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其文化特点一致,京族民间文学以描述海洋和人类征服海洋的故事为主要内容。对神秘大自然的探索,是其民间文学的一大主题。韵文体的京族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与歌唱艺术相结合。京族民间长歌与故事,则是京族佚名民间口语文学家们用贫苦渔民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故事反映了中国京族贫苦渔民的世界观与美学境界。
民间文学_中国京族

第四节 民间文学

京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民间文学。与其文化特点一致,京族民间文学以描述海洋和人类征服海洋的故事为主要内容。文体格局主要包括:叙事体的海岛传说、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幻想故事、民间寓言,韵文体的海歌、唱哈词、婚礼歌、情歌、民间叙事歌、生活苦歌、儿歌等。

京族人民对自己居住的海岛寄予了深挚的情感,充满瑰丽的想象。叙事体的《三岛传说》和《京岛传说》中,京族人民给三岛来历作了天真而神奇的解释,表达了他们战胜妖魔鬼怪和征服惊涛骇浪的坚强信念。

对神秘大自然的探索,是其民间文学的一大主题。如海生动植物故事《白牛鱼的故事》《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榄探海》《海龙王开大会》《海龙王救墨鱼》等,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京族人民对自然的探索、认识和理解。

对爱情的讴歌是其文学的又一永恒主题。如《宋珍和陈菊花》等爱情故事,塑造了像陈菊花那样可敬可佩的形象,歌颂了忠贞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封建礼教、丑恶事物的抨击。

京族人民还创造了浪漫而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机智人物故事和世态人情故事,创造了像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特堆”、侗族的“卜宽”那样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计叔”。“计叔”用自己的智慧,使贪得无厌的县官束手无策,使重利盘剥渔民的奸商得到应有的惩罚。“计叔”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京族人民的智慧和敢于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精神及惩恶扬善的传统母题。

京族人民非常崇敬反帝斗争的英雄,他们常用《蟾蜍将军》《杜光辉的故事》《刘二打番鬼》等英雄故事来教育后代,抒发保卫故土的诚挚之情。《杜光辉的故事》是历史故事,描写民族英雄杜光辉带领京、汉、壮、瑶等各族群众抵抗法国侵略军、保卫祖国的事迹。由杜光辉的侄子杜玉富在72岁高龄口述的“渔村抗暴”“黄豆计”“崖悬飞兵”“孤排渡海”4个小故事组成。它采用了严格忠实于历史事实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突出一个“奇”字,表现杜光辉用兵如神,出奇制胜。《蟾蜍将军》是神话传说,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极力夸张,突出一个“神”字。

京族民间文学有些由通“喃字”的人记录并整理成歌本加以保存和流传,但由于文字没有得到大力普及,因此京族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韵文体的京族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与歌唱艺术相结合。海歌、唱哈词、婚礼歌、情歌、民间叙事歌、生活苦歌、儿歌等形式,大部分通过歌手们在生产、生活和节日中即兴创作和演唱得以流传。这些韵文体民歌有固定的曲调,不下30种。这些民歌有用当地汉语演唱的,比较常见的是情歌,内容上反映京族人民淳朴、健康的爱情观、审美观,离别相思之情及真诚严肃、坚贞不渝的爱情态度;艺术上广泛借用白话口语、谐音双关和借物传情,或一语多意、话中有话,或明张暗李、虚实相映。比兴是常用的表现手法,其“比”是通过此物和彼物在某一点上的相似来进行比喻或比拟,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巧妙地表达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其“兴”多从“实体”着眼,将其与“所咏之词”融通在一起,强调“兴”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兴”有一句的,也有两句或三句的,大量运用通感,其通感常与比兴、夸张等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情歌保留了比较多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这是京族文化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京族人民为丰富、发展民族文化而对汉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用京语演唱的民歌有自己的格律,常见的诗律有六、八言,每两句为一个单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押“六六腰韵”,即每一单元内,上句末字(第六字)与下句腰字(也是第六字)押韵;亦有押“八六脚韵”,即上一单元的下句末字(第八字)与下一单元的上句末字(第六字)押韵,如此一环扣一环连接下去。若换段意,则可另起环链。京族民间叙事诗同民间曲艺存在密切的联系,有些作品根据民间幻想故事改编成叙事诗,使其兼有叙事的功能和抒情的特长。代表作品《琴仙》是叙唱龙宫内正义与邪恶两种势力相冲突的动人故事,带有浓郁的神话幻想色彩,成功地塑造了“琴仙”这一舍生忘死、为民除害的艺术形象。《刘平杨礼》与《宋珍和陈菊花》两部民间叙事诗分别赞颂了结义兄弟之间的情义和夫妻之间的忠贞爱情,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京族民间叙事长诗形成于短篇歌谣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已经较为发达、彼此互渗的基础上,其人物形象各具光彩,情节曲折,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艺术品位较高,是京族人民艺术创造才能的充分表现。

京族民间文学的演进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后,京族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加深。《渔工苦歌》《十难歌》《杜光辉的传说》和以“计叔”为中心的一系列机智人物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纷繁复杂的近现代京族社会现实。

京族人民在创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周边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如汉族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文人诗作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被译成京语,用京族民歌曲调演唱,在京族地区都广为流传,并被逐渐京族化。京族的许多文学作品是京汉或京壮文化交流的产物。如京族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董永与刘姑娘》《米碎姐和糠妹》等,显然是受到汉族的《董永传说》的深刻影响,进行再创作加工而成的。此外,京族文学史上的珍品——《金仲与阿翘》,则是京汉文学交流、各种文体不断演化的结晶。它历经中国历史事件—中国史学家的史书记载(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中国作家文学(汉语古文短篇小说—汉语话本短篇小说—汉语话本长篇小说)—越南作家文学(越语六八体叙事长诗)—京族民间长歌与故事(京语演唱、讲述和汉语粤方言讲述)的演变轨迹,成功地以徐海和王翠翘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他们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京族民间长歌与故事,则是京族佚名民间口语文学家们用贫苦渔民的眼睛来观察世界,故事反映了中国京族贫苦渔民的世界观与美学境界。[12]

京族人民所传承的民间文学,一方面呈现出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成员所拥有的彼此相协调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崇尚,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周边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发展,使得京族民间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绚丽的风采,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同时也使得中华民族民间文学更为绚丽多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