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藏王统记》第一节内容

《西藏王统记》第一节内容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历史名著一、《巴协》藏文典籍藏族古代典籍,既是藏族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文献,又是研究藏族文学的珍贵作品。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中记述了不少藏族和印度古代神话,掺杂了不少佛教的内容,对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述,也都掺有很多虚构和神话的色彩。
历史名著_中国藏族

第一节 历史名著

一、《巴协》

img143

藏文典籍

藏族古代典籍,既是藏族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文献,又是研究藏族文学的珍贵作品。由于手抄本各异,有不同的版本。如,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藏巴·塞囊著的手写本《巴协》(1980年,民族出版社出版)、《贤者喜宴》所引《巴协》全文(但只提《巴协》,而未提全称)、全称为《巴协洁本或增补本》的西藏的油印本、法国学者石泰安的1961年巴黎影印本《赞普赤松德赞、堪布(菩提萨埵)和上师白玛时期弘扬显密二宗的巴协增补本》。其中前两种版本内容和行文顺序大体一致,后两种与之相较行文顺序上差别较大,但后两种版本的内容和行文顺序却大体相同。此外在《西藏王统记》《桑耶寺大诰》等文献中都提到过《巴协》,但是名称又有所不同。

《巴协》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巴·塞囊(关于巴·塞囊详见上一章)。但在《藏汉大辞典》的《桑耶寺详志》条目中,把《巴协》的作者注为“库敦·尊珠雍仲”(1011~1075年,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重要人物)。所以,有学者认为库敦·尊珠雍仲写了《巴协》的增补部分,而正文却是由巴·塞囊撰写的。

如果认可巴·塞囊是《巴协》正文的作者,增补部分是由库敦·尊珠雍仲所著,那么正文就是8世纪的作品,增补部分则完成于11世纪。但是因为对此书的作者学术界至今没有定论,所以有人认为《巴协》的成书时代应该是在十三四世纪,但从其他藏族史书中引用《巴协》的情况看,《巴协》的问世时代无论如何也不会晚于12世纪。

《巴协》的正文部分,记述了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父子两代的事迹。其中包括赤德祖赞和唐朝金城公主联姻,赤德祖赞派使臣桑喜等到中原向唐朝皇帝求取佛经,赤松德赞派使臣到印度和中原求取佛法并延请佛教大师到吐蕃传播佛法、修建桑耶寺、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大量翻译佛经,吐蕃第一批7人出家为僧和继后出家者,吐蕃原有的苯教与新传入的佛教之间的长期矛盾斗争,佛教内部的顿悟派和渐悟派之间的矛盾斗争等。而增补部分,简要叙述了牟尼赞普三次平均财富、牟笛赞普被害、赤德松赞修建噶琼寺、赤热巴巾建寺译经、厘定译语等历史事件,还记载了朗达玛灭佛及被杀的过程,概述了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等史实。《巴协》在记述历史事件时,细致具体,周密翔实,常采用民间传说故事手法,并富有神话传奇色彩,是藏族早期的一本文情并茂、亦史亦文、不可多得的佳作。而且其中描述的很多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所以记述的事实比较具体而翔实可信,成为后世藏族学者编纂藏族历史的重要依据。

二、《西藏王统记》

全名为《西藏王统世系明鉴》,是藏族历史著述中撰写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文学作品。《西藏王统记》的作者是萨迦五祖八思巴的侄孙、第七世萨迦法王当巴索南坚赞(1312~1375年)。按照本书跋中的记载,《西藏王统记》的成书年代有1328年和1388年两种说法,比较普遍接受的是前一种说法。本书的夹注中有明太祖朱元璋的记载,而且作者声称参考了《红史》(1363年成书)的内容,与前面的生卒年有些不符。也有些学者认为,索南坚赞晚年的时候又对该书作了修改和补充,参考了《红史》,并增加了关于“大明皇帝”的注释。哪种说法更符合史实,尚待进一步考查。

《西藏王统记》全书共分18章,系统阐述了吐蕃王朝的历史。虽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其中记述了不少藏族和印度古代神话,掺杂了不少佛教的内容,对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述,也都掺有很多虚构和神话的色彩。如蕃地人种之起源,即观音菩萨点化而成的猕猴与岩罗刹女结合后,生下从六道众生托生的6只小猴,最终衍化成藏族祖先的神话传说。再比如关于历代赞普和王妃的事迹的记述都莫不如此。其中关于松赞干布事迹的描述所占篇幅最多,占全书内容的一半左右。全书叙述清晰、层次分明,文字饱满酣畅、叙事翔实严密,是藏族经典史书之一。汉译者为刘立千。

三、《贤者喜宴》

藏文全名为《法源贤者喜宴》,因这部史书刻版于西藏山南洛扎代哇宗拉隆寺,所以又名《洛扎佛教史》,作者是巴渥·祖拉陈哇(1504~1566年)。巴渥·祖拉陈哇原名顿珠,为噶玛噶举派第二世巴渥活佛,是著名藏族史学家。据作者自述,在他42岁时撰成此书,60岁时再次编纂,1564年正式成书。

