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羌族是不是藏族的祖先

羌族是不是藏族的祖先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生产习俗在远古时代,古羌族人游牧于甘青高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间,其中一支羌族人迁徙至岷江河谷。羌民家家户户有饲养生猪、牦牛和犏牛的习俗。在传统羌族社会中,妇女不能参加重大的祭祀活动,但是妇女在劳动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羌族妇女是社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羌族普遍有以村寨为单位、亲友之间换工的习惯。
生产习俗_中国羌族

第一节 生产习俗

在远古时代,古羌族人游牧于甘青高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大约在战国至秦汉之间,其中一支羌族人迁徙至岷江河谷。其后,陆续有羌族人迁移至此,逐渐和当地土著居民融合为冉駹部落。由于岷江河谷的自然条件限制,迫使羌族人逐渐从游牧走向农耕,羌人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生产方式。此外,由于小农经济不发达,以及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羌族人长期以来便有“找副业”的习惯。

今天的羌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有畜牧经济。羌区农民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羌族日常的农业生产劳动有换工的习惯,亦称帮工,不讲代价,不计报酬,为他人劳动。被助者则以茶、烟或菜、饭招待对方。羌民家家户户有饲养生猪牦牛和犏牛的习俗。猪是羌族的主要肉类,牦牛和犏牛是羌民最重要的生产工具。

家庭男性年长者处于内外事务的支配地位,是家庭生产事务的主要安排者,如安排犁地、建房等。部分羌族男性还掌握一定的传统民间技艺,如皮革鞣制,铜、铁、金、玉、银器制作,砌墙,制作木制家具等。

在传统羌族社会中,妇女不能参加重大的祭祀活动,但是妇女在劳动中仍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妇女除了不能犁地之外(1),从播种到收获的农活都要参与,比如打土、种地、除草等。喂猪、背水、背柴、磨面等家务也多由妇女承担。此外,羌族妇女还从事刺绣、挑花、吊线、纺织等副业,这些基本上是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的。因此,羌族妇女是社会生产的一支重要力量。

img14

采猪草的羌族妇女儿童(茂县黑虎乡)

羌族的儿童一般从六七岁起就开始放羊、放牛,做一些割猪草、打野菜等辅助劳动。

传统上羌族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是小麦、荞麦、青稞大麦燕麦,现在的主要农作物则是玉米和土豆。玉米的栽培大约在清嘉庆年间(1796~ 1820年)传入羌族地区。由于玉米的产量高,很快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土豆传入羌区的时间要晚些,是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由于土豆适应当地土质和气候,产量大,很快就成为羌族地区的重要农作物。桃、李、核桃和黄烟等栽培技术,作为新的生产技能,也被羌族人民所掌握。养蜂、割漆、熬土硝、制土碱等生产技术,都是羌族在近代才发展起来的。近代以来,水磨碾房等也逐渐在羌族地区出现。

一、耕田

春节过后,羌族人便进入农忙季节,开始投入农事活动,整理农具,准备种子化肥。进入二月,农事渐忙,农民开始打田、积肥,有“过了惊蛰节,农民无气歇”的农谚。清明节前后,人们开始按节令播种,不违农时。羌族普遍有以村寨为单位、亲友之间换工的习惯。人们在劳动的时候会唱起关于劳动的山歌、小调,以悠扬高亢的歌调驱除劳动的疲劳,提高劳动效率。

羌族主要农具有犁、小板锄、扁锄、刨锄、镰刀、弯刀、锯,便于深耕的鸡嘴铧和双面铧,打粮和晒粮用的连枷、粮架等。耕牛是羌区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羌区南部多用黄牛耕地,北部地区一般多用犏牛。耕地时一般需用两头牛并行,在牛肩上横放一枷担,拉犁前进;一人扶犁,手脚并用压住铧头,使铧头能直插入土内不至于偏倒。用牛犁地要比人力挖地深一些,但是翻土不匀,只能犁成漕沟,所以还需用人力再翻一遍,把稍大些的土块打碎,把地收拾平整后才能播种。

在农业合作社解体、包产到户之初,羌区有些地方平均每户只有半头耕牛。一般一年只犁两次地。在耕牛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一般是关系较近的几户人家合用耕牛。由于耕牛对生产十分重要,人们为了表达对牛的感激,农闲时每天都要把牛放到山上吃草、放风。在耕牛辛勤耕地的那几天,还要给它们喂最好的食物。一般是将干的牛草放到玉米面汤内煮,使烫软的干草裹上一层面,既便于下咽又富有营养。农忙时节,若无时间煮牛食,则直接用玉米面拌盐巴给牛舔着吃,以保证耕牛有力气耕地。

img15

羌寨秋耕(茂县黑虎乡)

