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防御设施的传说

防御设施的传说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传说汉武帝时,拜李陵为骑都尉。草湖出没金马驹在嘉峪关北边,有个叫野麻湾堡的地方。把总不死心,第二天立即派出了几十个士兵,到各处去询查金马驹的下落。围在草滩四周的官兵正在等待,只见金光一闪,一匹金马驹儿跳进了草滩。
防御设施的传说_嘉峪关志

第二节 防御设施的传说

img359

新城乡草湖李陵碑(1985年7月拍摄)

李陵碑的传说

在嘉峪关东北的长城外边,有一块方圆数十里的草湖滩,人们称为二分海子。海子里的土墩,人们叫它“李陵碑”。

传说汉武帝时,拜李陵为骑都尉。他率领将士五千余人,在酒泉张掖一带训练骑射,以备匈奴来犯。贰师将军李广利要征伐大宛,武帝召李陵欲使为贰师将军押运辎重。李陵不愿意,遂上书武帝,请自率一队兵马,以少击众。

李陵打了胜仗,凯旋而归。路过二分海子的时候,李陵看见湖滩中水草茂密,四面沙丘回护,是个屯兵的好地方,便命令在此宿营。

于是,李陵便命令将士运土填湖,构筑墩台。将士们一连劳累了二十多天,在湖滩中心夯筑了一座黄土墩台。李陵亲笔书写了“誉满边关”四个大字,落款为“骑都尉李少卿题”,然后立碑于墩台之上。现碑丢弃。

草湖出没金马驹

在嘉峪关北边,有个叫野麻湾堡的地方。很久很久以前,这一带水草茂密,是一个风光如画的草原。草原上,驼肥马壮,牛羊成群。其中有匹金马驹,长得可俊啦!浑身金粟般的毛色,闪闪发亮,分外逗人喜爱。

那时,野麻湾堡是镇守肃州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住有把总,带兵百人,方圆几里的地方都归他管理。那个把总贪得无厌,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事。有一天晚上,他从外边饮酒归来,只见眼前金光一闪,猛地跳出了个金马驹儿。把总这下可喜坏了!他刚伸手要把金马驹抓住,哪知手还没触到金马驹的尾巴,便被金马驹儿一尥蹶子,踢脱了下巴,疼得直叫唤。当人们闻声赶来时,那金马驹儿早巳跑得无影无踪了。

把总不死心,第二天立即派出了几十个士兵,到各处去询查金马驹的下落。没出三天,有人还真的在堡子西边的草滩上看见了金马驹儿。把总听说后,喜得两眼眯成了一条缝,他心里暗自琢磨,只要我把这宝驹儿献给圣上,圣上不赏我个尚书当当,也得赐我个巡按干干!想到这里,他马上对亲信说:“传我的令,今晚把队伍埋伏在草滩周围,给我千方百计逮住这个金马驹儿,谁要走露了风声,我就砍掉他的脑袋!”

塞上的夜晚,月光格外清亮。围在草滩四周的官兵正在等待,只见金光一闪,一匹金马驹儿跳进了草滩。把总立即狼嗥般地吼道:“快!快!快给我逮住金马驹!”

从四面八方围过来的官兵,已团团围到金马驹身边,这时,只见金光一闪,金马驹冲出重围,一瞬间,已把拼命追赶的官兵远远甩在身后。

当官兵们追赶到二分海子的时候,金马驹已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浮出水面,一会儿又潜入水底,好象有意戏弄官兵似的。正在官兵们无可奈何之际,只见一道金光冲天而起,一眨眼,金马驹便在半空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四面碧草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也许就是据此写成的。

此后,人们还经常见到金马驹在这一带出没。有人说,金马驹儿叫柄赊(读为“陶余”,北海良马名),出在北海中,这二分海子是海眼,直通北海,所以才有金马驹儿在这一带出现。从此,这个地方就起名叫“野马湾堡”,再后来,由于这里产野麻,人们又把堡更名为“野麻湾堡”。

