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陕南农村风情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陕南农村风情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蓬以其个人亲历,将自己在陕南农村的所见所感所想,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作品中浓厚的陕南风情扑面而来。本文将对此做一论述,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王蓬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王蓬的短篇小说中,几乎每篇都有对这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不同程度的涉及,《杨嫂》中的女主人公杨嫂,即是典型而集中的表现。在王蓬的短篇小说中,时常可以领略到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陕南农村风情&;;&;;&;;&;;_汉水文化研究集刊4

王蓬短篇小说中的陕南农村风情[1]

王欣星

作家王蓬的短篇小说创作,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不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而且表现了秦岭、巴山之间的世态人情,充满浓郁的陕南农村的生活气息。阅读这些小说,如同一幅风俗画在眼前展开。故事、人物和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使得这些作品表现出勃勃生机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陕南是指陕西南部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主要包括汉中、安康、商洛三地。其中的汉中市,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是地球上同纬度生态最好的地方,生物资源非常丰富,自然也适宜居住。早在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史记·秦本纪》),汉中就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被提及,尤其是刘邦在此休养生息,为建立西汉积蓄力量,由此汉中被称为“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地理位置的特殊,让汉中在关中平原、成都平原和中原地区的信息沟通、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之间搭起了桥梁,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其他地区的影响,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方面,都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地域性文化特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的创作与其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王蓬以其个人亲历,将自己在陕南农村的所见所感所想,融入到小说的创作,作品中浓厚的陕南风情扑面而来。本文将对此做一论述,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王蓬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淳朴善良的民风

汉中盆地在秦岭和巴山之间,且在中国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以南,居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中上游,从地理的角度讲,具备农耕时代的优越条件,史称“平陆延袤,几数百里,壤土演沃,堰埭棋布。桑麻稻之富,引望不及。”(《汉中府志》)交通的不便利和自身条件的优越,使汉中能够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纷争,社会相对比较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传统美德也较好地传承下来,青山秀水养育了人们如同大山般淳厚、江水般深挚的忠厚性格,人与人之间以善良质朴的方式相处,形成了相互扶助、相互关心的民风。

在王蓬的短篇小说中,几乎每篇都有对这种淳朴善良的民风不同程度的涉及,《杨嫂》中的女主人公杨嫂,即是典型而集中的表现。杨嫂作为乡村小学校的“火头军”,以农村妇女的干练勤快操持着老师们的日常饮食,在运动时期,不仅没有跟老师们过不去,反而加倍用心做饭、时常安慰他们,特别是当总挑剔饭菜不好的年轻老师陈天琳,因不堪屈辱服毒自尽,没人敢去搭救的危急时刻,依然是杨嫂不顾一切地护着她。在杨嫂眼中,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一个没有太高文化的农村女性,就是凭借这种朴实无华、自然真诚的感情,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银秀嫂》中,银秀嫂在丈夫去世后,独自拉扯孩子,被安排去猪场喂猪,年轻的银秀嫂“本是那种下得苦、耐得劳、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落闲话”的人,为了做事方便,“索性把被窝一抱,带着孩子,住进了饲养场”。尽管刚刚经历了丧夫的悲痛,但银秀嫂在承担起队里养猪的任务后,想方设法做好分内之事,还是表现出庄稼人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思想观念。

在乡村单调的生活节奏中,若哪家有办婚丧嫁娶、修房子之类的大事,往往就是全村人共同的事,不仅为热闹,也是相互帮忙、拉拢关系的好机会。《竹林寨的喜日》里,描写六婶家娶儿媳妇的情景,左右邻里“帮忙造厨,打杂挑水”;《桂芳婆婆》中德庆娶媳妇时,“院里已是闹嚷嚷的一片,只见左邻右舍的几个妇女正忙活着淘洗拾掇大伙资助的各样菜蔬,几颗鸡蛋,半瓢白面,一碗碎米”,新来的媳妇身边也有“几个女人正伴着拉话”,不仅帮忙,连娶亲必不可少的饭菜都是大家给“资助”的。这一方面,是由于物资匮乏,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人性的忠厚实在,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互助。正是这种带有原始性质的互帮互助、共同协作,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良药,才让人们渡过苦难的年月,逐渐过上富裕红火的日子。

二、丰富多姿的民俗

陕南地区具有丰富多姿的民间习俗,地域的特殊性使得这些习俗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被完整地继承下来。在王蓬的短篇小说中,时常可以领略到这种独特的民俗风情。

