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青少年生存发展状态的概念

社区青少年生存发展状态的概念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由于其没有进一步就学、没有稳定工作而难以得到像在校学生和在职青年一样的社会保障,这种现象在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更为突出。这势必造成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逆转。
社区青少年生存发展状态的概念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二、社区青少年生存发展状态的概念

基于上述对人的需要与生存发展状态之间关系的阐述,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状态,是指:“社区青少年群体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基于其自身特定需要而表现出来的特定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状态的研究,既要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更要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特定需要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因为,后者往往是准确把握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状态的关键。

既然社区青少年群体的自身需要是决定其生存发展状态的基础,那么,根据我们对目前社区青少年群体自身现实需要及其变化的调研,目前决定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状态的社区青少年群体的自身现实需要,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健康的需求。身体是立足之本。社区青少年群体对健康的需要,是社区青少年群体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需要。只有在健康体魄的基础上,才能寻求和满足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的其他需要。目前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由于其没有进一步就学、没有稳定工作而难以得到像在校学生和在职青年一样的社会保障,这种现象在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更为突出。这就使得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在身体健康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境,甚至危机。

二是教育的需求。知识就是力量,知识能改变命运。社区青少年群体对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其自身素质,适应社会环境,迎接市场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必要前提。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已经被认为是贯穿人生始终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终身教育的理念也已深入人心。但是,目前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对接受教育的需要普遍得不到满足,甚至一些14—16(不含)周岁社区青少年已经终止了国家法律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这种状况对于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状态已经而且还将继续产生消极影响。

三是劳动和就业的需求。劳动是生存之本,是人们获得物质文化生活资料的重要手段。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一个社会问题,对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社区青少年群体(主要是16—25周岁)来说,就业困境则更显突出。很多人长时间处于无业可就、无钱可赚的困境之中。部分社区青年虽能从事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但与其他正常就业的青年相比,工作收入低、工作待遇差、工作环境乱、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工作种类苦等等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状况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生存发展状态的消极影响是非常直接和严重的。

四是恋爱和婚姻的需求。恋爱婚姻是社会整合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法律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男性22周岁,女性20周岁),恰在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年龄区段内。恋爱年龄虽未有法律规定,但也基本发生在14—25周岁这一年龄区段。社区青少年群体对爱、对性的需要能否正常满足,是其生理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其性行为能否正常的重要条件之一,更是其生存发展状态能否改善的自然基础之一。但是,目前社区青少年群体客观上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拮据的经济状况,事实上被标签化和边缘化的社会角色,已经使得他们难以正常恋爱和结婚。这势必造成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自然逆转。

五是消费和休闲的需求。消费和休闲是人的生存方式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加速,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消费和休闲行为及取向也日益活跃、多样、丰富和新奇。但是,过多的闲暇时间且囊中羞涩,又使社区青少年群体无法满足日益活跃、多样、丰富和新奇的消费需要和闲暇需要,甚至连基本的消费需要和闲暇需要都难以正常满足,这就很可能导致很多社区青少年群体的消费和休闲观念出现扭曲,方式和行为出现偏差,从而严重影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

六是社会参与的需求。社会参与是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公民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公民实现其自身需要的一种基本途径和手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社区青少年群体在一些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往往难以受到社会的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会受到歧视。社区青少年群体在社会参与方面的这种境遇,不但会进一步降低其已经很低的社会地位,进一步破坏其已经不佳的社会形象,进一步损伤其已经不强的自信和自尊,进一步弱化其已经不高的对社会和政府的认同度、信任度和满意度,而且还会因此严重伤害他们的生存发展状态。

七是人际交往的需求。“人都需要别人”,人际交往的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也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动力。但是,社区青少年群体由于经济状况拮据、社会地位低下、社会形象不佳、社会角色被边缘化和标签化以及他们心理上的焦虑、不安、紧张、恐惧和自卑等因素,使得他们大多无法满足正常的人际交往的需要。在社区青少年群体中,有一部分人不是人际交往态度不正确或极端、方式不正常或怪异,就是排斥、拒绝、抗拒与人交往,从而对其生存发展状态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基于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上述需要以及他们满足各种需要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目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生存发展状态确实存在着较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力求通过我们的管理、服务和支持工作来努力促使社区青少年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尽力改善和提高社区青少年的生存发展状态。其实,这既是本研究希望实现的主要目标,也是调整、完善和创新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工作的主要方向。

【注释】

[1]参见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5—97页。

[2]参见陆建华主编:《青年学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4页。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戴光年译,新世界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4]参见肖小霞:《城中村的社会群体结构研究》,武汉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页。

[5]参见[德]盖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探讨》,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6]参见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5—117页。

[7]参见赵万里:《结构性风险和知识社会的建构》,《科技与社会》2003年第1期。

[8]参见李航:《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9]参见李航:《我国转型期弱势群体社会风险管理探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10]动机理论的创立者们对于以下两个事实从未给予过适当的尊重:第一,人类只能以相对或者递进的方式得到满足;第二,需求似乎按某种优势等级、层次自动排列。见[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11]参见[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