断山口得名

据说很早很早以前,有—年突降暴雨,一连数日,南山一带山洪如脱缰的野马,奔流而下,水高数丈,从黑山湖、水关峡涌出,冲向黄草营北山。这时,忽然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宽袍,兜着一袍襟土,要截住洪水。土撒下去,就成了一座小山梁,后来人们就叫它“常山子”。水聚数日,冲断常山子,由于水势更猛,一下冲断了北山,出现一个缺口,后来人们就叫它“断山口”。

img360

断山口

龟盖山

嘉峪关有一个山岗,形状奇异,极像龟背,人们叫它“龟盖山”,都说它由龟变成的。

传说古时候,这里是一个平原,从祁连山流出的雪水,汇成北大河,浇灌着这一带的良田。

img361

龟盖山

有一天,一个名叫季志的牧童正在放羊,忽然一个古里古怪的老头,背着一只口袋,由北向南,急步走来。老头碰见了季志,便问:“小羊倌,到北大河怎么走呢?”

季志见老头来得有些怪,心里犯了疑,便作出很敬重的样子,施了一礼,然后说:“前面转过一道沟便是了,不知您老人家去那里有什么事情?”

老头见季志很憨厚,才说道:“这北大河原来属我家所有,在我父辈的时候,被一伙穷百姓抢去浇地。如今我要用石沙堵住北大河,让北大河水跟着我的心意流。”

季志听了大吃一惊,他想:如果北大河被堵,水流不过去,下游成片成片的庄稼就要旱死,人们就没法活下去了,说啥也不能让老头将河水堵住。于是,他冷笑着对老头说:“别说一袋子石沙,就是你能把北边的大山搬来,也休想堵住它!”

老头一看小羊倌这样小看自己,顿时发怒,立即把口袋里的东西向左右撒开。一眨眼,只见平原上出现了许多土包,并闪出一座大山,可它并没有堵住北大河。

老头见没有堵住北大河道,又暗念咒语,企图推倒嘉峪山堵住北大河。正在这时,突然狂风大作,接着,电闪雷鸣,老头还没跑出儿步,便被一个炸雷殛死了。就在他被殛死的地方,隆起了一个山包,其形如龟,这就是现在关南的龟盖山。

为什么老头会被炸雷殛此呢?据传,老头原是个龟精,玉皇大帝听说他一贯为非作歹,便派雷神把他殛死了,使他现出了原形。

狼心窝与杨四郎

在北宋太宗年间,契丹族辽国主耶律楚绪不断率部向南侵犯。杨四郎奉了宋太宗的御旨,带领几万人马,西出祁连山,至河西重镇酒泉。一天,杨四郎带领大队人马,沿大路向西北方向行进。过了新城,走在通往野麻湾的路上,忽然一阵黑风自西北铺天盖地刮来,沙石猛烈地打着身上的金甲。杨四郎看部队欲进不得,欲退不能,正在犯愁,三军哨探纷纷来报,有的报告不少战马深陷沼泽,有的报告兵勇被狂风刮得迷了方向,失散很多,有的报告远近似有千军万马在奔腾……。

杨四郎得报,苦苦思索着:出师为什么这样不利?是不是契丹会玩弄法术?是不是自己哪儿触怒了神灵?……正在他暗自思忖之时,突然一个碧瞳秃顶,留着堆云髭须的土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眼前,向杨四郎施礼道:“大王辛苦了!”四郎看见土人毕恭毕敬,就问道:“这是什么地方?”土人答:“这里是狼心窝”。

一听“狼心窝”三字,杨四郎不由地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杨四郎很迷信。他想,我姓杨(羊),偏偏遇到了狼。羊属水,狼属火,水火不相容,这还了得!想立即退兵。

在这当儿,那土人又出主意说:“大王千万不可退兵,只要在狼心窝插上一把利刀,就能万事大吉。”杨四郎非常感激土人的指点,再三恳求他说出如何插上利刀。土人说,“只要在此地立一墩台以镇邪,一定能生俘辽国狼主,全胜而归。”土人说罢,一转身便消失在弥漫的风沙尘埃之中。