( 1)婚嫁习俗。小说中论及较多的是关于陕南农村的婚嫁习俗,如《油菜花开的夜晚》就是描述主人公珍儿“由表嫂领着来‘相亲认门’”的晚上,各种微妙羞涩的想法;《走端阳》中写到,提过亲的小伙子在端阳节这天,“在盖着白毛巾的竹篮里放上新麦面炸的油糕,糯米包的粽子;爱好的还要提上雄黄酒和腊肉之类的礼物去拜访丈人家,而丈人家这天接待的热情或冷淡,常又意味着对亲事的赞同或否决”;《竹林寨的喜日》里,接亲的队伍中有新郎官、介绍人和“人物整齐、模样体面的亲友,自然是四男四女,照例穿戴一新”。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环境的封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陕南农村,还存在一些较为落后和鄙陋的婚俗。诸如《竹林寨的喜日》里,新媳妇的娘家除了彩礼外,还要二十斤肉作为“离娘肉”,一次次给六婶提出要求,否则不出门;《别了,山溪小路》中玉蓉的两个姐姐,因为太过贫穷而草草出嫁,大姐玉兰在“瓜菜代”的年月为了几斗苞谷、荞麦的聘礼,含泪嫁给大山深处又傻又聋的男人。对于这些落后的观念和习俗,作者通过人物的不幸遭遇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显然是用不赞同的、批判的眼光去进行写实的记录。

( 2)耕作习俗。陕南地区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有着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油菜,以及各类果蔬,甚至茶叶,都有良好的生长环境。大自然的馈赠,加上陕南人的勤劳,使这里几乎成了旱涝保收的宝地。对于农民来说,耕田种地是日常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自然也是王蓬创作不会漏掉的一面。比如防霜,这是指用保持接近地层空气、土壤或植被表面的温度的方法,以防御农作物受霜冻或低温的危害。《油菜花开的夜晚》里,作者就是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不能迟,也不能早,要霜下来的时候”,人们半夜里起床,在田野忙碌,点燃麦糠,白烟四处弥漫,为油菜花遮挡寒霜。主人公珍儿在劳作的同时,通过耳听眼看,对所相亲的小伙子的生活环境、村子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直接的了解。这样的写法,既有生活气息,又表现了珍儿的聪慧,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男女在择偶观念上的变化。《秋雨如丝》中“我”和林叶叶,相互配合种胡豆,“一人挖窝,一人点种”;《别了,山溪小路》中描写阳春三月撒种育秧的热闹场面,“运粪,耕田,划畦,撒种”,忙碌而井井有条。种种画面,展现出陕南农村的勃勃生机。

( 3)日常生活习俗。小说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是最能体现风俗人情的途径。比如赶集,“集镇照例是一条长长的,独独的街道”,每月有三天是集日,“称盐灌油的,抓药看病的,买线扯布的,理发寄信的庄稼人,便会推车车、挑担担”,把各种蔬菜瓜果、鸡鸭猪仔、竹器农具带到集市,摆起叫卖的摊点,以及凉粉、面皮、糍粑等各类小零食摊,“街道上挤实了人,老远只看见一片攒动的人头”(《赶集记》) ;又如猎熊,秦巴山里的古老习俗,“把猎人叫‘打山子’”,合作分工,有“撵后掌”的,有“坐交”的,《猎熊记》的开头,就生动地描绘了打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而贯穿在故事中生活细节更是比比皆是,江边打渔、田地里扯猪草,山里采五味子,烧柴用的青冈木,还有日常饮食,除了传统的米面蔬菜,受到陕南人青睐的是面皮凉粉、熏鸡腌蛋、腊肉焖蒜薹、苞谷酒、烧酒,都是秦巴山间特有的美味。正是这些细节,时时提醒读者,作者笔下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和地域,使读者在看故事的同时,也了解到陕南农村的真实生活状态。

( 4)语言习俗。汉中因与关中、四川、湖北、甘肃几省区相接,在某些方面也会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在语言上就表现得较为突出。镇巴南郑、西乡一带口音明显具有川腔川味,与四川话比较接近,而洋县话又和关中话更相似,即便是汉台区内,口音差别也是存在的。王蓬虽生于西安,但在陕南农村生活的时间更长,对农村土话极为熟悉,作品中人物的话语也充满土乡土色的韵味。诸如文中出现的“早些年辰”“你这碎崽娃子”“我羞人去”“晓得啵”“山娃子哟,砍脑壳的”,等等,便有几分川话的味道。除了语言,民歌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大山深处的星星》中有两段民歌:“太阳出来红似火,晒的贤妹没处躲。我把草帽让给她,好叫太阳来晒我。”“我跟贤妹门对门,眼看贤妹长成人。花花轿子抬起走,你看怄人不怄人。”歌词极富生活情趣,幽默含蓄,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而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三、优美明净的风景

