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安全中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城市公共安全中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倾听公众的合理诉求,或者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对策落实政策。对于安全生产,各级政府每年不知要出台多少文件,召开多少会议,但类似的重特大事件似乎并没有减少,根源就在于相关部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这是造成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主要原因。
城市公共安全中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_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心理研究

(四)城市公共安全中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政治体制与快速变革中的经济制度不相适应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改革,我国的经济制度已从较为单一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当前政治改革的进程看,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制度急剧变革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这是导致在应对城市公共安全挑战时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最根本原因。比如高房价就是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博弈的结果。

2.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复杂化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复杂化的特点,具体说,社会阶层加快分化,利益集团日益固化、中间阶层不发达、两极分化严重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现状。在这种高风险的社会结构中,由于不同阶层、不同利益集团的诉求不一样,在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时,政府和公众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政府无论怎么做,无论做得多么好,都是众口难调,这也是导致政府公信力弱化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浙江宁波因PX项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3.文化与意识形态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也进入一个大破大立的时代。但意识形态变化相对缓慢、稳定性较强的特征使之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变革,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意识形态领域仍将处于“群雄逐鹿”的局面,传统文化认同与“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的理念碰撞后,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在这样一个文化缺失的氛围里,政府在应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时公信力弱化会成为常态,因为政府和公众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将是常态。

4.社会心理脆弱、社会信任度不高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心理比较脆弱,社会信任度总体偏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2013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虽然社会情绪总体基调是以正向为主,但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在这种社会情绪氛围中,很微小的城市公共安全事件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影响问题的解决,降低政府的公信力。如启东建设排污管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当政府公信力处于下降通道时,若应对不当,即使是正确的决策都可能引发公众的反向情绪。

5.政府角色转变不到位、作风不正

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提出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如今多年过去了,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从管控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仍步履蹒跚。

表现在不少地方政府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愿意倾听公众的合理诉求,或者对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对策落实政策。比如2013年11月发生在青岛的石油管道爆炸事件,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对于安全生产,各级政府每年不知要出台多少文件,召开多少会议,但类似的重特大事件似乎并没有减少,根源就在于相关部门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这是造成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主要原因。

6.政府官员执政素质不高

官员的整体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官员的执政水平决定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官员的执政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官员的道德操守有问题,二是不少官员的理论水平不高,三是许多官员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四是还有许多官员的“官本位”思想严重。从媒体披露的一些事实看,这些问题不是个例,而是有相当的普遍性。官员水平不高,执政能力不强必然削弱政府的行政能力,损害政府的形象,公众的负向情绪就会升高,从而造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近年来许多城市围绕拆迁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现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