杨四郎反复想那土人的话,猛然醒悟,于是命部将破土动工,筑起三丈六见方的墩台一座。以后人们就叫它做“狼心窝墩”。

晾经石

在这黑石遍布的黑山上,却静卧着一块洁白如玉的白石头。据说这是唐僧晾过经的一块石头。

唐玄奘历尽千辛万苦从西天取经回来,步入了河西走廊。这天,烈日炎炎,把戈壁滩上的沙石烤得滚烫。

玄奘和三个徒弟走了不一会儿,便觉唇干舌燥。他们想,要是能下场雨就好了!但眼见万里无云,谁还能指望真会下雨呢?

img362

晾经石

谁知走了几程路,天上就出现云彩,不大一会儿,已经乌云满天。他们正惊喜不止,忽然雷鸣电闪,雨竟“哗哗哗”地下了起来。雨越下越大,顷刻便把师徒四人淋成了落汤鸡。紧包慢裹,经卷还是被淋湿了。他们正在犯愁,哪知这地方的雷雨是来得猛,过得也特别快,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又是云开见日了。玄奘见天巳变睛,忙叫徒弟说:“快找个好去处,把经卷晾一晾吧!”师徒四人边走边想,正发愁没个去处,玄奘忽然指着一块黑油油的大石头说:“这里不正是个晾经的好地方吗?”三个徒弟一看,这块石头又大又平,漆黑铮亮,立即一齐动手,把经摊开。

img363

晾经石

没过多长时间,经卷晾干了。师徒四人急忙收拾经卷,准备上路。不料,有几张粘在石头上,怎么也揭不下来,无奈,只得抄录在别的纸上。不久,这块大石头忽然变成了白色。从此,人们便把这块洁白如玉的石头称为“晾经石”。

满堂箭

嘉峪关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说:“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

还有—件稀奇的事:老人们讲:在嘉峪关的西北山里早年有人看见过在一个山石缝中插着一支箭,这支箭比普通箭粗大。人们看见了都想把它拔下来,但是很奇怪,能摇得动,就是拔不出。更奇怪的是人们想找这支箭的时候,总是找不到。但不想找的时候,却偶尔可以看见。

传说:古代的黑水国,有一位女元帅,名叫杨满堂。她武艺超众,最善于射箭。当时在西域一带有个部族首领,率兵侵犯黑水国,们他多次进攻都没有取得胜利。

有一年,那个部族的将军要跟杨满堂议和,并要划分疆界,谈判的地点在甘州,就是现在的张掖。说到疆界,那位将军提出以甘州为界,杨元帅提出以嘉峪关为界,双方争执不下。

这时杨满堂心中有数,不急不躁地提出了一个办法,她说:“让我从黑河沿向西射出一箭,箭落到哪里就把界限划到哪里。”那位将军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他觉得一箭之地,不过几十丈,这就是答应以黑河为界了。于是满口答应:“好!好!我就让你一箭之地。”

双方将领和随从们来到黑河沿边,惊疑地等着杨满堂射箭。只见杨满堂脚蹬黑河沿,英姿飒飒,运气张弓,明锐的两眼直盯西方。人们随着她的神态,精神也紧张起来。只听得“嗖”地一声,箭已飞出,细看时已看不见了。在场的人不禁大声喝彩:“好箭!好箭”。

双方派人查寻此箭,却是杳无踪迹。过了三天,军士来报,说是这支箭落在马鬃山系的黑山里了。双方派人查验,果见箭入黑山石缝,一点不假。那位将军无法,只得承认。于是他们就谈定以此黑山为界,划分了两个民族的居住区域。从此,嘉峪关一带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昌盛

奇怪的双井

嘉峪关西面四十里外,有一座城堡,叫“双井堡”。堡墙高大,历代派兵把守。它是嘉峪关外的第一防站。

为什么叫“双井堡”呢?有个来历。嘉峪关外,原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十分缺水。双井堡那里既不见一眼泉,一口井(人们说这里挖井也没水),更没有一沟水,一个塘;东靠不上讨赖,西指不上疏勒河,真是个“渴死雀娃子”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怎么能建个城堡呢?到别处去建吗,地理位置上不允许。

