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废墟到宝藏

从废墟到宝藏

时间:2022-03-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4年,《拜寺口西夏方塔》一书被确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拜寺口西夏方塔》一书的出版也许涉及了这个问题。
从废墟到宝藏_拜寺口方塔被炸之后_发现宁夏

8.从废墟到宝藏——拜寺口方塔被炸之后

作者:杨咏

1990年11月28日,该是宁夏乃至中国考古界记住的一个时间,这一天,一座距今近千年的西夏古塔轰然倒塌。就是在这古塔废墟上,宁夏考古界的同仁从残砖断瓦里找到了他们眼里的宝贝,并告知世人他们在这片废墟里发现的世界级珍宝。

1990年11月28日  拜寺口方塔成为废墟

时间回到1990年11月28日,一夜暴富的发财梦刺激着几个罪恶的冒险者,他们在这一天背着炸药走进了贺兰山拜寺沟,来到距沟口十公里处的沟内。

这里曾是西夏皇族大行佛事的地方,植被丰茂,景色奇幽,如今植被已经稀疏,人烟荒芜,唯见一些彩色的琉璃瓦以及美丽的石砖散落在荒野里,其外便是这座巍然挺立的方形古塔。这座方塔虽孤零零立于大山深处,但仍不失威严的气度,以历史的沧桑与年月更为久长的贺兰山静默相依。

此前,当冒险者发现这座古塔后,他们曾欣喜地爬到方塔最低处的一个塔心洞里,他们以为洞里一定藏有金砖或者玉壶之类的宝贝。但他们失望了,洞里早已没有任何东西。他们又抬起头看,更失望了,因为什么也看不见,塔心洞之外,塔内被一层层石砖死死砌满,不留一丝缝隙。但死死砌住的塔身反而助长了他们的想象:如果没有宝贝,为什么要死死砌住?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尤为珍贵的特例。猜测与想象使冒险者的发财梦仿佛就要兑现,他们急切地谋划起来,同时想到了用炸药——这个最简单也是最愚蠢的办法。

现在已无法确定他们点燃炸药的具体时刻,也无法知道,当古塔轰然倒塌的一刻,冒险者为自己的罪恶充满恐惧,还是为臆想中的财宝战抖不已。

据说方塔倒塌后,沟内尘烟久久不散。一个完好的古建筑被炸毁殆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例,消息一出,为全国考古界震惊。

1991年8月至9月  清理拜寺口方塔废墟

1991年6月,在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后,58岁的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达生与同事一同来到拜寺口方塔废墟,为拜寺口方塔的考古挖掘工作做前期准备。这是考古所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废墟。牛达生回忆当年自己站在废墟上的心情:废墟已成事实,只痛心是无益的,接下来要做的事很多。

1991年8~9月,废墟清理工作全面展开。宁夏考古所、贺兰县公安局、贺兰山某部队官兵,一个共23人的清理挖掘小组开进了贺兰山拜寺沟。贺兰山植被的破坏,使贺兰山拜寺沟里的地形十分险恶,泥石流将山顶的巨石冲到沟内,致使沟内行走异常艰难。由于这些客观原因,清理挖掘小组无法将沉重的帐篷铁架运入沟内,后来只好带进去了些篷布,方塔废墟附近有放羊人砌垒的破旧窝棚,工作人员因陋就简,在窝棚上搭上篷布,搭建了临时住处。天气炎热,沟内无水,饮水问题成了工作人员生活上最大的难题。经过协商,拜寺沟附近的村民答应每天用毛驴为工作人员送水,有时因刮风下雨,送水也会被耽误。

清理挖掘工作很快就有了成果,首先纠正了方塔的断代问题,在此之前,宁夏考古界一直认为此塔为明代古塔,牛达生等人从现场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证实此塔为货真价实的西夏古塔。

接着,更多的发现令工作人员欣喜若狂。很多时候,他们为此忘却了生活上的艰苦。他们把废墟上能用的砖整齐地码放在一旁,把一个个掩埋在砖缝里的文物小心地取出。当一本本西夏文、汉文文献,一个个精致的模制小泥塔,一块块花纹古丽的纺织品从废墟中出现的时候,他们曾经站在这块废墟上的愤懑渐渐淡弱了许多,心里面已经确信,废墟就是一个宝藏,他们要为把废墟变成宝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1991年9月,完成了拜寺沟废墟清理工作的牛达生开始撰写考古发现报告。

1994年,《拜寺口西夏方塔》一书被确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课题主持人牛达生,课题组成员孙昌盛、方广锠。

出版《拜寺口西夏方塔》为什么用了十一年

在《拜寺口西夏方塔》首发式上,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昌平的一席话引起了记者的思考——“这本书为什么不能用更短的时间出版?”

从1994年《拜寺口西夏方塔》一书被确立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到2005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用去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从时间跨度上来讲,用十一年时间撰写一本书,在今天我们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足以引起人们的尊敬,所以首发式上,来自北京、甘肃的考古学家、西夏学研究专家都高度赞誉了几位撰稿人优良的学术精神。毕竟,十年磨一剑,在网络时代已经不多见了。也难怪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名誉院长、研究员,著名西夏学专家李范文先生要跷起大拇指称赞几位撰稿人不图名利,扎扎实实做学问,为宁夏学术界争了光。

记者翻阅了本书目录,在“考古篇”里,撰稿人对每一件出土文物都作了极其细致的考古报告,尤其西夏文佛经文献,因残片较多,拼对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劳动,记者很难想象他们是怎样将一块块散碎的纸片儿精确地拼对而出。此外,在本书的“研究篇”里,几位撰稿人并没有局限于仅仅作为资料呈现的考古报告,而是围绕出土文物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进行更深更广领域的研究。这对于原本知识面仅局限于考古这方面的撰稿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本书主要撰稿人牛达生老师说:“这十年里,一方面我觉得很充实,另一方面觉得知识不够用,为了写这本书,我看了大量建筑学、印刷术佛教方面的书籍,真正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是包括李先生在内,还有在座的更多专家学者,都同时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宁夏需要营造一个优良的学术环境,宁夏学者需要扎实的学术精神。

这个优良的学术环境指的是什么呢?《拜寺口西夏方塔》一书的出版也许涉及了这个问题。记者从首发式上了解到,该书在撰写、研究过程中遇到了经费不到位、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不可否认,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工作带来了阻力,因此本书的出版也势必推后。牛达生老师曾告诉记者,这本书出版后的最大遗憾是没有将西夏文佛经译成汉文,否则,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会更大。记者了解到,这无法被译成汉文的原因,亦是因为经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