此外,羌族人还要对保佑自家牛群平安的牛王菩萨进行祭奠。在羌族的神话中,有专门讲述牛王菩萨放牛下凡间帮助羌民犁地的故事:天上的牛王菩萨看到凡间的羌族青年燃比娃用羊角木钩挖地,十分辛苦,于是让自己的坐骑牯牛去对燃比娃说,每天洗一次脸就行了,但每天要吃三顿饭,这样干活才有力气。牯牛到了凡间告诉燃比娃说,一天洗三次脸,吃一顿饭,挖地才有劲。牯牛回到天上后,牛王菩萨因它传错话而勃然大怒,在牛嘴上踢了一脚就把它的上门牙踢掉了,从此牛就没有上门牙了。为了惩罚牛的过失,牛王菩萨就让牯牛及后代下凡去帮燃比娃拉犁。燃比娃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得到了牛。后来,他就做了犁头、枷担等耕地用的工具。每当耕地时,燃比娃在后边掌犁,并唱耕犁地歌:

啊啦嗨,啊啦嗨,

牛王爷赐了牛给我,

我燃比娃有了好帮手,

啊啦嗨,啊啦嗨,

花椒树儿做犁头,犁头弯弯翻土黑油油,

犁头树儿做犁杆,

牛儿拉犁不回,

杨柳树儿做枷担,又轻又绵不用愁,

八月瓜藤做犁扣,

嘎吱嘎吱牛加油,

啊啦嗨,啊啦嗨,

一犁用过一千钩,

牛儿哟,快快拉,

感谢牛王爷莫停留,

啊啦嗨,啊啦嗨,

年年到了十月初一,

我燃比娃敬你牛王爷。

神话中说牛儿听了这首歌,能很快地耕地,如果不唱耕地歌,牛儿就没有精神,步子也拖得很慢。这古老的风俗,一直延续至今,农耕时候在羌区大大小小的山坡上,到处都能听到耕地号子。羌族人在十月初一这天过羌年,也称为“赶牛王会”。

二、播种

羌族人要赶在谷雨前后播种。生产前要先做好选种的工作。原来有的地区播种采用点播,且播得比汉族地区稍密。每年清明节前后下种时,要先浸种。羌族人在传统播种技术上,掌握了条播,改变原来的遍地撒播方法。

三、施肥

羌区玉米种植一般是一季施肥3次。第一次是在播种的时候就要在坑里放磷肥、化肥、一些细软的干粪。这些干粪在冬季农闲时就开始收集。劳动力弱的老人和小孩背着粪筐,手拿小锄,沿道路、小沟及放牧牛羊的地方拾牲畜粪便;壮劳力则到更远处松树林中去捡拾松针叶子堆放在自家牲畜圈里储存起来,这既可以拿来垫圈,到了施肥时又可以当做肥料。第二次施肥是在玉米苗长到2寸的时候。这个时候要费许多人力,特别是地处高半山的羌民。一般都是用扁担挑粪,在粪里兑合适的清水,再用粪瓢浇到苗子根部。第三次施肥要等到玉米出须,开始挂包谷的时候。这时就施少量的磷肥和化肥。茂、理、汶等县的羌族河坝地区,一般都筑有水区灌溉,给庄稼施肥就要方便很多。

四、除草

羌族人一向重视田间管理,有“三分种,七分管”之俗谚。一般玉米地要锄草两三次,第一次是在幼苗出土后20天左右;第二次除草是在第二次施肥之前,除草后才能施肥,时间大概是玉米播种后两个月的时候;第三次除草大约是在第二次除草后的一个月。青稞一般多用条播,只在其幼苗时,用尖锄除草1次,待长到三四寸后,扯几次大草。洋芋只除草1次。荞麦撒下种后一般不除草。绝大多数农作物,都除草2次以上。

五、防虫鸟兽

羌族人基本都居住在高半山区,紧挨着灌木丛林,虫害和鸟兽对粮食的破坏很大。各个羌族地区的农业技术站,每年都要组织技术力量,指导羌族人民消除各种病虫害,提高农作物收成。羌族人善于扎草人,在稻草人的手上绑个扇子或棍棒,头戴草帽立于田间地头。风吹草人摇摆,俨然像农人在田间守护,借以防止鸟害。在高山区,成群野兽出没侵害庄稼,尤以野猪最为凶猛。每年羌家各户在农作物临熟前都要派人在田边居高临下之处盖起高脚棚或窝棚,多数由男性村民携带火枪、锣鼓等整夜守护,不时敲敲打打,鸣放火枪,或燃起篝火,驱赶野兽。