怎么办呢?领兵的将军抱着绝路求生的侥幸心,叫士兵们挖井看看。军士们挖了数十丈深都不见水,泄气了。但将军仍不死心。他想,也许挖得不是地方吧。便又下令叫士兵们换个地方再挖。这一次可真是喜出望外,挖到和前一眼井差不多的地方,就见泉水上涌,相当旺盛。

大家极端兴奋,有人就动手要把先挖的那一眼井填掉。这时候,有一个素以机灵著称的士兵提议,叫大家不要填井。他对着将军的耳边悄悄地说如此如此。将军大喜,便叫兵士们不但不要填并,还要把这口井和有水井一样安好。许多兵士没有懂得是什么意思。不久,吐鲁番军东犯,气势汹汹,守堡将士寡不敌众,只好撤离城堡。临走前,将军命令把水井加盖掩埋,只让枯井露在外面。土鲁番军进堡后,打尖歇息,当时天气炎热,人马急需用水,哪知打水时却是有井无水。他们当即慌了手脚,混乱起来。这时守堡军士又打回来,包围了堡城,吐鲁番人毫无战斗力,降的降,跑的跑,守卫将士大获全胜。

从那以后,这一真一假两个井成了缺一不可的一对井,人们就叫它“双井”。这个城堡也就跟着叫“双井子”了。

木兰箭

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下午,夕阳西下,彩霞满天。黑山下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小尕梅急步往回赶路,忽然看见一支碗口粗、锨把长的木箭斜插在地上。朱漆箭杆在落日的余晖里闪闪发光,彩色羽毛的箭尾被晚风吹得咝咝作响。小尕梅又吃惊又欢喜,一把抱住箭杆,心想把它拔起来,带回去和小伙伴们一道玩赏。可是,任凭小尕梅怎么使劲,也动不得它。小尕梅只好搬来几块大石头,垒在木箭周围,做为记号,,准备明天一早,多叫几个小伙伴来拔。

第二天,小尕梅和她的小伙伴们一早便赶着牛羊来到牧场。他们从清晨找到黄昏,怎么也没找见那支木箭,连小尕梅搬来的那几块石头,也不知藏到哪里去了。小尕梅只好在心里暗暗想:我一定要找到那支神奇的木箭!

img364

木兰箭

从那天起,小尕梅每天赶着羊群,漫山遍野去找那支神奇的木箭。有一天,小尕梅赶着羊群来到一条小溪边,远远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正在那里用褡裢背土,不知要干什么。

小尕梅好奇,两步跃过小溪,走到老爷爷跟前好奇地问:“老爷爷,您在忙什么?”

老爷爷神秘地笑着说:“这里有一支神箭,我要把它保护起来。”一听“神箭”二字,小尕梅惊喜地问道:“神箭,什么样的神箭?”

经不住小尕梅再三追问,老爷爷摸着小尕梅的头,笑咪咪地说:“那已是好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爷爷年轻的时候,跟着一位女英雄镇守边关。这个女英雄的名字叫花木兰,她武艺高强,能射一手好箭。她的箭壶里有三支红漆羽箭,人们都叫它‘木兰箭’。有一年,居住在北方的可汗再次发动战争,声言要和木兰将军决一死战。木兰将军不慌不忙地说:‘你追我一箭之地,我便与你决战’。敌将想;一箭之地,无非二三丈远,退去无妨,便满口答应。说着,只见站在黄河岸边的木兰将军,从身后箭壶里取出一支朱漆羽箭,搭在弓上,只听‘嗖’地一声。一箭竟射到了嘉峪关。敌将见状,自知不是木兰将军的对手,只好掉转马头,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随后,木兰将军派遣我爷爷率军到此地设防,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这支神奇的木兰箭,总是时隐时现。难怪人们传说花木兰脚蹬黄河沿,一箭射到嘉峪关,能看见却找不见,不找却在眼前。我想把这支神箭设法保存起来,留给后人观瞻,因而在这里背土筑城。”

