司,竹灯为轿纸糊之。煎糕炒豆糖兼果,惹得儿童得意时。”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爷”,温州人叫“镬灶佛”,雁荡人称“灶司菩萨”,相传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监察善恶的神。灶神,早在周代已列为“五祀”之一,是旧时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的家神。灶神来历,众说纷纭。一说是炎帝。一说是相传帝喾时的火官祝融,死后被奉为灶神。一说灶神姓苏名吉利,有的说姓王名博颊,还有说姓张名单,字子郭。灶神的性别和外貌也在不断演变。汉时,灶神头上有髻,状如美女,一说为老妇。后来,灶神形象由女变男。唐代,灶神还有了妻室儿女。段成式《酉阳杂俎》载:“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

灶神传说,版本众多,流传最广的要算张姓灶王爷了。相传张生家境富裕,妻子郭丁香聪明贤惠,勤劳持家,一家生活美满幸福。后来,张生讨来了小老婆李海棠,家庭就发生了变故。李海棠好吃懒做,得宠后,张生休了发妻郭丁香。从此,两人终日吃喝玩乐,坐吃山空,家产很快败尽。李海棠眼看家道衰败,就跟了他人,离家出走了。于是,张生孤苦伶仃,无以为生,就沦为乞丐。有一天,张生来到一家大户后门讨食,发现主人竟是前妻郭丁香,悔恨得无地自容,趁人不备,就一头钻进灶膛里,被活活地闷死了。据说玉皇大帝闻报后,念及张生终有悔意,就封他为灶神。

祭灶,源于人类对火的自然崇拜。据说夏天象征火,灶亦代表火,故有祭灶古俗。周代,于夏日祭灶,原意祈求保存火种,祭品为豆类。汉代,改为腊日祭灶,祭品用黄狗、黄羊等。汉魏时,已有灶君上天诉人罪的说法,祭品为黄犬。唐时,祭灶只是“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王爷上青天”(罗隐《送灶》)。宋代,有“以酒糟涂灶门”的“醉司命”说法。南宋,把用钱买官推衍为钱能通神,祭灶时除了点香烛,摆酒宴,烧纸马外,还要上供又粘又甜的灶糖,意在封住灶君的嘴巴,请他“上天言好事,回家降吉祥”。灶糖,古称“胶牙饧”,是一种麦芽糖。清代厉鹗《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黐粘。俗嗜难颐解,微甘使口箝。不妨吾舌在,蜜味得柑甘。”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用酒肉、灶糖封住灶司菩萨的嘴,免得他上天说坏话。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家都建新房,改柴灶,用上了煤气炉,灶司菩萨没有藏身之处了,农家供灶神、祭灶等旧俗已不多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