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白山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长白山的民间故事有哪些?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赞美劳动是民间故事的又一特点。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矿石,淘金及其金子般美丽的故事,是长白山故事的又一特色。长白山民间故事得以大量保存,广为流传,并引起了民间文学理论界的广泛注意,这同它独特题材、独具风格特色、特有的编写手法是分不开的。
民间故事_中国长白山文化

长白山民间故事,是居于长白山地区各族人民群众在历史过程中创作、流传和享用的口头文学,就其内容来说,包括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故事,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等,蕴含着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一、在开发长白山中赞美并解释自然

人们在开发长白山区的劳动中,除了风云雷电、雨雪冰霜等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要与饥饿野兽搏斗,需要付出极其繁重的个体或群体劳动。在劳动中,由偶尔讲个三言五语的“故事”,博得劳动者们一笑,使强体力劳作得到些微缓解。更关注自然与社会生活现象,如天地的开辟,人类的形成,山川林木、风雨雷电的由来。通过这些不尽科学也无须科学的解释,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人类渴望认识、征服与改造自然世界,从而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以使自己适应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如长白山《天女浴躬池》,人们以虚幻的方式,赋予这一方天地以神秘与遐想。传说这是满族的发祥地,天女佛库伦等三姐妹来此沐浴,误吞朱雀衔来的红果,降下生而能言的满族先祖——布库里雍顺,故事颇为神奇优美。《松花江的由来》讲述“铜帮铁底松花江”是上天派一条向人们赎罪的恶龙用头角豁出来的。滚滚滔滔的天池水,注入松辽平原,滋润着两岸稻粱肥美的膏腴之地,乃是天造地设。就是有口皆碑的中原神话《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传到关东,也借助长白山奇峰怪石和古老蛮荒的环境,产生了变异。中原神话认为女娲炼就五彩石,镶嵌了“倾西北、圻东南”的苍天,而长白山神话则成为女娲在炼五彩石的夹当,一见天上窟窿太大,就用冰块子把西北天碴上了。(《女娲补西北天》吉林故事卷)所以,至今一刮西北风,天就冷,极富长白山地理特点。长白山上有金梭峰、牛郎渡和织女洗儿石、织女峰等,人们把牛郎织女传说附丽于长白山的景物,加以发挥,传说还有人拾得织女洗儿时的襁褓,可谓逼真。而《三姐妹江》《七星落地》《七十二道龙湾》等地方传说,或以写实,或以荒诞的笔法,娓娓动听地解释了山川风物,力图给人以凭信。广为流传的故事中,也有对动植物形成渊源的解释,如《棒槌姑娘》《紫貂的传说》《乌拉草的传说》《鹿茸角的传说》等,反映了长白山这座宝库的富有,激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

二、赞美劳动,尊崇开基创业的英雄始祖

解释和说明自然与社会现象,用以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是长白山民间文学最初的形式。赞美劳动是民间故事的又一特点。人们从结绳记事、刀耕火种到大地出现弯钩犁,显示了战胜自然的伟力。随着劳动对象的增多,社会出现了繁杂的分工,又生发了五花八门的民间故事。《老天爷下凡》说人类开初,天上下雨成油,下雪为面,树上结着衣服,也不用劳动,人们就能过上好日子。后来有人开始不珍惜粮食,老天爷一怒,收回了油和面,大风刮倒了衣服树,人们只好靠自己的双手,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求得生存与发展。《草死苗活地发暄》的故事,是说人类在生产劳动中制造了生产工具,成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赞美劳动,人们始及赞美各行各业的始祖,赞美敢为天下先的长白山开基创业者。

以采参、渔猎、伐木为主要内容的放山,是长白山最具有特色的劳动。《寻找老把头》,歌颂一位数百年前从山东过来的名叫孙良的人为寻找失散的同伴,在长白山中不知疲倦地奔走,最后饥渴而死。临死留下了诗文,为后来放山者指出一条明路。孙良遂成了放山鼻祖,被崇拜为老把头,甚至神化为说来即来,说走即走,时时保佑进山者人身安全,并能拿出大货的山神爷。现存通化市郊的孙良墓,受到人们的景仰。在三江之滨生活的长白山人,行船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康大蜡山的传说》,歌颂一个“船神”,一个晚上出了事的船工,死后化为神,每逢江黑林暗之时,点燃两根通天大蜡,从山尖往下照,把山砬子、老林子,急湍奔腾的江水照得通亮,让放排人看准路,让行船人安全行驶。这个以生命化为大蜡,开拓长白山水路的船工,世世代代为人们怀念。无独有偶,一支长篙,冲灭大浪,头上悬崖,脚底波涛。放排是关东最原始、危险系数最大的劳作,敢在险流恶浪中翻飞,后因救落水的兄弟而遇难的“谢老鸹”谢鸿德成了放排木帮的保护神,被誉为放排神鹰。

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地下矿石,淘金及其金子般美丽的故事,是长白山故事的又一特色。清代后期,以长白山下的夹皮沟镇为中心,曾出现一个存在近一个世纪的秘密王国,这是一个富有行帮色彩的自治流民政权,首领叫韩边外,这是一个淘金王国,韩宪宗被后人推崇为淘金王。《金牛下凡》《一坛金疙瘩》《金娃娃》《吸金石》等故事,反映了人们对于黄金的崇拜。

三、传播生产经验、生活习俗,陶冶美好的道德情操

长白山地区人民是酷爱劳动的人民,在劳动中,人们相互传播生产经验、生产习俗,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善良、勤劳、勇敢、无私、见义勇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如《鱼神脸的传说》《鲁班传线》《刘高手劈胡子》《堵邪气》《讨水》《伙计李成》《学活计》《隔夜铜壶酒与老公鸡》《老鹞子肉的传说》等篇。或从工巧技艺,或从医学、生理、动植物生活习性方面传播生产、生活经验及生活知识,这是关东人吃一堑长一智的生活结晶;而《三媒六证的传说》《结婚翻箱柜的来历》《花甲宴的由来》《饭馆挂四幌的来历》《丫腰葫芦酒幌的来历》《山里人为啥不坐伐木墩》,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反映了关东人科学的、健康向上的生活习俗;《不到黄河不死心》《路遥知马力》《粳米饭和炒黄豆》《四子不如石子》《赛画儿》《巧嘴木匠》《鱼骨庙》《韩玉无意掸窗纱》等生活故事,或反映婚姻与爱情、勤学与交友中的人品,或抨击恶夫恶妇,不孝儿郎,或鞭挞愚昧、虚伪,甚至折射出“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等带有宿命色彩的心理。

长白山民间故事得以大量保存,广为流传,并引起了民间文学理论界的广泛注意,这同它独特题材、独具风格特色、特有的编写手法是分不开的。由于关外汉人大量流徙关东,随之而来的中原文化和众多汉族人一起,在长白山安家落户,于是出现了“闯关东”文化与长白山文化的融合,使长白山民间故事既有中原文化的痕迹,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就是像春黑、夏绿、秋黄、冬白的关东大地一样,形成了个性鲜明的风格独特的故事编写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