小尕梅听了“木兰箭”的来历,惊喜不已。从此,她就和她的小伙伴们,抽空帮助爷爷背土筑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终于筑成了一座方方正正,墙垣高耸,楼阁纵横,十分壮观的土城,把木兰箭保存下来。

img365

精筑木兰城

木兰城

明朝嘉靖年间,屡犯嘉峪关、肃洲、甘州的吐鲁番酋长满速儿,被驻守在甘州(今张掖)的甘肃巡抚陈九畴反击,退居到哈密以后,内心不服,总想东犯。但他年事已高,力不从心。三年以后,又派部将牙木兰(蒙古族)率骑兵进犯嘉峪关和肃州。因牙木兰是关西曲先卫人,自幼被吐鲁番俘去,他亲眼所见多年来满速儿兴师掠夺,一次又一次大虏嘉峪关和肃、甘二州一带人众、牛羊,扰乱了关内人民生活的安定,心中早巳埋下了不满,而且他又深知明王朝对关外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不愿与明朝作对。所以他来到嘉峪关外,按兵不动,久而不返。满速儿犯了疑心,接连传令催他返回。无奈,牙木兰才率部族西返哈密。满速儿恨他迟回,想给他论罪。牙木兰从密报得知此情,思绪万千,最后决定叛离满速儿。于是,他连夜与部下商议,趁满速儿不备,率部众直奔肃州投降。他反正以后受到肃州卫军事长官的欢迎。根据牙木兰的请求,准其在关西一带驻牧。牙木兰带着部众来到水节丰美的嘉峪关西北山一带,过着安然自得的游牧生活,并在关西四十里的地方建城堡一座。这座土城后来被人们称做“木兰城”。

女将军祁美荣

嘉峪关南卯来泉堡正南的山坡上,有一个小城的遗迹。这座小城的来历中还联系着一位女英雄和蒙古族人休兵言好的故事。

原来,祁连山南山诸口屡被关西的蒙古族人攻破,肃州不得安宁。换了几任将军,都连吃败仗。镇守肃州的军事长官坐卧不安,在万般无奈之际,派了一位叫祁美荣的女将军率兵前去把守南山一带。祁将军来到南山坡,修土城一座,她的指挥机关安营于此。现存的遗址,正是她当年筑的小城城基。关西的蒙古族首领听说祁美荣外号祁寡妇,有雄才大略,并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操刀如关羽,使枪似张飞。而且能飞檐走壁,刀枪不入,所向无敌,名震河西,吓得后退三十里。

但祁美荣却是只防御而不进攻。她想只要相安无事,不受侵扰,也就算了。有一次,蒙古族首领率千骑奔南山而来,祁美荣从容不迫,披挂上阵,战几个回合,就将蒙古族首领生俘于马下。那首领以为必死无疑,不料被祁美荣请到城堡正厅落座,以礼相待,摆下酒宴,与他畅谈。祁将军开言道,“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应以大义为重,和睦相处才是,你等何必累次侵扰?如放牧有困难,可以安置在关西南红泉一带。只要你们不再来骚扰内地就好,”蒙古族将领对祁将军的宽宏大量很受感动,而且他知道红泉一带水草丰美,就满口答应。于是说定停止争战,各自撤兵。从此蒙古族牧于口外红泉一带,汉蒙和好无事,都安居乐业。人们相传着祁美荣的美名。

神龙飞去

嘉峪关城楼东侧,原来有个关帝庙。人们到庙里去,都会发现几处奇怪的迹象:正殿门内砖地上有一个窝痕,显然是个龙瓜印。关帝神龛前一对柱子上塑的龙,西边一个很旧,还用一条铁链锁在柱子上,而东边一条龙却很新,又没有上锁。殿内梁柱墙壁一切都完好无损,唯独东边墙上部接殿顶处有一个大洞,阳光直射到神龛上。洞边粉墙上还有一个很大的划痕。这是怎么回事呢?凡是本地的人都知道它的来历。