提到陕南的风景,与虽是同属陕西的关中、陕北是截然不同的,陕北粗犷,关中古拙,而陕南则是秀丽。汉中历来就有“大西北的小江南”之美称,能与江南相提并论,可见其景色温润优美。就地形而言,汉中是由汉水冲击沉淀出一块长一百余公里、宽二十余公里的带状盆地,有秦岭挡住北方寒流,因而气候温和湿润。理想的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的植被茂盛,类型多样,尤其是还生长着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娃娃鱼等珍稀动物。

如此迷人灵秀的风光,不仅为汉中人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粮食菜蔬瓜果,也提供了最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从关中大地来到陕南生活的王蓬来说,自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小说创作中,作者时刻都将人性的单纯质朴,与陕南秀美的风光结合在一起,人点缀了风景,风景也衬托了人的纯美。

《银秀嫂》中写道暮春时节的野外,“蓝得几乎透明的天空中,几片薄薄的白云,……小麦开始抽穗了,油菜也正结荚,到处都显出一片浓浓淡淡的绿色,唯有毛苕却还开着浅红、淡紫的尾花,引得蜜蜂儿嗡嗡嘤嘤,在人头顶飞舞,云雀悦耳的鸣叫,小南风吹着,暖洋洋的,醉人心哪”,在这么美好的画面中,银秀嫂和老莫并肩走在田野小道上,两人心中朦胧的情感无疑会受到感召,愈加热烈;《车行古栈道》中的山间公路则是另一番情景:“峡谷、山崖、隘口……突如其来地闯入眼帘,茅屋、号棚、栅栏……也依然在旋转,急急忙忙地向后驶去。紧擦公路的崖畔,不时地迎面伸来一支玛瑙珠儿般的酸枣,河边柳丛,也不时惊起一只拖着美丽长尾的锦鸡……”形象地描绘出在山间行车时的视觉感受;而在猎手眼中的山林,却是另一番阴森的景象:“麦线子一类的灌木丛,就是中午,当顶的太阳也只投下几点斑驳的日光……弥漫着一种只有树林才会有的湿漉漉的烂叶腐草味和野兽留下的恶臭腥膻味。不时,对面崖畔会传来苍鹰那得意的、拖长声音的叫唤和被袭击的雀鸟的哀鸣;而近处,几次就在头顶不远处,会突然响起茶缸般粗细的乌稍毒蛇从草丛中溜出的索索声,直叫人头皮发麻”(《猎熊记》)。田间山林的景色如此,即便是农家小院,也有着极富诗情画意的田园气息,“院里的自留地……一畦畦各种小菜,已出土显行,绿莹莹的一片,看着就顺心;篱笆一圈的白杨、毛柳、刺槐可能也刚栽不久,正展枝舒叶,齐勃勃的生长,看着就舒畅;新搭起的猪舍、羊圈、鸡笼、鸭棚、狗窝……正闹的兴旺”(《油菜花开的夜晚》),虽是农村,主人也将自家小院打理得整整齐齐,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

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评价:“陕西为三块地域组成,北是陕北黄土高原,中是关中八百里秦川,南是陕南群山众岭。大凡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形成,虽是时代、社会的产物,其风格、流源又受地理环境所影响。……于是,势必产生了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作家特色,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作家特色,以王蓬为代表的陕南作家特色。”之所以能够在写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都得力于作者的亲身经历,自十几岁时便随家人来到汉中张寨村,当上地道的农民,在陕南的民俗民风中浸染几十年,对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尽管家庭的遭遇使王蓬离开大城市西安,来到小乡村,但对于作家来说,丰富的生活体验无疑是创作最好的源泉。也许,正是因祸得福,亲自耕种、劳作的农民生活,陕南富有特色的民俗风光,都激发了作者的写作热情。同时,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作家对陕南这片土地的热爱,正是由于这份热爱,促使王蓬用手中的笔将它的一切都描绘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片土地。

【注释】

[1]该文原载《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7月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