全书共分5编,17章,包括世间的形成、古印度简史、佛教产生及发展情况、印度王统、吐蕃王统史、各教派之兴起、译师和论师史、噶玛噶举教派史以及于阗、汉地、西夏、蒙古等的王统和佛教史等,是一部广征博引、史料丰富、内容广泛、篇幅很大、各章独立的历史著作。以“吐蕃王统史”为例,本章记载了藏族起源、聂赤赞普为王开始至吐蕃王朝分裂崩溃期间的历代赞普事迹。正文是诗歌体,每句多为9个音节,藏文用大字体;另外用散文作解释,以小字体插在中间,形成散韵结合的形式,解释部分多引自过去的历史著作。作者都注明了材料来源,并通过解释形式把过去的历史著作中有关吐蕃赞普的历史、传说都吸收了进来,有的甚至全书录用,如《巴协》一书就全部分段分别收入有关各节的解释之中,从而成为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之大成的一部书。书中的解释部分,材料丰富、数量巨大,远远超过了诗歌体的正文部分。

书中收集的神话和历史、人物传说情节优美、语言朴素生动。此外,还有很多民间传说和佛教故事,如关于达日年赛、松赞干布、噶尔·东赞宇松、莲花生大师、拉隆·拜吉多杰等的传说,多以神化、夸张、传奇等手法描述其神奇事迹,赞颂其历史功绩。虽不合乎历史事实,有的甚至荒诞无稽,但都具有合理的核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艺术真实,以生动的形象再现了历史人物。同时,书中还记叙了一些西藏地方的风俗、禁忌以及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等,都非常生动感人,富有情趣。

总之,《贤者喜宴》围绕藏族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注入浓郁的神话元素,施展美妙的传奇手法,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使本书成为既是历史名著,又是文学上品的传世之作。

四、《西藏王臣史》

第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1617~1682年)著,成书于1643年,有拉萨木刻版。书中全面系统叙述了西藏地方从远古到17世纪格鲁派依靠新疆蒙古军事力量在拉萨建立政权的历史,详于今而略于古、详于政而略于教,尤其是对13世纪以后萨迦和帕木竹巴政权兴衰的论述非常详尽。该书记述和描绘了距作者较近时代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政治风云,再现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书中还记述了很多不同势力集团之间的军事斗争,如直贡派和帕竹派之间的恶战等,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不同政治势力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尖锐矛盾,以及在纷争之中不同政治实力集团的得势兴起和失势衰微的现实情况。在撰写方法上,《西藏王臣史》通篇采用“年阿”(诗歌)文体和偈颂与散文相结合的体裁,以散文叙原委,以偈颂抒感情,善用辞藻修饰。同时,在记述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突出人物形象,注意事件的故事性,给人以饱满的实体感。

五、《布顿佛教史》

img144

传统藏文经典

全称《善逝教法源流史·圣言宝藏》,又名《善逝教法史》,布顿·仁钦珠著。布顿·仁钦珠出生于后藏夏卜墨地方(今萨迦县吉定乡下布吉定村),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佛学家和翻译家,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布顿佛教史》成书于1322年,其藏文铅印本于1988年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汉译本由郭和卿先生翻译,1986年民族出版社出版,题为《佛教史大宝藏论》,英译本则早在1931~1932年分两卷出版。

《布顿佛教史》是一部纲目体著作,纲经目纬,层次分明,全书分为四大总纲:第一总纲是“明闻、说正法的功德”,第二总纲是“明所闻、说之法”,第三总纲是“如何闻、说及修学法”,第四总纲是“所修之法如何而来的情况”。纲下又分子目。前三总纲都是在讲经说法,第四总纲才开始进入佛教史的正题。佛教史分印度佛教史和西藏佛教史,西藏佛教史又分前弘期和后弘期两部分叙述。史传之后,著录了来藏弘法的93位班智达的名字和192位译师的名字,并一一列出西藏所译显密佛典的书名及著译者名。《布顿佛教史》是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的经典作品。

六、《红史》

约成书于1346年,蔡巴·贡噶多吉(1309~1364年)著,以手抄本传世,异本很多。藏族有“古往今来之各种史册俱以各种颜色命名”的传统。《红史》是一部典型的王统史与佛教史相结合即政教史题材并列的史书,其中王统史的内容有众人共敬之王的世系、释迦牟尼的历史、佛经的三次集结、教法传承及佛法住世的时期、印度王统简述、释迦灭寂年代的算法、汉地由周到唐的历史简述、由汉文译成藏文的唐朝史书中的唐蕃历史简述、西夏简述、蒙古(元朝)简述和吐蕃简述等。佛教史的内容有佛教后弘期的产生、阿里的王统及佛教弘法、萨迦派世系简述、萨迦派历任本钦、教法传承、戒师传承、因明传承、班钦释迦室利的戒律传承、噶当派及其支派的传承、桑浦寺世系、噶举派及其支派传承等,其中对噶玛噶举派的介绍所占篇幅最长。同时对中原、西夏、蒙古的帝统和王统进行了专题记述。1988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文本由陈庆英、周润年翻译,已故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校注。