当初塑神龛前柱子上一对龙的时候,塑工曾叮咛:龙塑好以后,一定要用铁链锁上,否则遇到雷雨的时候龙会借风雨飞腾出去。人们对塑工的话不怎么相信,就马虎从事,只锁了西边的一个。过了许多年,有一次,来了一场雷鸣电闪的大雨。雨过后的第二天,人们发现殿里东边的那条龙不见了。细看殿内情况,地上出现了一个龙爪印,墙上出现一个大洞,洞边还有龙爪的一个划痕。人们这才想到塑工当初说的话,但后悔已无济于事了。没有办法,只好另请塑工补塑了一条龙配上。因为这位塑工没有神功法力,他塑的龙不会飞腾而去,也就不用加锁了。

img366

讨赖河

讨赖河的故事

嘉峪关南有一条大河,浇灌着酒泉盆地数十万亩农田,这条河名叫讨赖河。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吗?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哩!

古时候有个名叫巴扎尔的青年人在河边放羊,一天晌午刚过,他只见大河里出现一条白亮亮的水柱子,戈壁滩上又飞起一条黑乎乎的水柱子,两条水柱在空中缠绕起来。巴扎尔听祖上讲,白龙是水龙,;黑龙是旱龙。黑龙要吸干河水,白龙要保住河水,它们经常相争着,这不就是它们在相斗吗!眼看搏斗得十分激烈。巴扎尔要助白龙一臂之力。当黑龙扑下来的时候,他狠狠地抽了一鞭子,抽断了黑龙的尾巴,那截尾巴掉在了沙滩上。于是黑乎乎的水柱逃走了,白亮亮的水柱掉了一片下来。他跑上前去一看,白龙躺在河边,脖子还流血呢。巴扎尔脱下白布衫子,给白龙包扎了伤口。白龙点点头,跃起身子,跳进河里,摇头摆尾游去了。

晚上,巴扎尔入睡以后,见一位白发老人走到他跟前,严肃地嘱咐他;“巴扎尔,你要记住;青人青马青鞍子来请你,你千万去不得!白人白马白鞍子请你,你就放心去吧!去了以后,啥都不要,就要南墙上那朵水仙花”。巴扎尔惊醒了,原来是一个梦。

第二天天刚亮,有人叫门;“巴扎尔,巴扎尔,开门来!”巴扎尔出去一看,果然有两个穿一身青的人牵着青马,马上搭着青鞍子,来人说:“我家主人请你去!”巴扎尔牢记白发老人的话,果断地说:“回去告诉你家主人,我不去!”

过了一会儿,又有人喊:“巴扎尔,巴扎尔,开门来!”巴扎尔出去一看,真有穿白衣戴白帽的两个人,牵着三匹白马,搭着白鞍子来请他。他仍然说;“告诉你家主人,我不去。”来人诚恳地说:“我家主人说,就是请一百回,也要把你请去。”于是巴扎尔便上马而去。

走了不远,来人说;“请你闭上眼睛。”他一闭眼,只听见‘哗哗’流水声,过了一会儿,来人说;“请客人下马”

他跳下马,跟了进去。这里是一座金顶银壁,白玉铺地的水晶宫。宫里坐着一位穿白纱戴银冠的老人,脖子上还缠着巴扎尔的白布衫子。老人站起来热情地接待了他。一会儿,宴席摆齐了,尽是山珍海味。

老人给他斟满酒劝他多喝几盅,并且感激地说:“多亏你打伤了黑龙,保住河水,还救了我的命”说着顺手拿起成匹的绫罗绸缎说:“这些薄礼,你收下吧!”

巴扎尔说“我是个放羊人,这东西我不能穿!”

老人又命令侍从;“拿金银珠宝来!”白花花的银子,黄灿灿的金子,闪光耀眼的珍珠、玛瑙和珊瑚全端了上来。巴扎尔摇摇头说“这东西是珍贵的,可是对我用处不大。”

老人忙问:“好心肠的年轻人,你要什么?”

