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农副业

发展农副业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发展农副业客家迁入的多为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广西又多为山区,刚来时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相当困难。面对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耕读”成了客家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广西客家继承和发扬了“耕读”传家这一典型的族群传统。明末清初,广西遭受战争破坏较大,桂北地区更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
发展农副业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一)发展农副业

客家迁入的多为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而广西又多为山区,刚来时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相当困难。面对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耕读”成了客家农业社会最普遍的生计模式,广西客家继承和发扬了“耕读”传家这一典型的族群传统。长期居住在封闭的山区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这种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客家人生计模式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即以“耕”为生存之本。事实上,源于中原故土的客家移民特别善于耕种。加上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人多地少的丘陵、山地,积累了丰富的山地农业开发的经验,因而广西客家在开山造田、改良土壤、精耕细作等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绝对领先。

明末清初,广西遭受战争破坏较大,桂北地区更是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自平定三蕃之乱后,清廷即着手对包括广西在内的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招民垦荒。雍正年间,川陕岳钟琪奏开“招民事例”,向进入四川、广西、贵州的穷民提供“牛具、种子,令其开垦荒地。”[7]

早在宋代,广西桂林兴安已开始使用中原常用的利用水翻筒车提水灌溉的技术,到了清代象州等县已广泛运用这一技术。[8]明代,横州(即今广西横县)接受了大量来自江浙的军事移民,他们把江浙发达的水利技术带了过来。据明人笔记记载,横州乡村“有田一丘,则有塘潴,水塘高于田,旱则决塘窦以灌。”[9]来宾良江乡龙安村等处,因为严重缺水,客家人迁入以后,大力开垦荒地以种甘蔗、瓜菜、棉麻、豆类及其他作物。甘蔗榨糖、豆类榨油供应市场,棉麻自纺自织自用,瓜菜自给,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以先进种植技术带动土著居民发展生产,使生活得到了改善。

在广西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首推桂东南,桂南次之,桂中、桂东、桂北再次之。”[10]这与客家人人数分布的多少成正比关系,越是客家人相对集中的地方经济越发达。明清时期,客家人聚居的桂东南成为广西最大的“粮仓”和“果仓”,这一区域无论农业种养或是手工业生产、商业经营或是城镇圩市聚落的发展水平,都为广西之最高。[11]据客家历史文化纵横学.史籍记载:“乾隆十三年到二十六年,广西贮谷从20万石增至183万石。且大部分在桂东南。”[12]粮食的增产使桂东南成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