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族的乐器以铜鼓芦笙最具代表性

水族的乐器以铜鼓芦笙最具代表性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舞蹈动作幅度大,显示了水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性格。1983年,贵州省歌舞团出访中美洲的巴拿马诸国,水族斗角舞那粗犷敏捷的舞姿、热烈奔放的乐曲、形象逼真的道具,表现了水族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深受外国友人的赞赏。水族多在节日期间演奏铜鼓。水族聚居地区过去曾被称为铜鼓王国。
民间歌舞艺术_中国水族

第八节 民间歌舞艺术

水族人民能歌善舞,流传至今的民间舞蹈比较有影响的有铜鼓舞、芦笙舞、斗角舞等。铜鼓舞历史最久,斗角舞影响最大。铜鼓是水族的传统乐器,每逢喜庆节日都跳铜鼓舞助兴。水族民间乐器有锣、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据说芦笙是水族向当地的苗族学的,但经过长期的发展,水族芦笙舞已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一、舞蹈

(一)铜鼓舞

铜鼓舞源于古代祭典活动,后演变为民间的日常舞蹈,据传至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水族在过端节、过卯节、庆丰收,以及婚娶、丧葬期间,都要跳铜鼓舞。这种舞蹈把撒秧、栽秧、薅秧、打谷等大田耕作活动中的种种动作融入其中,表演者随着鼓声,踏着雄壮的步伐,旋转起舞,鼓点从慢到快,从低沉到高昂,直到密集如雨,戛然而止。舞步也跟着由缓而急,由快而密,到马上收步,使观众既兴奋又愉悦。

(二)芦笙舞

芦笙舞本是苗族舞蹈,水族很早就从苗族学来,所以直到现在,水族仍称芦笙为“pu35miu11”,即“苗族的乐管”,称芦笙舞为“苗族的舞蹈”。芦笙舞流传地区很广泛。表演时,一般是三男六女(1949年以前,水族芦笙舞没有妇女参加,需要时,男扮女装。而苗族芦笙舞则是男女一起合跳)。舞蹈开始,表演者两手掌心相向,平置于胸前,向左右交叉跳动,或蹲地左右摆头。舞者头戴银角、银花,并插上五彩的雉尾,身着彩色的古装舞衣,男的前引,边吹边跳,女的随着芦笙的节奏翩翩起舞。排头吹小芦笙者负责换调门,队形随调子的变换而变换,跳完一圈,换一个调,每换新调子,都由小芦笙引吹,然后大中芦笙齐鸣,最后加入大筒。小芦笙音轻而脆,合奏响亮雄壮,节奏鲜明突出,气氛极吸引人。

(三)斗角舞

斗角舞,又叫“斗牛舞”,相传远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牛“吃牯脏”祭祖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水族因为穷,没有水牛,于是用竹篾编成斗笠,把木头削成水牛角的样子,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两人各拿一个,模仿牛相斗的架势,跳起了斗角舞。

斗角舞一般用五把芦笙、五支莽筒伴奏。吹芦笙者边奏边舞,由最小的一把芦笙领舞。舞蹈的唯一道具是竹篾制作的“牛头”,前部拴上鸡毛裙,后部披彩色绸布。两个拿“牛头”道具的舞者半蹲着身子,随着芦笙的曲调旋转起舞,另有五个男扮的“姑娘”,头上戴着用三根白鸡毛、一根野鸡毛和竹篾编成的帽子,腰里拴着饰有白鸡毛的花裙子伴舞。舞蹈动作幅度大,显示了水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性格

1983年,贵州省歌舞团出访中美洲的巴拿马诸国,水族斗角舞那粗犷敏捷的舞姿、热烈奔放的乐曲、形象逼真的道具,表现了水族人民不屈的斗争精神,深受外国友人的赞赏。

近年来,为提升三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都水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通过实施民族文化塑县战略,吹响了“水族文化推动旅游发展”的集结号。打造了一台大型原生态水族舞蹈史诗歌舞剧《远古走来的贵族》,将水族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沉淀,以及浓郁的水族民族风情,融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中,使之成为一张强势宣传三都的文化名片,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关注和欢迎。

二、乐器

水族民间乐器主要有铜鼓、大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多在节庆与丧葬时使用,这些乐器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广、最具民族特色的要数铜鼓。

铜鼓是古代百越文化的文明标志之一。云南境内和广西壮族地区是铜鼓文化主要的发源地,也是保存铜鼓最丰富的地下库房。贵州境内骆越后裔分布地区发现的铜鼓也不少,水族铜鼓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水族地区的铜鼓,面宽1.5~2尺,鼓面和鼓身多饰云雷纹和几何图案,型制多属麻江型和石寨山型。

铜鼓是一种比较笨重的打击乐器,演奏时,用绳索系住铜鼓的一耳或两耳,悬吊至离地1尺左右。演奏者两人,一人右手执鼓槌弯腰敲击鼓面中心的太阳纹,左手执竹鞭敲打鼓腰伴音;另一人双手用木桶对着鼓腹一前一后地拍动,摇动空气,调节鼓的声音,使声音按节奏要求,忽高忽低,时强时弱,增加演奏的效果。

节庆演奏铜鼓时,常用大皮鼓伴奏。大皮鼓用空心的大圆木削制成鼓身,蒙上牛皮,面径1~1.5尺。

水族多在节日期间演奏铜鼓。另外,在丧葬或祭祀时,也有敲击铜鼓的。

水族聚居地区过去曾被称为铜鼓王国。每个村寨有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人家藏有铜鼓。廷牌乡附近几个村寨都藏有铜鼓,九阡地区的水各大寨30来户人家就有13面铜鼓。据估计,仅三都水族自治县以前就曾保存铜鼓300多面,由此可见铜鼓在水族民间流传之广、数量之多。

在水族人民的心目中,铜鼓那强烈的节奏感,清脆圆润的金属声,祭祖时使人缅怀追思,产生庄严隆重的气氛;在歌舞场上,使人精神振奋、心情激动。但是铜鼓又不仅是一种乐器,水族人还把它看作民族精神的象征和祖传珍宝来对待。发展至近代,铜鼓已成了权势和财富的标志。失去铜鼓是对祖先的不敬,丢掉铜鼓是丢掉家业的精华,夺去铜鼓是夺去欢乐与幸福,否定铜鼓是否定了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敲鼓过端好赛马,敲鼓过卯好唱歌”,敲起了铜鼓在端坡上扬鞭跃马,打响了铜鼓在卯坡上昼夜对唱,以铜鼓为核心的水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伟大祖国文明宝库中的不朽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