巴扎尔牢记着梦中白发老人的话,一看南墙上,果然有一朵水仙花。他指着水仙花说:“把那朵花给我就行了。”

老人很为难。可是巴扎尔救了他的命,也只得忍痛割爱了。他说;这朵花是我宫里的心爱之物,既然你要,就送给你吧!”

巴扎尔把水仙花揣在怀里,白人白马把他送>出了水晶宫。在半路上,他掏出水仙花一看,有些枯萎了,不好看了。他心里想,金银珠宝我不要,要这朵花有什么用呢?便把它扔掉了。走了不远,忽然听见一个嫩声嫩气的姑娘接二连三地喊他:“巴扎尔,讨来就活,巴扎尔,讨来就活!”他四处望了望,不见人,觉得奇怪,又回去把那朵花拣了回来。

巴扎尔回到家,把水仙花放在花盆里,倒了一勺清水,扔了几颗卵石,水仙花就苏醒了。过了几天抽出了绿叶,吐出了花朵,清香四溢。巴扎尔看着亭亭玉立的水仙花,青春的心弦好像忽然被谁拨动了’,觉得屋里有了春,有了香,有了美。

自从水仙花开花以后,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他想:我不吃山珍海味,要是有烧壳子(烧馍馍)、沙葱吃,也就心满意足了。回到家里,果然见一盘黄灿灿的烧壳子放在锅台上,还有一盘沙葱,翠生生的,还泼了辣椒油,香味直往鼻子里钻;。他觉得很奇怪。第二天,他想:我不穿绫罗绸缎,有件白布衫穿也好!

回到家里,又看见一件雪白的新布衫搁在炕头。他一穿,不长不短,不宽不窄,正合身。从此,他想什么,家里就有了什么。他感到奇怪极了。

一天,太阳刚刚偏西,巴扎尔就溜回家,在窗外偷偷地察看屋里的动静。等了两袋烟工夫,只见水仙花向左摇三摇,再向右摇三摇,忽然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穿着粉红衫子绿裤子,一甩两个翠蓝色玉耳环,转过身到锅台前,在锅盖上用右手拍三下;再用左手拍三下,嘴里念叨着,“汤出来,饭出来,酒肉莱莱全出来!”顿时锅里热气腾腾。巴扎尔看着,高兴得满眼泪花打转转,怕她又变成水仙花,便蹬蹬几步,跑进屋,站在花盆跟前。姑娘听见脚步声,转过身想跑进花盆去,可是被巴扎尔挡住了。巴扎尔心肠好,心眼实,只顾望着姑娘笑,不知说啥好。过了半晌,姑娘羞答答地说:“巴扎尔哥,你不要怕,我名叫水仙,是和你一起过的。”就这样,他俩变成了夫妻,恩爱相处,日子越过越美满。

这条河呢,也因为有巴扎尔从龙宫讨来新娘子的传说故事,人们把它叫“讨赖河”了。

天门关

一提起长城,人们便想到了嘉峪关。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嘉峪关西北的黑山脚下,还修建过一个天门关。

img367

天门关

相传,在唐朝时候,为了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侵扰,太宗李世民派了国公敬德、秦琼二人率领大军到肃州(今酒泉)一带屯军设防。他俩到了肃州之后,一面安民赈灾,一面商量设防之事。茫茫戈壁,一马平川,到底在哪儿设防呢?敬德、秦琼把众将召集到大帐来商议。有人说:“设在肃州城好。”也有的说:“还是设在总寨吧!”一时定不下来。

敬德、秦琼见众说不—,便想亲自勘察一番后再说。他俩晓行夜宿,穿过文殊山,越过戈壁滩,花了好几天工夫,但始终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地点,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到驻地,在帐前一边饮酒消愁,一边下棋解闷。下了一会儿,秦琼心想:圣上给了我们这样的重任,来到这里都快半个月了,连个设防的地点都没选定,这叫圣上知道了,怪罪下来,如何得了?

