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儒诠经”运动兴起的背景

“以儒诠经”运动兴起的背景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元初,回回文字(波斯文)成为官方重要的文字之一,同时也出现了回回文化与汉文化教育的并举现象。并于稍后在回族内部形成了波斯语—汉语双语并用状况。[6]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将伊斯兰教典籍翻译成汉语的需要,“以儒诠经”运动应运而生。“以儒诠经”约始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鼎革之际。
“以儒诠经”运动兴起的背景_回族文化概要

一、“以儒诠经”运动兴起的背景

唐宋时,回族先民(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国从事商贸或其他交流活动,必须以“舌人”(翻译)为中介。元初,回回文字(波斯文)成为官方重要的文字之一,同时也出现了回回文化与汉文化教育的并举现象。并于稍后在回族内部形成了波斯语—汉语双语并用状况。[2]明洪武元年二月,朱元璋下诏恢复唐式衣冠,禁用“胡服、胡语、胡姓”[3],回族母语使用受到限制。明朝后期至清朝,由于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往来中亚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的穆斯林大幅减少,回族语言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一般群众逐渐丧失了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交流和使用环境。据泉州《丁氏族谱》所记,明朝嘉靖十五年(1536年),大多数回族人已经看不懂阿拉伯文和波斯文。[4]清代的《清稗类抄》更有回族“衣服语言,皆与汉同”的记载。[5]

从回族自身来说,日益扩大的商业贸易,频繁的社会生活交往,以及与汉族通婚后和家庭成员的沟通,都需要通过汉语来进行交际。汉语使用量在回回家庭中逐年逐代增长,最终成为回族新的通用语,而曾经作为主导语言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只在宗教生活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得以积淀。[6]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将伊斯兰教典籍翻译成汉语的需要,“以儒诠经”运动应运而生。

“以儒诠经”约始于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鼎革之际。当时,欧洲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社会思潮日趋活跃,士大夫们对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乐于接受。同时,明清时期涌现出的大批回族知识分子都觉得有必要对外宣传伊斯兰教,让伊斯兰教之义理“不特为我教习经者知其蕴奥,即业儒者亦得知其美焉”[7],从而宣扬他们“圣人之教,东西合、今古一”[8]的哲学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