七、《青史》

译师勋努贝(1392~1481年)著,1476年成书,1478年定稿,1481年刻印行世。勋努贝出生于西藏山南琼结县加麻乡,是藏传佛教帕竹噶举派的高僧,藏族历史上有名的翻译家、佛学家和史学家,被五世达赖喇嘛誉为“浊世智王”。《青史》刻成后一直在藏区畅印不衰,十三世达赖喇嘛执政时期甚至成为知识分子相互馈赠的礼品,20世纪40年代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藏文和汉文铅印版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出版。

《青史》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法来源、西藏历代王朝、西藏前弘期佛教、西藏后弘期佛教、旧译密乘、新密乘及随来的“道果”等法类、阿底峡尊者传承录、峨译师与巴操译师传承录、中观(以及因明、慈氏、密续部说规)等法类的传播情况、大译师玛尔巴传承录及噶举派、郭扎巴和尼姑玛、《时论》传承及其教授情况、大手印法门谭、息解派的传承情况、觉域派与喀热巴的概况、大悲观音法门及金刚鬘等法类、往昔僧众来源及问答等类。《青史》之所以成为后世学者所尊崇的信史,根本原因就在于作者对许多历史年代的细考详述,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叙事结构缜密,简述中有归纳,详论中有演绎,尤其是对藏传佛教教派觉域派的论述在藏传佛教史上绝无仅有。作者不唯书、不唯上,疑古求真、审慎考订的史德和史识,使得《青史》传承至今,成为藏族史学名著。

八、《白史》

全称《无任何偏袒萨迦、格鲁、噶举、宁玛教派一方,完全出以公正之心》,成书于1946年,作者是藏族著名学者根敦群培(1903~1950年),系未完成之作品。《白史》的内容按期编纂结构大致可分两部分:正文前的考证与正文之赞普传记。考证的对象依次为地名、官制、服饰、居处、民俗、地域的地理位置、藏古文简牍之解读、赤松德赞征印度史事、佛历纪年等。对藏族称呼的起源、松赞干布的生卒年、藏文的创制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此外,根敦群培借助藏、汉、英、印地、梵、巴利等多种语言,对《唐书·吐蕃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抉择和比较研究。根敦群培是利用敦煌古藏文文献对吐蕃史进行具体研究的第一位中国学者,其史料与考证相结合、藏文史料与汉文史料相印证的治学方法开一代风气,对近代以来的藏族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汉藏史集》

全称为《汉藏史集——贤者喜乐瞻部洲》,成书于1434年,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事迹不详。198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王尧和东嘎·洛桑赤列教授审定的藏文版《汉藏史集》,1986年,西藏出版社出版了由陈庆英先生翻译的汉文版。

该书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包括瞻部洲大部分王统之提要、瞻部洲地域和民族类别、吐蕃历史上的氏族、印度王统、释迦牟尼的12件功业、佛法的分期、佛教的三次结集、于阗国王统、汉地王统、木雅王统、吐蕃王统、赤祖德赞和赤松德赞的历史、吐蕃医学的历史、赤松德赞至朗达玛灭佛之间的历史、佛法后弘之情形、吐蕃7良臣的事迹、蒙古王统、吐蕃地区驿站的设置、伯颜的故事、桑哥的故事、乌斯藏驿站支应办法等;下篇包括萨迦世系、萨迦派各弟子的历史、萨迦历任本钦和朗钦、夏鲁万户的历史、江孜法王世系、达那宗巴的历史、南杰林巴家族的历史、无上密法在印度和吐蕃的传布、吐蕃佛法后弘时的大德和寺院、下部戒律传承、噶当派的传承、以俄译师伯侄为首的高僧发展讲经院的情形、时轮教法在吐蕃的传布、喀且班钦释迦室利的传承、达波噶举的历史、希解派的传承、帕竹噶举的传承、帕竹万户的历任万户长、拉巴的教法传承、香巴噶举的历史等。无论题材还是内容,该书都比以前同类的著作更为丰满,如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茶叶的种类和鉴别碗的好坏等内容都是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和传说。对于吐蕃的医学,作者认为始于赤松德赞时期;还有对刀剑的描述等,这在其他藏族史书中非常少见。此外,作者还介绍了男子所具备的9种技艺、北部荒野地方的9种动物以及对鸟类的区别等。《汉藏史集》对元明两代西藏地方史及其西藏地方与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元代在西藏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都有详细的记载,是研究西藏古代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