由于秦琼心不在焉,没走几步,便被敬德“将死”。敬德忙举起杯说:“输了的可要罚喝三盅!”

说着,将满满一盅酒递了过去。秦琼刚刚接过酒盅,忽然狂风大作,一时吹得天昏地暗,人喊马嘶。

两个人护着棋子,正想走进帐去,突然,秦琼的帽子被狂风吹到空中,两人急忙去追。说也怪,他俩跑得快,帽子也飞得快,他俩跑得慢,帽子也飞得慢。就这样,他俩追追停停,停停追追,弄得气喘吁吁,浑身是汗。一直追到中午时分,也没将帽子追上。正在这当儿,风渐渐停了,天也亮了。秦琼放眼望去,他的帽子竟落在一座山顶上,他俩立刻吃力地向山顶爬去。

敬德和秦琼一爬上山顶,不由得高兴地呼叫起来;“好地方,好地方!”原来,这个地方形势险要,后倚黑山巅,前临沼泽地,攻可进退可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锁钥之地”,苍天之门。二人大喜,当即派人测量设计,破土动工。不上半年,便筑成了一座雄伟的关城。由于关城建于山崖上,居高凭险,势如天门,因此关城竣工后,就定名为“天门关”。

img368

嘉峪关“天下雄关”碑(1908年拍摄)

“天下雄关”碑是谁立的?

在嘉峪关正门(西门)前一百多米处的大道南侧,竖立着一块大石碑,碑高三米,相当壮观。特别是碑上刻的“天下雄关”四个大字,令人一看就觉得取言精当,深中人意,不禁产生共鸣。即使只见一次,也永久难忘。

人们看到这个碑,自然想知道它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立的。碑上小字说明是清代甘肃总兵李廷臣写的,但事情却出于偶然。

据说,在清朝嘉庆十四年,负责镇守甘肃一带长城的军事长官李廷臣(他的官职称“总兵”),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早晨,驱马扬鞭,来到嘉峪关视察防务。他观察这座屹立于戈壁沙漠之中的关城,越看越觉得气势真是雄伟,心情十分激动,便随口感叹道,“真是天下雄关啊!”他看完后,回到游击衙门,依然兴致勃勃,便叫左右拿出纸墨,欣然命笔,写了“天下雄关”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嘉峪关游击熊敏谦等人觉得这个题词十分符合嘉峪关的雄姿,便找人将这四个大字刻在碑上,并刻上署款小字,立于关城之西古驿道旁。从此,“天下雄关”名扬四海。

左公杨过去,在嘉峪关一带,人们可以看见一些参天的古杨柳。关于这些古杨柳,还有一段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img369

左公杨

那是清朝同治年间,甘肃回族人民发起反清斗争,清王朝忙派左宗棠率军前来扑灭回族人民反清斗争的烈火。左宗棠来到嘉峪关,眼里看见的,除过村边宅旁几棵在寒风中抖索的树木外,便是稀稀疏疏地生长在戈壁滩上的骆驼草。看着这一片荒凉的景象,左宗棠不由摇头晃脑地吟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来。人们都知道,左宗棠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他们被迫离开山清水秀的家乡,来到这不毛之地,怎么也习惯不了,有的甚至偷偷开了小差。

为了稳定军心,左宗棠除当即采取了一些措施外,还命令全体军民加宽道路,在道路两旁大量植树,以便朝廷迅速向边塞调兵,长期在边塞安营。由于制定了十分严格的法令,如栽一棵何要保活一棵,否则便要依法从事等,没多长时间,道路两边的白杨,绿柳逐渐由小树长成了大树。

据传,有个诗人杨昌浚,看到这一带杨柳成荫,在一棵柳树上刻过这样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中虽然对左宗棠不无溢美之词,但也曲折地反映了在荒凉的风沙之乡,完全可以植树造林,改造环境。

人们都说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的这棵古杨,就是那时栽的,因此,一直被称为“左公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