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杨氏泥塑——中国传统泥塑艺术的根源

杨氏泥塑——中国传统泥塑艺术的根源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名震陕、甘、宁等省区,有着“雕塑世家”之称的杨氏家族泥塑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在陕、甘、宁有着极高的声望。杨氏彩塑三代艺人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的雕塑工艺和常见的民间艺术。杨氏家族泥塑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杨氏家族泥塑艺术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杨氏泥塑_民间宁夏

杨氏泥塑

元初的中国书画大家赵孟頫五十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却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管道升。老婆管道升知道了,写下一首《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赵孟頫读了《我侬词》之后,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也没提过纳妾之事。

“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说的是你侬我侬的爱情,讲的也是草根艺术的泥塑。

见过杨栖鹤的人,都觉得他和许多生活在乡下,穿越了漫长岁月的老者没有多大区别,雪白的长髯,黑色的八角小帽,见人露出一股真诚、和气的微笑。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名震陕、甘、宁等省区,有着“雕塑世家”之称的杨氏家族泥塑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在陕、甘、宁有着极高的声望。他那双手,捏什么像什么,能捏人的魂儿。

据《隆德县志》记载,隆德县温堡乡杨坡村杨氏家族泥塑艺术起源于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打开《杨氏家谱》,那简直就是一部关于泥塑艺术的家族传承史。然而,要说杨氏泥塑就不能绕过中国源远流长的泥塑艺术不谈,因为中国泥塑艺术是杨氏泥塑的根源。

img68

杨氏彩塑三代艺人

泥塑俗称“彩塑”,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的雕塑工艺和常见的民间艺术。它像贝壳里的明珠,在中国艺术的殿堂中放出迷人的熠熠光彩。

泥塑的产生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战国策》中就有抟泥作上偶的记载。百姓做泥人殉葬,做佛像膜拜,做“耍货”玩赏的民间风俗,是中国泥塑艺术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自战国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至唐宋时代,泥塑艺术发展到盛期,著名泥塑有甘肃敦煌莫高窟的菩萨,山西太原晋祠的宫女等。至清代,泥塑形成南北两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等。

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时代,诞生了神采风韵各具特色的中国泥塑作品,不同的表现技法、不同的艺术特色,源自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呈现出她的丰富多彩性。

那些色彩艳丽,线条流畅,造型夸张的凤凰,赋予美好希望的泥娃娃,代表吉祥富贵的牡丹、虎头,依然折射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质朴而传统的图案纹样与那些厚重的历史一起传递至今。

宁夏隆德杨氏家族泥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泥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对中国泥塑艺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首先是制作程序繁杂而精细,一幅作品的制作往往需要经过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二十多道工序。尤其重视泥的酿配过程,因为它是泥塑制作的关键环节。隆德县属于黄土丘陵地带,地貌类型分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阴湿土石山区、河谷川道区,而在这些区域之中,都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质红胶土,这是泥塑的上等优质材料。泥的酿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作品的创作要求选用不同类型的土进行酿泥,并在胶泥中掺上细细的纸筋、黄细沙、胡子麻毛等,待掺配均匀后,然后用力揉制,直至泥团表面红亮,柔而绵软方可使用。泥酿的好坏,决定着泥塑的品相。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也是锻造恒心与力量的过程。泥塑造型的姿态与神采考验的是泥塑艺人的艺术修养及天赋。当姿态和神采的塑造完毕之后,还要进行泥塑的敷彩工序。泥塑界有句话说“三分塑,七分彩”,这是泥塑作品能否传神的关键环节。而仅仅在上彩这道工序上,从打底色到开描总共有三十道工序,这里面包涵着杨氏泥塑艺术的独门绝技,全由手工完成。杨氏家族泥塑过程之所以有如此复杂而精致的程序、巧妙的构思、美好的寓意,不但因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更是杨氏家族一代代继承人勤学苦练的结果。

img69

杨栖鹤老人传授技艺

杨氏家族泥塑的第一代传人杨魁山出生于清朝道光年间, 《杨氏家谱》里真实地记录了杨魁山老人学习泥塑艺术的执著精神:“族仪泥捏光荐其山为头(山为杨魁山)弃乡访师迹,终觅周风祖,若报艺悟深,三载掌门人。”

杨氏家族泥塑的第二代传人杨庭府、杨庭壁两兄弟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杨氏家族泥塑手艺之后,开起了作坊,专门以经营泥塑作品而谋生,生意做得红火、热热闹闹。

杨氏家族泥塑的第三代传人杨维福接过祖辈的衣钵后,为了突破和创新泥塑艺术,远走新疆访师学艺,在游学的过程中他的眼界大为开阔。他通过琢磨,将西域文化的艺术风格融入到本家族的艺术创作之中,使得家族的泥塑技艺大为提高,已经能塑造出庙观神、刹、佛像等作品。为了扩大规模、增强影响力,他还广收门徒,极大地促进了周边地区泥塑艺术的快速发展。爱好泥塑的人们也纷纷开起了泥塑作坊,经营起了泥塑生意。

在杨维福的带动下,家乡的泥塑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温堡乡杨坡村及周边村庄真正形成了“家家会泥塑,户户有丹青”的气象。作坊总数曾一度达到五十三户,以此为生的人数超一百人,并且形成了男人捏塑,女人、小孩上彩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格局。杨氏家族泥塑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

现在已八十高龄的杨栖鹤老人是泥塑的第四代传人,他在继承了前三代传人泥塑技艺的基础上,读书,行路,多方拜师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并博采民间各种艺术之长,融进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之中。通过数十年的潜心揣摩,初步形成了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为一体的“杨氏家族泥塑艺术”风格。改革开放以来,杨氏家族泥塑艺术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杨老先生言传身教、广收门徒,逐渐形成了一支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的家族队伍。杨栖鹤老人率儿孙徒弟为各地的佛寺道观造像、修复文物,还不断承接名胜景区、庙观古刹内的传统造像、文物修复以及各种形式的壁画和仿古建筑的彩绘工程,不断创作出具有独特的民俗和地方性的泥塑作品。杨家爷孙三代共同创作的大型泥塑《毛主席过六盘》《西夏王》《农村社火队》《鹿鹤同春》《麒麟送子》《武松打虎》《十二生肖神》《十二童子嬉生肖》等,都是杨氏家族泥塑的经典之作。

2008年,杨佳年被授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杨贤龙被授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泥塑作为民间艺术,已不属于一个家族和个人的专利,是国家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作为传承人,应将艺术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