六、求雨

历史上,羌族人在大旱之年都有求雨的活动。几个村寨联合起来,在有威望的释比(端公)主持下抬着龙王神像或龙王牌去深山龙池或海子取水。求雨人背着干粮,敲锣打鼓走两三天到高山之巅的海子附近,虔诚祈祷,祈求龙王施恩降雨,等到普降甘霖后,村民要集资杀鸡杀羊还愿。直到求雨习俗才逐渐消失。

七、副业

狩猎是羌族男子在农闲时候的主要活动。历史上,羌族人每户家里都有火枪。夏季一般到松林狩猎松鸡,秋季放索子套野猪、香獐等。羌家每户都养猎狗,野猪即使逃脱了索子,也会被一个村的七八只猎狗追捕。冬季羌民会到更远的森林打猎,山区的豹、熊、野山羊、野牛等兽类都是羌族传统的狩猎物。随着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长,现在羌族地区的狩猎活动已大为减少。

羌族另一项很重要的家庭副业是挖掘、采集野生药材,而且挖掘和识别的水平很高。羌区药材资源丰富,羌活、冬虫夏草、贝母、天麻、黄芪等药材的挖掘,逐年得到发展。如今,羌区人工种植的各种药材也逐步发展起来,成为羌民除农业生产以外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养蜂也是羌族一项颇有技艺的家庭副业。羌山春季野花遍野,夏季荞麦开花,各种果树也鲜花簇簇,为养蜂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养蜂人不必到处迁移就能拥有纯净香甜的天然蜂蜜。羌族人很喜爱吃蜂蜜,在烧酒里或是熬粥的时候会加些蜂蜜。早在唐代,茂州的“干酪蜜”就是贡品。

img16

正在织布的羌族妇女(茂县松坪沟)

羌族的家庭手工业,如纺织、刺绣等,主要是妇女来经营。羌族女孩子到十三四岁时,开始学习纺织腰带,挑花围腰,缝制鞋垫这些世代传习的手工技艺。羌族的家庭纺织,可分麻纺织和毛纺织两类。传统的纺织方法是,吊麻时一面用牙齿将麻撕开,然后用一只手拉抻纤维,另一只手则转动纺锤吊线。吊毛线方法也是用相同的方法,只是不再用牙齿撕毛。纺织方法是:坐在地上,把经线系在对面的柱子上,织物的一端系在腰间,用纬线穿织毪子。

八、封山育林

羌族中广为流传“古时敬神均在森林”,“天地之后神林为大”的说法。羌民在生活中自发形成了一定的乡(村)规民约,强调神林内的一切动植物、土地、水源是不能被侵犯的,严格禁止过度狩猎、伐木、采集和开垦种植。羌区各寨都有自己的神山,祭祀神山的神位一般设在进入神树林的入口处,以白石为承祭对象。祭祀山神是羌族村寨一年中最隆重的集体活动,有时要连续祭神几天。一般由释比或村中有威信的老人出面主持,把一只狗吊在树上,由老人讲述保护林地对全村寨人畜平安、百事吉祥的重要意义,倡议该片林地加以封闭,禁止砍伐林木,禁止在林区里拾柴、割草和狩猎,如有违反者就会像狗被吊起一样,每户男丁逐一上前向该狗吐唾沫,然后用木棒打狗,边打边诅咒说,如有违反,愿受神灵惩罚被吊起。祭祀山神程序比较复杂,各村寨根据所献牺牲的不同,除了“吊狗祭山”之外,还有“神羊祭山”“神牛祭山”。

九、牲畜饲养

羌族农村普遍流传“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俗语。每年春节,农民均在牛栏猪圈张贴“水草长生”“六畜兴旺”“槽头兴旺”“牛羊成群”等吉祥对联。羌族人的耕牛死后,多不忍食,全尸掩埋。羌村绝大部分家庭都有养猪的习惯,一般每年养两三头,小猪买回入栏时,主人要对猪说一些吉利的话,比如“要能吃能睡肯长”;要大声给小猪讲哪里是排泄的地方,哪里是睡觉的地方。砌猪栏时,忌说不吉利话。比如“肯”(通“啃”),如果说了的话,以后猪吃食都会啃食木制的猪槽。正月里杀猪时,要给死去的猪烧纸,大意为下辈子做人,不要转世变猪被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